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十五章 晋安纳降

第十五章 晋安纳降

    吴承宗倾巢出动,正中刘裕下怀,此时此刻的他依然拥有五万余人的军队,数量上碾压对方。

    隔着一条小小的闽江,双方大军都是磨刀霍霍。

    为了抵御晋军,吴承宗在同一时间大量的征收青壮男丁,并且宣传刘裕攻破城池会大屠杀,让治下的老百姓都自发的支援吴承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7月27日,双方隔江对峙了十几天都没有轻举妄动,刘裕亲自统领五千骑兵在江边看着吴承宗,其余步兵全力以赴的攻打建安。

    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建安撑不了多久了。

    晋军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里面的军队又无法和吴承宗取得联系,军心动摇。

    8月8日,晋军悍然打破建安城,吴承宗布置的一万大军面对涌入城池的晋军基本上各自为战,打起了巷战,让晋军吃了大亏。

    这样零零碎碎的战斗持续到了11日,晋军才彻底控制建安。

    这一战,吴承宗麾下的军队并没有让他失望,大部分人都在浴血奋战,以至于阵亡八千余人,其余的或被俘虏,或投降。

    晋军付出了一万三千多人的代价,同样伤筋动骨。

    得知建安沦陷的消息,吴承宗快速带领大军撤退,并且把邵武和将乐的部队全部都撤回,甚至于让南方的吴承名率领兴宁,龙川的部队回防。

    不仅如此,于大文还开始坚壁清野,搜刮大量粮草物资输入到晋安郡和晋安城。

    吴承宗知道,在建安崩溃之后,面对刘裕的大军他已经没有了任何防守闽江的必要,于是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坚守晋安郡和晋安两处。

    8月14日,吴承宗集中了接近两万人的队伍,分别防备在两个城池。

    晋安郡将领是甘祖,吴小宁,吴承名,晋安城则是吴承宗亲自坐镇,麾下有梁锐文,林大,于大文。

    两处的粮草足够支撑一年以上,他们的希望全部都放到这里了。

    15日,刘裕大军休整完毕,一共四万大军悍然东进,包围了建安郡,并且由三万五千步兵攻城略地,五千骑兵继续防备晋安城的支援。

    与此同时,为了截断吴承宗的海上支援,刘裕出动了他为数不多的水军,堵死了晋安郡里面的甘祖。

    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于把吴承宗军拖得几乎崩溃。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公元416年(义熙十二年)二月。

    晋安郡内部的军队损失惨重,只剩下三千余人,晋安城的吴承宗这段时间也是心急如焚,无法支援。

    当然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吴承宗军队不好受,刘裕的晋军也好不到哪去。

    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晋军损失惨重,接近万人,如果不是镇守大军的是刘裕,恐怕部队早已经崩溃了。

    大家都不好受,比的就是双方的承受能力和物资了,打仗打得就是钱粮。

    真的比起来吴承宗必输无疑。

    这时候吴承宗依然在等待,并且准备好了和刘裕决一死战,一旦晋安郡破,他立刻调集大军北上拼一把。

    当然了,他绝对想不到,在这时候,居然有人出手帮了他一把。

    在今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年)正月,后秦主姚兴遣兵攻东晋雍州之襄阳,被东晋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因为此时姚兴病死,姚泓新立,兄弟相杀,关中骚乱。西秦又袭扰其西,胡夏的赫连勃勃威胁其北方。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北魏因连年灾荒和受柔然进扰,无力对其支援。

    这种情况下,姚兴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刘裕身上,觉得他劳师远征攻打吴承宗,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肯定不会有什么力量防御北方的。

    只可惜,赵伦之一巴掌把这个新的皇帝打回现实。

    这个消息传来,刘裕突然停战,大军整顿。

    因为他看见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可以一战灭秦的机会!

    自从前几年刘裕灭亡南燕之后,霸占关中平原和洛阳河南地区的后秦早已经列入他的必杀名单里,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可以说和之前灭亡南燕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在他快要剿灭吴承宗的时候有人过来捣乱,可是这个时候他依然是停了下来,重蹈覆辙。

    灭亡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地区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他把吴承宗都暂时放下。

    于是刘裕把刘穆之从健康秘密叫到了晋安郡外的军营里面,开始商讨这一战接下来该怎么办。

    刘穆之给刘裕建议,答应之前曹达说的条件,把吴承宗编入晋军里面,然后让他们第一个去攻打后秦,自己在后面捡漏。

    如果吴承宗大军能一往无前,他们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吴承宗就算是想占据长安自立为王,长安那种四战之地,现在早已经危如累卵,那失去了晋军的支持必然是自取灭亡。

    若是吴承宗军队被秦军灭了,正好了结了刘裕的心病。

    哪怕退一万步说,吴承宗投降后秦,他们依然是得到了一个统一的南方,依然不是输家。

    总而言之,先把吴承宗从东南拉到西北再说,看着唯一一个割据势力在南方真的是太难受了。

    2月17日,刘裕派遣王镇恶来到了晋安城下,发布通告,愿意和吴承宗何谈,接受他们的投降。

    要求吴承宗派遣一位代表过来谈判。

    这时候,梁锐文自告奋勇,曹达也是跟着他,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18日,关乎公元五世纪中国的未来走向的一场会议开始了。

    刘裕和刘穆之两个人亲自和梁锐文,曹达谈判,看得出来晋朝方面是多么的重视这一次的谈判。

    对于吴承宗,刘裕提出了两个条件。

    第一,全部军队,不得继续扩张,保持现在的数量,然后在檀道济统领的三千骑兵带领下北上攻打后秦。

    第二,吴承宗必须亲自到刘裕军营里面接受晋朝的纳降。

    第一点梁锐文同意了,但是第二点却和刘裕产生了分歧,说希望可以在一片双方势力范围的缓冲带,各自带领同等数量的军队进行纳降,说到底,他们是担心吴承宗被刘裕砍了。

    现在的吴承宗军里面虽然极其和谐,但谁都知道,那是因为有吴承宗,一旦吴承宗死了,他那十岁的儿子肯定上不了台面,而他的弟弟吴承名也不能服众,到时候真的是灭顶之灾了。

    不过这一点上刘裕也是极其强硬,必须让吴承宗来到他的军营里面,否则免谈。

    这时候,梁锐文已经拿不准主意了,只能给吴承宗写信。

    之后吴承宗同意了刘裕的要求,但是在自己的条件上面多加了一点。

    吴承宗投降,之前也是有两点,现在变成了三点。

    第一,刘裕不得继续杀他的部下,并且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第二,保证吴承宗军在北上的途中晋军不能袭击他们,并且把这一份和谈内容昭告天下。

    第三点就是新的一点了,刘裕要让晋安郡内部的三千多士兵回到晋安城,他才会去晋军大营接受招降。

    刘裕同意了,于是双方达成协议。

    让吴承宗军北上,这一点刘裕并不打算反悔,因为途中剿灭这些人自己也会损失惨重,所以还不如把他们拉到北方和秦国两败俱伤。

    至于吴承宗,他心里还是想杀的。

    不仅如此,刘穆之也是这样想的,他认为只要杀了吴承宗,那他的军队基本上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条件,继续北上,否则必然灭亡。

    当然了,他们还是会考虑一下的,担心这些人想鱼死网破,到时候就麻烦了。

    19日早上,梁锐文带着吴承宗的亲笔信来到了晋安郡,带着内部的甘祖和三千多士兵离开了那里,晋安郡被晋军拿下了。

    当大军平安无事的回到晋安的时候,吴承宗也是要出动了。

    20日早上,吴承宗在林大和曹达的护送下,率领二十骑来到了晋安郡外的晋军大本营,离开之前他让甘祖,于大文两人割破手掌发誓,一旦自己遭遇不测,他们必须无条件的听从吴承名的命令。

    这时候,檀道济,王镇恶统领三千骑兵形成了一道防线,每个人都是拔出来了手里的马刀,初日的阳光照耀到那些马刀上,让人有些睁不开眼。

    这样的场面就好像鸿门宴一般,据说那时候吴承宗看着眼前的阵仗吓得想扭头就走,结果硬生生的被林大和曹达拉回来了。

    他们说,和刘裕耗下去必死无疑,还不如现在赌一把呢。

    于是吴承宗重新整理好自己的衣冠,驾马进入了晋军的骑兵阵营之中。

    两位英雄的正式见面,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