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二十二章 此真王者之师也!

第二十二章 此真王者之师也!

    公元418年五月底,于大文,曹达两人率领八千大军突袭青泥关,并且在付出前后四千人的代价,终于打入了长安城内。

    他们穿着晋军的衣服(一直都是,毕竟隶属于晋朝),再加上于大文能说会道,忽悠他们是刘裕派遣过来的先头部队,刘义真信以为真,把他们纳入城内。

    当于大文军进入长安的时候,他们也是对刘义真极其恭敬,言听计从,并且帮助晋军防守城池。

    为什么不把毛头小子刘义真抓住,然后号令城内晋军呢?

    原因有二,第一,刘义真被刘裕留在这里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突出能力,而是想表明自己离开长安并不是放弃了关中,留着儿子在这里也能让人知道,他早晚会回来的。

    所以刘义真只是一个吉祥物,并且威信力大大降低了。

    为什么降低呢?那就是第二个原因了。

    在他的手底下,王镇恶,沈林子等将军先后自相残杀,以至于人心惶惶。

    如果一直以来带着你南征北战的将军被老大的儿子砍了,你会不会有怨气?

    所以于大文提出攻心为上。

    进入长安,于大文当即控制长安北门,随后在控制范围内严明军纪,做到和百姓秋毫无犯,并且主动帮助长安居民干活。

    其实在此之前,晋军在长安的行为算不上好,欺男霸女屡见不鲜,尤其是几位将军都死了,胡夏围长安,人心惶惶,就抢劫老百姓来发泄。

    以至于长安百姓民怨沸腾,没有了之前刘裕在的那种百姓喜迎王师的现象。

    所以于大文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长安百姓的一致认可,很多人都感叹。

    “此真王者之师也!”

    曹达和于大文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让百姓折服,就连留在这里的北府军裨将都是对他们两个言听计从。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只有他们两个人让军民看到了希望,于是时间来到了七月底,于大文和曹达成功的依靠人格魅力成为了长安名副其实的统帅。

    当于大文手握一万多人的北府兵的时候,他也是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那种震撼。

    晋朝北府兵,刘裕的精锐,竟然如此的强大!

    他甚至于认为,哪怕是把自己两万多人的常备军拉出来恐怕都做不到同归于尽。

    此时此刻的长安拥有小两万人的队伍,最主要的是城里百姓不再那么排斥晋军,而是愿意一起守卫长安。

    之前刘裕进攻冯祤,后秦投降的士兵偷偷打开城门,导致甘祖,吴承名两个人狼狈不堪的逃离这件事情被于大文引以为戒,他直接让人把长安所有的出口都封死了,进出都要从城墙上的吊篮走。

    刘义真感受到了恐惧,发现自己似乎上当了,可惜他已经没有反击的能力了,他被曹达一直带在身旁,彻底变成了一个吉祥物。

    另一边,朱龄石被堵着无法支援长安让他心急如焚,连忙给健康刘裕写信询问该怎么办。

    长安困局基本上无法解开了,这时候刘裕只能让朱龄石和赫连勃勃谈判。

    既然关中保不住,那么保住北府兵总可以了吧?毕竟失地存人,不能人地都失。

    赫连勃勃让自己麾下的第一智囊王买德负责这件事情。

    朱龄石表示,只要你愿意让长安城内的军队撤退出来,我们可以放弃长安城。

    赫连勃勃想攻克长安,现在这个样子再打下去还需要一段时间,既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长安,那么何乐而不为?

    于是赫连勃勃立马表示成交。

    八月十日,朱龄石率领大军五千过青泥关,迎接刘义真大军。赫连勃勃下令包围长安的军队撤退,两天之后他们再来接收长安。

    城内的于大文和曹达并没有阻拦那些北府兵离开这里,因为强行留下来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刘义真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了,朱龄石也是义正言辞的警告于大文离开长安,只不过被严词拒绝了。

    于大文说:“汉人失长安久已!既然将军不愿意保卫长安,那吾愿为长安死,以此唤起汉人血性!”

    朱龄石听了他的话大为震惊,于是不再说什么,并且开始整顿军队,离开长安,在这里太危险了。

    时隔一千四百年了,我们依然不清楚于大文说的那一段话究竟是发自肺腑还是忽悠朱龄石的,但我主观上愿意去相信这些话是真心的。

    因为于大文也是汉人,作为汉人收复旧都的那种心情我们现代人无法体会。

    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能体会到,比如说诸葛亮,小时候看电视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含泪说出的那一句话: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当然了,抛去感情上面的想法,利益上也决定了于大文和曹达的生死存亡已经和长安绑定在一起了。

    首先,吴承宗肯定弱于赫连勃勃,那么一旦不能拒守长安,和三郡接壤,到时候吴承宗面临北魏,胡夏,晋朝三面包围,真的就只能自己自挂东南枝了。

    所以长安至关重要!

    八月十二日,赫连勃勃南下发现长安竟然还有晋军守卫,一时之间也是大怒,认定朱龄石耍了他。

    这还得了?居然敢戏耍我赫连勃勃大王?活腻歪了?

    于是赫连勃勃出动三万骑兵追击朱龄石。

    这时候,朱龄石他们走到哪里了?

    刚刚过青泥关。

    为什么呢?

    因为刘义真,关键时刻,朱龄石不敢逼迫刘义真,以至于酿成大错。

    他让刘义真抛去那些财物和辎重,可是刘义真不仅仅把这些东西全部带上,竟然还命令士兵沿路抢劫,以至于民怨民沸。

    最要命的是东西越来越多,大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行军速度,一天能走十几里路就不错了。

    于是赫连勃勃追上来了,那么结果不言而喻。

    威震天下的北府兵在这一刻集体崩溃,损失惨重,一万多人全军覆没,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关键时刻抢到了一匹白马,落荒而逃,那个速度和气势,完全可以和北宋的某位高粱河车神相提并论,亦或者辽国的那位骑骆驼落荒而逃的父皇帝有的一拼。

    反正大人物里面唯有刘义真逃出生天,而且还是因为胡夏骑兵看天色已晚才没有继续搜索。

    自此,晋军势力彻底退出关中地区。

    三位玩家已经淘汰了一位,还剩下两个人。

    吴承宗和赫连勃勃。

    在此之前,请允许我隆重介绍这位赫连勃勃大王。

    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胡夏开国皇帝,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与前秦公主苻氏之子。

    他虽然姿容俊美,但却生性残忍。

    十岁时,死里逃生,投奔叱干部,归顺后秦皇帝姚兴。

    义熙二年(406年),拜安北将军、五原郡公,镇守朔方。袭杀自己的岳父高平公没奕于(搞不好之前收太多彩礼了),兼并军队物资,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改姓赫连,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

    紧接着他率兵征战四方,攻打南凉,攻打后秦,攻打东晋,尤其是歼灭了东晋名将蒯恩、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给他的武功方面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注)

    这位就是吴承宗的对手,心狠手辣,并且拥有强悍的骑兵,相比之下,吴承宗的军队弱了许多。

    剩余的四千人依然在守卫长安,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曹达和于大文看着天空,似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吴承宗得知北府兵离开了长安,于是也坐不住了,立马兵分两路。

    自己统领常备军一万,野军三千,十二军四千,河南军一万,共计两万七千,此为一路。

    吴承名统领天骑军八千,河南军五千,此为二路。

    既然渭桥已经烧了,那么吴承宗就开始走之前王镇恶攻打长安的老路,走水陆,渡渭河逆流而上,表面上是支援渭河南岸的长安,实际上是出其不意攻克北岸的咸阳,逼迫赫连勃勃快速退军。

    一旦长安不能克,咸阳又失守,除了撤退,赫连勃勃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与此同时,二路吴承名率领步骑兵共计一万三千人,攻打上洛郡,试图掌控长安南部地区的主动权。

    赫连勃勃收到了上洛方向的军报,也看见了延绵不绝的船只,于是命人在渭河南岸长安方向放箭,不允许吴承宗船只靠近,吴承宗军也是放箭回应。

    由于吴承宗并没有刻意隐瞒,于是赫连勃勃才能知道吴承宗这一次亲自带来了接近三万人的队伍。

    为了表示自己的看重,赫连勃勃也是拿出了两万骑兵镇守渭河,和他们拖时间。

    八月十八日,吴承宗的军队在渭河上漂流了两天,一天早上,天都还没有亮,江上也是起了一些水雾。

    这时候,咸阳城的一位胡夏守军迷迷糊糊中看见了渭河上一片黑压压的影子,于是惊呼:“有敌人!”

    紧接着,两千咸阳守卫全部都动了起来,这一次吴承宗把自己的水军兵分两路,由宋得之统领五千人吸引赫连勃勃注意力,其余两万余人全部都来到了咸阳。

    吴承宗下达了死命令。

    正午时分不能攻克咸阳城,即刻烧毁船只,不留退路!

    (1注:有关于赫连勃勃的信息复制粘贴于百度,并且经过修改。)

    (2:本书纯属虚构!!!)

    (3:虽然晚了点,但是兄弟们有票投票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