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二十七章 周灭夏,刘裕北伐

第二十七章 周灭夏,刘裕北伐

    吴承名麾下士兵共计两万两千人,其中一万是自己的天骑军。

    赫连勃勃悍然南下,但凡是一个正常人都知道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伍,他们应该坚守城池,等待吴承宗救援。

    如果说是甘祖,曹达他们在统万城恐怕就是这样了。

    但吴承名偏不,哪怕他收到了长安方面的命令,只需要拖延胡夏军就好了,不需要出兵。

    三月六日,吴承名率领一万天骑军杀了出去,并且留守副将蓝田率领河南军,常备军守卫统万城。

    与此同时,吴承宗点兵七万,可以说是把家底全部都掏出来了,就是要一战灭赫连勃勃。

    可如此一来,防守北魏的甘祖就压力山大了。

    整个三郡就只有万人军队,一旦拓跋嗣大规模出兵,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啊。

    更重要的是河南地区,宜阳,弘农,上洛三地军队加起来也不到一万。

    这一次大战,赫连勃勃兵贵神速,希望速战速决,否则一旦粮草不济,他们就只能铩羽而归。

    吴承宗更加希望速战速决,否则他怎么能放心拓跋嗣和刘裕这两个敌人呢?

    话分两头,赫连勃勃的十几万骑兵行军速度有些缓慢,主要是士兵大部分厌战。

    毕竟这几年他们在吴承宗吴承名两兄弟手里已经连续吃了大亏了,自然是有一些畏惧心理。

    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人平日里只是放牧的牧民而已,被强行拉壮丁你希望他们有多少斗志?

    这是底层士兵的想法,那么胡夏高层的想法呢?

    虽然说统万城内文武百官都已经被吴承名端了,但在北方地区还是有很多地方官和本土贵族,他们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赫连勃勃新的中央官员。

    之前赫连勃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都是俯首称臣,可是现在吴承宗吴承名两兄弟已经三番五次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那么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了啊。

    尤其是赫连勃勃大肆搜刮壮丁,这些人都是地方上地主豪强的牧民,现在被带走了,他们的畜牧业肯定受到影响,和钱挂钩的事情可不能马虎。

    还有一点,誓死效忠于赫连勃勃的精锐骑兵只剩下两万余人了,相比之下,和那些地主豪强比起来,赫连勃勃也不过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地主罢了。

    三月八日,吴承名大军杀到了赫连勃勃面前,直接歼灭了他的先锋队三千余骑,造成胡夏军中震动。

    随后立马撤退,赫连勃勃得知也是大举南下,想包围吴承名。

    三月九日,吴承名驻扎在统万城北部二十里地区的山谷,把这里作为和赫连勃勃决战的地点。

    更重要的他们一路撤退,散发了很多纸张,上面的话就只有一句。

    “得赫连勃勃首级者,封侯,赏牛羊马各万匹。”

    一路上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都捡到了这张纸,那么情况就变得不太对劲了。

    吴承名相信自己的计划,一定可以让赫连勃勃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退一步说,就算是失败了,他也可以撤退,回到统万城,等待哥哥的援军。

    很快,赫连勃勃大军抵达山谷前,吴承名在阵前发话,激励士兵。

    “此战若斩胡首(赫连勃勃),承名必许富贵!若败,承名也必先于诸位而死!”

    随后大军出动,对着十几万胡夏军杀了过去。

    赫连勃勃看着这一万人,居然敢以卵击石,于是下令,一个不留,十几万大军杀了过去。

    随后整个胡夏军瞬间崩溃。

    因为两军都没有交战之前,就已经有几个匈奴贵族找到了吴承名表示愿意归附周国。

    于是他们直接左右挥刀,砍伤了赫连勃勃,随后把他的王旗打翻,大喊。

    “赫连无道!皆反也!”

    刹那间十几万人停了下来,都不愿意再战。

    当然了,赫连勃勃的嫡系部队却没那么容易忽悠,他们也是想杀出一条路,解救赫连勃勃。

    结果吴承名杀了过来,大喊。

    “归附者下马!马上者杀!大周军,剿灭匈奴不降者!”

    此战,吴承名斩杀一万四千余人,其余人皆降。

    吴承名故意在十几万人面前大杀特杀,就是为了震慑这些胡人。

    果不其然,起效果了。

    此战史称“名谷之战”,这个山谷也是因为这一场战役被冠上吴承名的名字。

    至此,吴承名的威名更上一层楼,在军事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于超越了吴承宗。

    当吴承名俘获赫连勃勃的消息传来,吴承宗立马放弃大部队,带领八千多十二军北上,进入统万城,和赫连勃勃见面。

    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的不仅仅是吴承名和赫连勃勃,还有几十个胡夏官僚地主,他们跪倒在吴承宗面前大呼“周王万岁。”

    这时候吴承宗把准备好的政策出台,把胡夏北方的诸多城池分为十二块地区,设置十二匈奴部落,每一个部落都留守汉人官员驻兵,相当于半分封制。

    并且规定每一个部落的常备士兵不能超过两千,加起来一共是两万四千,并不多。

    虽然说这种制度基本上属于扯淡,但在周国强大的的时候他们绝对不敢扩大军队数量。

    更重要的是吴承宗分配好了十二个将领,各自率领一千人和匈奴部落共同守卫北部。

    十二个部落就是十二个大单于,几十个官僚地主都想获得吴承宗的这个封号,那么就只有一个途径,价高者得。

    就一个封号,吴承宗都可以大赚一笔,此战扩大了周国的实力,维护了北方安定,为吴承宗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条件。

    不过这一次分封也是一次妥协,周国毕竟不是以绝对的武力消灭胡夏政权的,在接收了大量贵族之后,他们就只能以胡制胡,无法直接管理。

    当然了,这不仅仅是实力的缘故,还是情势所迫。

    因为如果吴承宗全面接收北方,不仅仅是拿下连绵不绝的阴山牧场,还是要面临北方草原的大敌——柔然。

    所以留下一个缓冲带还是很有必要的。

    处理好了事情之后,吴承宗于三月二十日回到了长安,进行休整。

    胡夏灭亡,举世震撼。

    吴承宗名声大噪,不免让人高看这个周国一眼。

    赫连勃勃的下场并不太好,他被吴承宗带到长安,一路上三次自杀未遂,随后游街示众般进入城内,两边百姓不是夹道欢迎,而是不断的扔垃圾。

    他们恨透了赫连勃勃。

    虽然说赫连勃勃可恨,但吴承宗依然是留着他一条命,让他活到了425年。

    不久之后,有一个消息传出来,震撼天下。

    大宋皇帝要北伐了。

    目标,周国吴承宗!

    得知消息的吴承宗并不意外,而是开始战争动员。

    吴承名统领天骑军两万入驻弘农,宜阳一线。

    宋得之率领野军,河南军共计一万七千余人驻守上洛,青泥关。

    甘祖统领三万人驻守三郡,防备拓跋嗣。

    曹达率领一万两千军入驻渭河南部,提防汉中宋军北上。

    梁锐文在此期间管理长安内部事宜以及负责各地粮草运输。

    仅接下来就是吴承宗和于大文出马,率领四万八千余人驻守潼关,随时支援上洛和弘农方向。

    宋元初二年(421年)六月八日,皇帝刘裕率领骑兵四万,水军一万,步兵十万,悍然发动北伐。

    这一次宋军的计划路线是一路攻宜阳,弘农,拿下潼关。

    另一路是攻克上洛,青泥关,进逼长安。

    两路并进,必能克敌。

    由于青泥关上洛地区道路崎岖,无法大规模出动士兵,所以刘裕并没有安排太多人,吴承宗同样是没有安排太多人,否则打起来那么小地方施展不开。

    所以主要路线还是河南地区,刘裕亲自带队。

    由于刚刚消灭胡夏,并且把赫连勃勃关在长安里,周军士气大增,完全没有担心刘裕军队的到来。

    六月底,刘裕大军抵达洛阳,他的这一路有十二万人。

    武关方向是檀道济负责,统领五千骑兵,五千水军,两万步兵。

    吴承名知道刘裕在洛阳,发扬了自己的传统,违抗吴承宗命令,擅自出兵,在洛阳外挑衅刘裕。

    吴承宗听了之后气的把桌子都掀起来了,而且还大骂。

    “庶子!寡人宽尔太甚!(你个臭弟弟,平日里我太放纵你了!)”

    果不其然,没几天吴承宗就得到消息,吴承名天骑军被刘裕亲自率领的北府兵骑兵打败,两万人出,仅有一万两千人归来,并且被刘裕拿下宜阳。

    吴承名撤退到了弘农东部的陕县,刘裕知道这个年轻人向来不讲武德,喜欢玩阴招,所以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回去调遣步兵。

    吴承宗这下子是不敢让吴承名镇守弘农了,亲自上阵,来到陕县,劈头盖脸一顿骂给吴承名,然后把他带在身边当副将。

    在他看来,吴承名这孩子(吴承名生于385年,421年仅36岁,在吴承宗这个大哥哥看来就是个孩子)再不管教就完了。

    (准备过年了,太忙了弟兄们,有怪莫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