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二十八章 一地鸡毛的宋周大战

第二十八章 一地鸡毛的宋周大战

    吴承宗可以对天发誓他真的不想离开陕县,离开前线。

    但是身不由己。

    公元421年(宋元初二年,周建兴二年)七月五日,吴承宗入驻陕县,掌控全局。

    七月八日,吴承宗偶感风寒。

    七月十日,吴承宗高烧不退。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周国高层都慌了,生怕吴承宗就这样嗝屁了,到时候留下来一地乱摊子怎么办?

    如果说是正常时期还不要紧,可是现在正是和刘裕开战的时间段,吴承宗的安危决定了整个战局的发展。

    吴承宗本人也是很清楚这一点,但却不愿意离开,因为整个战局的布置他都已经安排好了,所有人都不能随便乱动。

    比如说甘祖镇守三郡,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带保护周宋河南战场不被北魏插手,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大军渡河前后夹击宋军。

    所以换了甘祖那么三郡就不安全了。

    至于曹达,距离太远,不方便调配,更重要的是吴承宗不愿意把这个影响力巨大的军队主帅让给外人(甘祖是妹夫),可是这个弟弟又不太可靠。

    很久以前吴承宗和于大文就已经给出了有关于吴承名的评价。

    “可为一奇将,不可掌全军。”

    这个评价很准确。

    吴承名给他几万十几万精锐往一个目标打,他可以把对方打到死,要不然就是把自己玩死。

    但让他调配整个战场,多个方向,将领,军队数量,兵种的分配等等都可以让他一头雾水。

    所以他可以为将,不能为帅。

    正因为如此,吴承宗生怕自己前脚刚走后脚吴承名就把这对峙战局玩崩了。

    于大文三次请求吴承宗把帅位让给他,让他掌控局面,让吴承宗回长安修养,但吴承宗愣是不同意。

    原因很简单,于大文不可能管得了吴承名,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他还担心吴承名和他打起来呢。

    这时候,拖着病体的吴承宗在大营里面发出一声感叹:“若甘祖在此就好了。”

    七月十二日,吴承宗已经不省人事,迷迷糊糊之中感觉自己在移动,却没办法睁开眼睛去看是什么情况了。

    原来于大文和吴承名一合计,让人把吴承宗抬回去了,两个人共同管理东部战事。

    七月十五日,吴承宗刚刚回到长安,身体虚弱,对着梁锐文说:“若吾崩,王长子年幼,吾弟可为尧舜。”

    这可是一个重磅消息,吴承宗相当于确定了吴承名就是周国下一任继承人,那么这就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了。至少对于梁锐文来说是如此。

    梁锐文在周国建立之前就已经是王长子吴立炎的老师,向来都是妥妥的嫡长子一脉。

    这些年来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事实上年幼的吴立炎早已经和自己的亲叔叔吴承名势如水火了。

    一方面吴承名是帮助吴承宗在关中站稳脚跟的主要人物,大功臣,另一方面他和吴承宗一母同胞,身份尊贵,得吴承宗亲信。

    所以他自然是希望自己可以继承哥哥的这一份基业,那么问题来了,哥哥有儿子,所以他就很难打破古代子承父业的人伦纲常。

    党争就此而来。

    但因为周国一直以来都是面临着强大的外患,国内注意力集中,所以这种问题才没有很明显。

    可到了现在,吴承宗很有可能快嗝屁了,梁锐文也是人,他有自己的私心,更加不希望吴承名继位,到时候吴立炎还能有好?他还能有好?

    别说什么吴承名吴承宗兄弟情深,肯定不会亏待吴立炎之类的话,你看看孙权怎么对孙策的儿子就知道了。

    到最后孙权称帝连一个帝号都不给孙策。

    于是梁锐文下跪在吴承宗床边。

    “陛下不可,若天骑将军继位,则陛下七子重蹈孙策子嗣后路!”

    听着这句话,吴承宗立马就清醒了一些。

    他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不就是想为了子孙后代打下一份家业吗?

    如果到最后自己的弟弟和孙权一样薄情寡义的,那么自己岂不是害了自己的后人吗?

    随后他拼尽全力和梁锐文探讨关于王位的事情。

    “若长子继位,可安天下否?”

    梁锐文闻言就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了,必须说服吴承宗,保住吴立炎的位置。

    “冯祤公主(吴小宁)向来亲近陛下长子,甘祖则愿辅助,届时曹达,甘祖,吴承名三位将军可相互制衡,朝堂可安!”

    听着他的话,吴承宗点了点头,下令即刻册封吴立炎为周王太子。

    七月十六日,吴立炎受封太子之位,时年十五。

    消息传来,关中震动!

    刘裕得知消息都认为吴承宗恐怕快不行了,所以才匆匆忙忙册立太子。

    趁现在周军军心不稳,刘裕悍然发起进攻。

    三万骑兵在杀向弘农,清空周围的士兵之后八万步兵围城攻打。

    吴承名再次集合两万骑兵,要和刘裕决一死战,却被于大文死死的拖着。

    他不能再这样鲁莽了,但吴承名认为自己的士兵和力量足够再次和刘裕来一场野战。

    理由是:“洛阳之战,宋以数倍敌军围吾,所败也,今之野战,吾有胡夏之精马,骁勇善战之兵,何惧之有也?!”

    总的来说这一点说的没错,吴承宗灭胡夏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广袤的缓冲带和大量牛羊,而是那些精锐的马匹!

    相比之下,南方的马匹根本比不过。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刘裕三万多骑兵包围吴承名两万骑兵大战的时候,哪怕吴承名被打败,依然可以率领一万两千人撤退,因为他们的马速度很快。

    这一点刘裕骑兵不能及也。

    但于大文却表示,骑兵是他们的精锐部队,弘农被围,里面的守将是张升,这个年轻人他信得过,可以坚持三个月以上。

    可以利用这三个月拖垮宋军的气势,然后再出动骑兵。

    吴承名说什么也不听,双方出动闹起来,还是于大文搬出来吴承宗才能压着他,双方勉强妥协。

    潼关地区的兵力接近五万,占了周军的三分之一,而弘农有多少人呢?

    五千河南军。

    那么就来介绍介绍张升这个人吧。

    张升(生卒年399—451),长安人,年少无赖,好赌,众人亲戚恶之,不愿亲近。

    因其机智勇敢,家里人给他找了一个工作,于是他便光荣的成为了守卫长安的士兵。

    吴承宗率先杀入长安,接受姚弘的投降,并且接收一大批士兵,其中就包括张升。

    在吴承宗抵御拓跋嗣攻打三郡的时候,张升身先士卒,连斩八骑,被甘祖看中,向吴承宗推荐。

    灭西秦的时候甘祖也是把他带上,他第一个杀入西秦国都,趁乱斩杀西秦皇帝,被提拔为弘农太守,管理一方军政。

    弘农作为潼关的哨站,一旦被攻克,那么潼关就要面临刘裕十几万大军的攻打了。

    如果弘农可以推延刘裕的进军速度,那么对于整个战局都是极好的。

    张升面临数万大军的包围,召开军事会议。

    “吾本一下卒,奈何陛下,甘将军看中,委以重任,吾定当死报!诸君若畏惧宋军,可自行离去,吾与弘农共存也!”

    张升此话一出,周围的人都表示愿意与城共存亡。

    随后张升开始在城内自愿招募壮丁,帮助守卫弘农。

    而且他还下令,拆除靠近城墙的房屋,全部搬上城墙,作为守城的工具。

    有人劝说他,吴承宗下令过任何人不得骚扰百姓,张升则说:“今弘农危,吾为守城,不得已如此,张告百姓,宋军退后,吾予其新屋!”

    既然如此,那么老百姓就没有什么意见了,于是大量转土木头瓦片被带上城墙,抵御宋军。

    弘农保卫战拉开序幕。

    宋军三万骑兵防备潼关方向士兵,五千水军镇守黄河,八万步兵前后攻打弘农。

    此时此刻,弘农已经没有了退路。

    刘裕下令,死磕弘农,一旦弘农拿下,即刻杀向潼关。

    与此同时,檀道济再次攻破上洛,与宋得之在青泥关对峙。

    宋得之知道自己难以和檀道济对战,于是当起了缩头乌龟,不和他们正面对抗。

    面对青泥关,檀道济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拿下。

    八月一日,弘农还在血战,青泥关还在对峙,而长安方面,吴承宗大病初愈,已经脱离危险了。

    得知消息,整个周国军队士气高涨,于大文也是松了口气,不用再和吴承名维持着这尴尬的关系了。

    这时候吴承宗在等,等一个人入局。

    他没有等太久,就等了半个月。

    八月十五日,北魏拓跋嗣率领五万骑兵,对周国三郡悍然发起进攻。

    北魏参战了。

    吴承宗一拍桌子表示机会来了。

    在别人看来吴承宗这是腹背受敌,但这他本人看来,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重创刘裕的机会!

    吴承宗在长安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若天命在寡人,则大周兴,若不在,唯死而已!”

    (新年好啊弟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