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三十三章 昭告天下,国号为业!

第三十三章 昭告天下,国号为业!

    公元424年9月6日,大周元帅,魏国公甘祖薨于平阳郡,时年49,他最终没有坚持到长安。

    甘祖(生卒375-424),健康(南京)人,399年追随刘牢之,402年转投刘裕麾下。

    405年因为得罪世家子弟,被贬会稽。

    407年,南下讨伐吴承宗,被其打败,随后加入吴承宗阵营,举起反晋大旗。

    418年,吴承宗入驻长安,占据关中,甘祖镇守三郡大地。

    421年,甘祖率领大军背刺刘裕,随后全身而退。

    423年,扛起北伐主力军的大旗,攻破太原,横扫河北。

    424年阵亡于平阳郡,425年吴承宗称帝,追封其为魏王,439年迁坟至武帝帝陵。

    511年,业明帝祭拜吴承宗时路过甘祖墓碑,评价甘祖。

    “魏王之威,今尤在焉!”

    ……

    甘祖阵亡的消息传来,身在长安的吴承宗大惊失色,随后在大殿上再三询问情况是否属实。

    确认甘祖死了之后,史记“武帝公然大泣于殿上,哀痛魏国公。”

    吴承宗失甘祖就好像刘裕失刘穆之一般。

    紧接着冯祤公主吴小宁也是哭着前往平阳郡,见甘祖的尸体。

    甘祖之死,轰动北方。

    作为吴承宗的兵马大元帅以及镇守三郡长达六年多的将军,他在河北地区拥有极高的人气。

    他的阵亡预示着还未诞生的大业王朝内部定然会产生矛盾。

    一直以来吴承宗都知道吴立炎和吴承名对于储君位置的争夺,所以他也是几次暗示甘祖要想办法利用亲情和威信去调和这两个人。

    事实上甘祖也做到了,如果不是他的意外阵亡,吴承名根本不敢反叛,也不可能在起兵之初就以雷霆之势占领洛阳,健康等重要城市。

    总而言之,甘祖的死亡比起曹达之死对大业王朝的影响还要大很多。

    而因为甘祖的死,吴承宗在长安下令,攻克平城,屠杀鲜卑人,一个不留。

    就这样,大军前赴后继,终于在十一月中旬攻克平城,随后北魏皇帝拓跋焘以及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全部都被屠杀,无一幸免。

    吴承名亲自指挥,三天下来,整个平城就只剩下一万余人。

    “时平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哀嚎不断。”

    纵观吴承宗的一生,他也就只有这一个屠杀的污点。

    虽然说这是他无法洗去的罪恶,但我们实在是不能怪他。

    甘祖的死深深地刺激到了他。

    由于对甘祖的偏爱,甘祖八岁的长子甘赢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次子六岁的甘德受封中山侯,三子两岁的甘明受封延平侯。

    整个大周军队里面唯有甘祖一系得到爵位。

    当然了,这一点全军上下并没有人觉得不妥。

    北魏灭亡了,那么整个大周官场上就应该进行下一个程序了。

    建立帝国。

    十二月开始,文武百官轮番上表,请求吴承宗称帝。

    其中包括吴承名,于大文,梁锐文,吴立炎,葛延,公孙籓等一线重臣。

    吴承宗一直没有给出答复。

    直到425年(天玺三年)正月十五,吴承宗在长安祭拜甘祖,曹达等阵亡的将军与士兵时,下令世家代表葛延,公孙籓拟定帝国建立的章程。

    正月二十日,一起事物准备就绪,就差三个问题。

    新王朝的首都,年号以及国号。

    首都方面,吴承宗把长安定为帝国都城,并且计划收复洛阳之后再找机会迁都。

    年号则是公孙籓他们拟定七个给吴承宗选择,并且表示文武百官之中希望以“元鼎”为年号,但吴承宗拒绝了,他选择了“正华”作为年号。

    国号他否定了大周和大秦,选择了一个从来没有被历朝历代选择的字。

    业。

    公元425年二月初五,吴承宗在长安举办柴燎告天仪式,告诉上天周王吴承宗于长安登基称帝,国号为业,年号正华。

    改天玺三年为正华元年。

    至此,大业帝国156年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这一年,吴承宗五十一岁,已经年过半百了。

    但他体内的热血和激情依然在燃烧,他的目光看向了南方。

    当然了,在拉开大业灭宋的战争序幕之前,我们要知道这个帝国的内部结构。

    帝国开创的那一天,吴承宗就已经做好了所有的人事安排。

    于大文任左丞相,梁锐文任右丞相,共同管理中央。

    大业五军被重新划分。

    二十万军队不再是以军为单位,而是被吴承宗划为五个军区。

    即为长城军——镇守长城一带,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

    河西军——安置在长安西部的军队,虽然说河西走廊还没有被收回,但早已经被吴承宗视为囊中之物了。

    十二军——在吴承宗私人保镖的基础上扩展到了保卫长安首都安全的军队,整个帝国里除了十二军,其他军队进入京畿就以谋反论处。

    河北军——镇守河北的幽州,太原,邺城三角地区。

    骁骑军——把之前的天骑军整改之后作为隶属于中央的精锐骑兵,类似于曹魏的虎豹营,唐朝的玄甲军。

    这些就是军事上大致的划分。

    功勋的封赏。

    王后宋氏立为皇后,母仪天下,王太子吴立炎立为皇太子,吴承名立为齐王,封地山东(当然了,山东地区还在刘宋手里)。

    更重要的是,吴承宗不仅给其他六个儿子封王,还把齐王吴承名的八个儿子全部封郡王,如同刘裕分封自己儿子一般,大肆封位。

    于大文封昌国公;梁锐文封燕国公;与甘祖之子,新魏国公甘赢;曹达之子,十五岁的毅国公曹烨;林大二子(林大长子早夭)越国公林从并称为业初五公。

    宋得之封关武侯,蓝田封昌平侯,张升封平南侯,林众勇武侯,公孙籓封雍侯,葛延封上洛侯……

    前前后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受封人数达七百四十二人,所有有功之臣都得到了他们应该获得的东西。

    政治思想方面,在当时因为五胡乱华,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儒家被很多人抛弃,反倒是佛教和五斗米教发展起来了。

    但这两个吴承宗都看不上,原因很简单,他总不可能用和尚和一些装神弄鬼的人当官吧?

    他想像汉朝一样独尊儒术,所以学习汉朝的选官制度,设置五经博士,立太学。

    更重要的是他吸取了魏晋时期(220-420)的教训,觉得世家坐大对王朝的统治太过于危险,所以想恢复到汉朝一般的制度。

    那就是外戚掌权!

    世家是在东汉末年才能有话语权和巨大的影响力,而在此之前的东汉基本上是外戚和宦官你争我夺,尽管如此,这样的局面依然是维持了东汉王朝将近两百年的国祚。

    相比之下,任用世家的曹魏,司马晋加在一起才两百年,而且途中还引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重要的是魏晋两百年二十一位皇帝里面,掌握实权,不是傀儡的就只有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晋武帝司马炎,晋睿帝司马伦,晋孝怀帝司马炽,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孝武帝司马曜这几个。

    世家子弟把原本至高无上的皇权践踏得一文不值,让本应该口含天宪的帝王蒙尘。

    那么从一无所有一路打拼而来,创造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吴承宗又怎么愿意让世家继续过好日子?

    刘裕掌权以来都是用寒门掌机要,打压世家,巩固皇权,那么吴承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皇后宋家除去宋得之的爵位是自己光明正大打下来的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吴承宗乱封的,封侯的不算宋得之有三人,得伯爵的有二十一人,子爵男爵前后三十七人,更夸张的是,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宋家男婴都被封了男爵,只要是男的,通通封位。

    一时之间,宋家一跃成为了大业王朝仅次于皇族吴氏以外最强大的家族。

    这一点就连皇后本人都看不下去了,她担心家族现在有多风光,将来失势之后就有多凄惨,汉初的皇太后吕雉的家族就是前车之鉴。

    不过吴承宗一意孤行,不接受皇后的劝说,并且告诉她。

    “尔与朕苦难二十有一年已(吴承宗与宋皇后与404年大婚),此封赏不足道焉!”

    ……

    皇帝吴承宗在继位的第二天曾极其感慨的对着上天说:“朕本布衣,奈何为尊,实乃天之幸也。”

    大业正华元年五月,吴承宗下令,整备物资,南下伐宋。

    这个消息传来文武百官瞬间分为两派。

    讨论核心就是要不要对刘宋发起进攻。

    统一天下是整个王朝的共同目标,但不是现在。

    北方刚刚统一,军队疲惫,粮草消耗巨大,河北地区因为战争受到了影响,就连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兵——十二匈奴部都是损失惨重了,战马消耗惊人。

    一切的一切都不再允许吴承宗南下了。

    更何况他们的对手刘宋这几年相对太平,除了内部矛盾,导致刘义符被杀,刘义隆即位之外,南方大致安定。

    文武百官都担心吴承宗重蹈几十年前前秦苻坚的覆辙。

    之后太子吴立炎和齐王吴承名也是上表,建议明年再战,目前为止还是休养生息的好,见状,吴承宗便同意了暂时不动,但依然是下令把大量粮草物资运往边境线,黄河北岸大业军队的连续运输装备已经让南方的宋军精神紧绷了,他们不知道业军什么时候会南下。

    这时候的刘宋皇帝刘义隆正在考虑怎么铲除徐羡之等人。

    现在双方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引起天下大乱。

    吴承宗也在蛰伏,看准时机他就会对刘宋发起致命一击。

    这一天他不会等待太久的。

    (前段时间太忙了,所以更新慢,不好意思啊。)

    (这一章的题目我想了好久好久,因为有几个重点,比如说甘祖陨落,北魏灭亡,吴承宗称帝,所以我就选择了最主要的一个,也是符合这本书名字的标题。)

    (本书纯属虚构,架空历史。)

    (弟兄们点赞,收藏,投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