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三十四章 业灭刘宋之战拉开序幕

第三十四章 业灭刘宋之战拉开序幕

    公元426年(大业正华二年,刘宋元嘉三年)正月,皇帝刘义隆诛杀权臣徐羡之,傅亮。

    二月,坐镇荆州的谢晦反叛,刘义隆拉拢檀道济,令其统领北府军剿灭谢晦。

    与此同时,业帝吴承宗下令,南下灭刘宋。

    这一次的战争在业初影响力极大,并且时间很长(426年-429年),纵观大业帝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一次出兵。

    吴承宗在去年年底就感受到了刘宋内部即将爆发出来的内乱,所以早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物资的军队留在邺城和三郡地区。

    吴承宗在长安祭天,并且任命齐王吴承名为东路兵马大元帅,统领十万骁骑军南下,目标长江北岸。

    吴立炎因为在上一次灭北魏之战取得巨大战果,被吴承宗看重,于是命他担任大业的中路军,统帅五万骑兵和十八万步兵。

    于大文,宋得之两人被任命为西路军,统领,河西军三万骑兵,五万步兵。

    三路大军共计四十一万人。

    浩浩荡荡,旌旗蔽日!

    战略目的上,齐王吴承名的目标是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区,并且负责吸引宋军主力。

    至于吴立炎就简单一点,他的战略目的是拿下洛阳以及河南地区,再看情况能不能一口作气南下荆州北部。

    于大文和宋得之从汉中南下,目标益州川蜀之地,或者到时候根据局势做出调整,总的来说这一次南下大战的主角并不是他们,而是吴承名和吴立炎。

    当然了,只要这三个战略目的可以实现,那么刘宋的领土就会压制到和淝水之战前的晋朝那样,甚至于更惨。

    二月中旬,檀道济率领大军和谢晦在荆州开战的同时,一张张紧急军报从北到南,来到了健康。

    龙案上的军报告诉年轻的皇帝刘义隆,北方出兵了。

    一时之间,吴承名大破济南郡和泰山郡,吴立炎则是攻克宜阳,包围洛阳。

    三月份,檀道济平定谢晦之后,还没来得及回健康,就被刘义隆派遣去抵御吴承名了。

    一时之间两位元帅在山东地区碰面了。

    四月份,吴立炎在攻克洛阳未果的情况下,悍然分兵,留守步兵,自己率领五万骑兵直接南下。

    短短八天,吴立炎悍然攻克襄城和鲁阳,兵锋直接指向南阳。

    留守南阳的将领慑于业军的军威,想放弃城池逃跑,然后左右官员告诉他,逃跑之后一旦被朝廷追究,那么必死无疑,还不如投降了吧。

    于是四月二十七日,吴立炎大军进入南阳。

    你以为南阳就是他的终点了?并不是,吴立炎还要南下。

    这时候挡在他面前的是刘宋王朝久经沙场的老将王仲德,他统领一万人镇守襄阳,只要吴立炎想南下攻打新野或者义阳都免不了和他交上手。

    这时候吴立炎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比起王仲德还是稍微逊色。

    更重要的是自己是骑兵南下,没有多少粮草,一路上只能依靠攻破的城池里面的物资过日子。

    一旦和王仲德打起了消耗战,那么自己必败无疑。

    所以他才没有那么傻。

    于是王仲德在襄阳等来等去都没有等到吴立炎攻打新野的消息,反倒是听到了吴立炎攻克颍川,许昌的消息。

    紧接着,吴立炎下令,让攻打洛阳的林众率领两万步兵和他合围滑台。

    滑台一战,吴立炎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众人一看,皇太子都上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上?

    于是仅仅五天,滑台被攻克。

    至此,在黄河南岸的洛阳,荥阳,虎牢,均被合围。

    六月中旬,业军攻克洛阳,荥阳,虎牢关守将知道反抗已经没意义了,随后投降。

    获得洛阳的吴立炎愈发嚣张,整合十万大军,悍然南下,打算和王仲德开战。

    七月二日,吴立炎攻克新野,渡过汉水,杀到了西部顺阳,上庸地区,并且北上上洛郡。

    王仲德又被耍了。

    吴立炎还是不和他打,反而是两次声东击西,东一块西一块的敲打着刘宋的领土。

    刘宋块头太大,更何况那些和刘裕南征北战的一代老将很多都还在,吴立炎这个二代人物并没有盲目自信的和王仲德硬碰硬,而是消耗敌方有生力量,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

    面对业军的骑兵,王仲德依然不敢出战,但此时此刻刘义隆的出战文书已经到了,要求王仲德率领大军击败吴立炎,收回洛阳地区。

    与此同时,东线齐王吴承名和檀道济大战于高平,双方都是出动了最精锐的骑兵,大战五天,檀道济战败,损失三万余人,业军同样是如此,并没有占到太大便宜。

    随后吴承名不管后勤问题,继续南下,一路上攻克许多城池,整个山东西部,中部都被攻克。

    把战线推到了彭城(今徐州)。

    七月十四日,王仲德率领襄阳内六万大军出城,和吴立炎军相遇在城外二十里地区。

    这是一场遭遇战,吴立炎麾下大半士兵都是军心动摇了,随后被王仲德猛扑。

    为了挽救局面,吴立炎率领两万余骑兵奋力拼搏,随之而来的业军步兵见状纷纷加入战场。

    一场混战连续了三天三夜,以吴立炎率领大军撤退,退守新野结束。

    此战是业宣帝吴立炎损失第二惨重的一战,四万两千骑兵损失了一半,前来支援的三万八千步兵阵亡达一万八千七百余人。

    王仲德方面相比之下小了很多,阵亡一万一千余人,负伤三千七百。

    虽然获得了胜利,但王仲德依然是坚壁清野,没有和吴立炎决一死战的念头。

    刘宋王朝的主力军在檀道济手里,重点就是击败吴承名,只要稳定东部,中部地区肯定是撑不了多久了。

    仅接下来大半年时间里面,檀道济和吴承名都在彭城北部的高平,兰陵,东海三郡展开拉锯。

    最夸张的是仅仅兰陵一地就在半年时间里面五次易手,你争我夺。

    这时候于大文和宋得之一军已经南下杀到了巴西郡,在四川盆地站稳脚跟。

    但他的下一步并不是继续入川,而是往东。

    八月下旬,在洛阳的吴立炎得知于大文军队攻克归化,巴渠,即可出动步骑兵五万。

    他们的意图就是联合一起,攻克荆州地区。

    但王仲德看穿了这个计划,率领三万大军死磕上庸,一时之间竟不能克。

    九月三日,吴立炎大军南下,与此同时上庸被王仲德攻克,随后王仲德惊喜的发现,吴立炎去攻打襄阳了。

    还不待他回防,宋得之率领一万骑兵就已经压到了上庸,双方在野外血战,各自损失惨重。

    之后王仲德被迫撤退到上庸。

    紧接着于大文率领西路主力军来到了上庸城外,包围上庸,堵住王仲德。

    九月下旬,吴立炎攻克襄阳,调集八万大军悍然南下,逼近竟陵。

    这时候,于大文以王仲德的名义写了一封请求支援的信到巴东,汶阳,两地刘宋军也是即刻出兵,结果大败,宋得之接手这两个郡城,业军饮马长江。

    十月十九日,宋得之率领三万大军水路并进,七天攻克宜都,震慑荆州城内士兵。

    十二月二日,吴立炎大军攻克竟陵,和宜都形成了夹钳之势。

    荆州城陷入危机。

    吴立炎,宋得之合围荆州的消息传到长安,摆在皇帝吴承宗面前的路线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攻克荆州,然后等待吴承名攻克彭城,两路大军水路并进,攻克健康,灭亡刘宋。

    第二条就是吴立炎,于大文放弃荆州,入益州,占领四川地区,斩断刘宋的生存空间和地区。

    正常情况下傻子都知道选择第一条,但问题是第一条的风险极大,前前后后估计要面临刘义隆派遣过来的十几二十万大军。

    一旦吴立炎和宋得之撑不住,那么不仅仅是荆州得不到,他们好不容易吞下的河南地区都要吐出去了。

    长安内部也是争论不休,很多人觉得刘宋家大业大,不容易灭亡,还不如占领益州地区,稳扎稳打,效仿当年司马炎灭东吴的路线。

    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因为前秦苻坚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这年头不能步子迈太大,要不然容易扯到蛋。

    不过丞相梁锐文却力排众议的支持攻克荆州,切断刘宋和益州的联系,然后水路并进,直取健康。

    为什么梁锐文要如此呢?他不明白这两条路线孰轻孰重吗?

    原因很简单,在《业宣帝传》里面有记载。

    吴立炎在包围荆州之前就已经给梁锐文写信,提到入蜀不难,但损失太大,还不如赌一把荆州,就算是输了,充其量就是失去洛阳南部的河南地区,问题不大。

    这段话并不能左右梁锐文的看法,虽然梁锐文虽然是太子一党,但还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不至于什么事情都听吴立炎的。

    真正左右梁锐文的是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信息。

    这个消息归根结底还是和两个字分不开。

    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