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四十章 叔叔和侄子的龙争虎斗

第四十章 叔叔和侄子的龙争虎斗

    吴承名从来没有想过武力夺取皇位,至少在正华七年(431年)十月份之前并没有。

    他一直希望可以争取一个正统的地位。

    之所以没想过武力夺权,第一是因为吴承宗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带兵打仗了,但他对于军队的控制力依然是很稳固的,全国精锐三分之二都听他的。

    另外一点就是一个小故事了,过去了那么多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据说在正华元年(425年)的时候,吴承名曾经在一次晚宴上感叹自己的哥哥成就帝业,不知道将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前途。

    结果宴会上的一个高级官员却笑着告诉他:“当今圣人,有秦皇,汉景,晋武之威,却未有汉武,魏武之力也!”

    那个官员就是管理钱粮的治栗大使,张怀德。

    之前就是他向吴承宗提议有关于货币政策的事情,所以深得吴承宗看重。

    在开国的时候被封为南陵伯。

    只可惜他本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齐王党。

    为什么他投靠齐王呢?因为他有野心。

    他的爵位不过是一个伯爵,更重要的是还是世代递减的那种。

    他想和于大文,梁锐文一样捞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公爵。

    可是吴承宗登基的时候曾经说过,除非是军功,否则不能获得铁帽子爵位,当然了,开国五公里面的梁锐文例外,毕竟唯有他没上过战场。

    如此一来张怀德就没有资格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功劳不至于此,为了一步登天,他选择了齐王。

    这句话当时吴承名并不明白,而是回到了房间和自己的王妃说起来的时候才被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列举一下秦始皇,汉景帝,晋武帝,汉武帝,魏武帝这两组人有什么共同点。

    寿命。

    秦始皇五十岁驾崩,汉景帝四十岁驾崩,晋武帝五十五岁驾崩。

    而汉武帝七十岁,魏武帝六十六岁。

    说白了,张怀德就是在告诉他,吴承宗可能活不了多久,在此之前他只要把握机会,到时候就可以做到一战定乾坤的效果。

    这时候王妃郑氏还告诉他,刘宋武帝刘裕不也是东征西讨,天下无敌吗?可是也只能活到五十九岁。

    正华元年的吴承宗已经五十一岁了。

    转眼间,业朝灭宋,天下归一。

    正华六年(430年)九月份吴承名回到长安的时候吴承宗已经五十六岁了。

    并且这些年来身体不是很好,据说是早些年冲锋陷阵落下病根了。

    总而言之他腿脚有问题,不能跑步,到了正华五年,吴承宗上朝已经需要太监搀扶了。

    种种情况下证明了吴承宗身体不好,吴承名更加自信满满,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命硬,和汉武帝一样活到了七十岁,恐怕可以当场吐血了。

    回到了长安之后,朝堂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表面上看来,齐王的势力并不强大,只不过是有一个算不上队友的于大文和一个张怀德,除了这两个人位高权重之外,其他人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但吴承名的影响力不在长安,而是东部地区以及军队里面。

    这些年来走南闯北的,哪怕是战争结束之后他失去了骑兵军队的控制权,但仍然拥有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更可怕的是业初的藩王和汉初,西晋的藩王一个样,不仅仅拥有土地,还有军队!

    比如说吴承名的齐国掌控的是山东半岛地区,这一带地区的文政军权归他,业朝在山东能拥有的只不过是监察权,除此之外,啥都没有。

    那些监察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刘宋投降过来的,哪里敢管权势滔天的齐王?

    以至于吴承名在东部的影响力很大。

    回到了长安的吴承名被皇帝哥哥问及想要什么,吴承名也是毫不犹豫的回答。

    “彭城以北,邺城以南,欲为齐地而厚子孙也!”

    这句话大意是吴承名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地,想要今天徐州以北,石家庄以南的广大地区作为齐国地盘,而且还特此声明,只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产而已。

    当时梁锐文,公孙籓,葛延等人极力反对,可是吴承宗仍然同意了,并且给了吴承名入朝不拜的待遇。

    试想一下,满朝文武包括皇太子都要跪拜皇帝,唯独齐王不用,这会让人怎么想?

    正因为如此,齐王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他渐渐的在长安站稳脚跟。

    吴承宗溺爱自己的弟弟,给了他许许多多的优待,可是却不知道这样子会让一个人的野心爆棚。

    吴立炎同样的不甘示弱,在吴承名获得东部地区的时候,他默默无闻,一直到了正华七年(431年)二月他才出手,向吴承宗要了一个封赏。

    这个封赏很特别。

    他希望于大文做他的太子少傅,也就是老师。

    这一招是特别狠的,对于吴承名来说。

    于大文虽然没有给吴承名实质性的支持,但也是他队伍里面的一面旗帜,有他在,一大群从东南起来的文武官员就会投入自己的麾下。

    而对于吴立炎来说,这一招有利无害。

    如果说他可以拉拢于大文,那么就能斩断亲叔叔的左膀右臂,如果不能拉拢,那么就对于大文好一点,吴承名知道了肯定会猜忌他的。

    甚至于他希望叔叔可以弄死于大文,这样一来于大文的门生故吏就会来到他的麾下。

    于大文当时死活不愿意接受,但吴承宗却强制性的让他上岗。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吴立炎多次暗示于大文,可以来到他的门下,可惜于大文全部都错过了这些机会。

    在他看来,吴立炎的橄榄枝也可能是陷阱,一旦陷入其中肯定会万劫不复的。

    就这样,于大文油盐不进,激怒了吴立炎,与此同时吴承名也是看着吴立炎的表面功夫以为于大文跳槽了。

    同年四月,齐王驾临于大文府邸,不知道和他说了什么,只知道他出来的时候,于大文“脸色皆白也!”

    很多人推测,齐王很有可能是把于大文骂了个狗血淋头。

    从此以后,于大文就只是名义上当吴立炎的老师,再也没有踏入东宫一步。

    可惜祸不单行,一件意外激化了太子和齐王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意外导致吴承宗和于大文关系恶化,并且造成了业初的大案。

    史称“昌国公案”。

    五月八日,齐王第三子,邯郸郡王吴立勇在洛阳和几个顽固子弟起了冲突,随后被洛阳留守于斌下令抓起来打板子。

    特此声明,于斌是于大文的儿子。

    本来呢打个二十板子也死不了人,但这个吴立勇实在是性格刚烈,自认为自己是皇家血脉,身份尊贵,于斌不仅仅没有资格惩罚自己,而且他的父亲于大文还是自己父亲吴承名的人,尊卑有序。

    可是于斌为人正直,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把吴立勇打了一顿,吴立勇也是个急性子,当场拔剑自刎。

    这尼玛于斌当场就人傻了。

    立马派遣医官抢救,好说歹说才把吴立勇从鬼门关拉回来。

    可是如此一来,消息添油加醋的传到了长安,那么就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了。

    吴承名可是火冒三丈了。

    老的不买账也就算了,小的还敢欺负自己儿子!?

    于是吴承名立马跑到皇宫里面跟自己的哥哥卖惨。

    本来这件事情的确是吴立勇的问题,怨不得别人,吴承宗也没有那么笨。

    可惜吴承名打了感情牌,说了一段话之后彻底断了于斌的生路。

    吴承名说,他们兄弟两个起兵就是为了保护家人,如今天下统一了,怎么反倒是让自家人受委屈了?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让那些贪官污吏杀了算了。

    听着这些话,吴承宗破防了。

    随后表示,一定要为吴立勇讨回公道。

    五月十五日,吴承宗突然下令,逮捕于斌,打入死牢。

    于大文苦苦哀求,无济于事。

    十八日,于斌被杀,年仅二十七岁。

    如果说故事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至于引发如此庞大的案子了,可是十八日之前的三天里,大业朝廷充满了腥风血雨。

    作为丞相兼国公的儿子,于斌怎么说也要推到秋后问斩,可是却如此快的被斩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立炎的介入。

    吴立炎在十六日的时候向吴承宗提议对于斌从轻发落,遭到呵斥。

    十七日,吴立炎带领中书省丞相梁锐文以及楚国公宋得之为于斌求情,依然被呵斥,甚至于梁锐文都被罚俸禄半年。

    到了十八日早上,皇后也向吴承宗求情。

    那一刻吴承宗感觉到了不可思议,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吴立炎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救于斌,可是他依然是铁了心的要杀于斌。

    于是下午于斌就死了。

    于斌死后,朝廷上出现了惊人的翻盘局面。

    原本强势的齐王党瞬间遭到削弱,于大文大量的门生故吏都跑到了吴立炎的麾下。

    这就是吴立炎想看见的。

    他和于斌没有什么交情,但他很清楚,自己向于斌求情并不会有太大的坏处,毕竟他的太子位很稳(后宫宋皇后可是无人能动摇的)。

    这几天的操作下来,他等于给叔叔吴承名扣上了公私不分,放纵子弟,残害忠良,不念旧情的帽子。

    如此一来那些中立的,甚至于齐王派的人都纷纷跳槽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次齐王做得太过分了。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情结束了的时候,五月十九日,于斌被杀的第二天,一纸罪状呈到了吴承宗的面前。

    轰轰烈烈的大案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