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启明 » 第四章:内阁叙事

第四章:内阁叙事

    “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从自古以来,普天之下普通流传的词汇乃是“国强民富”。强调将“国”的定义摆在“民”之前。

    而“国”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国”乃社稷,乃一个皇族祖宗打天下打下来的基业,所谓君王与国不分家,在普天大地之上,君王就是国,这个国就是国君的国,不是你庶民的国。

    再说“民”,整个天下流传下来的道理就是,你首先有了一个强大的王,其次才会有强大的国,最后才能有你庶民安居乐业的居住之所。

    而“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这句话,恰恰与中原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虽然从字面理解是,军队与百姓融洽入一体了,就能让国家强盛起来。可问题就在于,它将“军和民”摆在一起,摆在大玄社稷、大玄国君面前,其意和解?这军究竟是君王的军,还是你庶民的军?

    从而这就涉及到你的政治意志了,要知道当今天下不管是大玄还是其他国家,甚至异族,其国体都是以国为本,国家与君王两者是摆在首位的,也就是当下时代所提倡的“忠君而后爱国”,而“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这句话却将国体定义为以人为本,以庶民为本。将民生放在皇权之前,这是与这个时代皇权统治思想相左的悖论,换句话说,这句话在当今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犯了政治思想上的错误。

    毫不夸张说,幸亏提出这句话的人是大玄国君的第六子秦齐,否则若是一名普通的士人百姓提出这句话,那可就不得了了。

    也难怪三名权侵朝野的内阁大臣此刻全都面面相觑,脸色微微有些变化。你瞧瞧我,我瞧瞧你,竟是谁也不敢冒犯开口,不敢妄言。

    或许三位内阁大臣心中还在猜测,猜测这句话会不会出自某个刚刚踏足仕途的年轻士人的口,因为只有那些初出茅庐、满腔热血的士人,才会因为年轻的关系,桀骜不驯地无视高高在上的皇权,才会将最基层的庶民放在首位。直到若干年过去,在官场摸爬滚打,他们才会逐渐领悟到,他们这些官员存在的意义,并不是是为了给百姓谋福,而是协助高高在上的皇权来统治这个国家的百姓。

    正因为清楚这些,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三位内阁大臣早已明悟这一切,因此三位内阁大臣一时间谁也不敢开口。

    见此情形,老太监杨以笑着低声提醒秦乂道:“陛下,若是不道出实情,恐怕三位大人不敢细谈此事呐。”

    见大太监杨以说话时语气轻松还带着笑意,内阁首辅章仪心中一动,心想若真是出自哪个狂妄的士子之口,杨以这老太监的语气绝不会如此轻松。

    “嗯...应该稳妥”。

    不过该问的内阁首辅还是得问,斜眼看着两位次辅都望着他,章仪顶着头皮硬生问道:“老臣斗胆,请问陛下,不知这话语...出自何人之口?”

    秦乂心中也明白这句话放在当世会造成怎样的震动,不过没想到的是,连深受自己信任的三位内阁爱卿竟是一个个的讳莫言深。

    他笑着回应道:“是朕的六子秦齐所言罢了。”

    一听是六皇子所说的,三位内阁大臣都不约而同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心想既然是六皇子所提,那这句话就没什么政治问题了。

    三位大臣的表情大玄国君皆看在眼里,笑骂道:“朕不过是随口问问,看看你们,一个个胆小的。章仪,亏你还是三朝老臣。”

    内阁首辅章仪闻言毫不在意,眨眨眼睛郁郁地说道:“陛下,常言道,人活越老,胆子越小,老臣已年近六旬,这胆子啊,就跟那小老鼠偷米似的,哪里还经得起惊吓啊。陛下不知,方才要不是老臣提着心口的一口气,许是差点就去见先王了,。”

    大玄国君闻言哈哈大笑道:“你这老家伙,年轻时可是个无法无天的主,你要是知道怕为何物,朕才不信。”

    君臣其乐融融地打趣着,说着说着,他们又将话题转移到了“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句话上,这次三位内阁大臣就没有什么顾虑了,纷纷展开讨论。

    内阁次辅拓跋相如率先说到:“刨除别的不谈,臣以为六殿下的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的确是一条强国之策。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得看军战,即军队的战斗力。而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评价呢?一是看士卒,二看军备后勤保障......历代以来,我大玄先烈们无不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如今的国土......综上两点,第一,士卒是从哪里来?第二,军备后勤保障从哪儿来?”

    次辅张昭接话道:“士卒乃从百姓之中抽调而来,军备后勤保障当然是从赋税之中而来。”

    “换而言之,张大人,是否归根结底的说,这士卒赋税都是出自百姓之口?”

    “唔,不错。”

    拓跋相如接着又对着大玄国君道:“陛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军融洽于民,听着大逆不道,实则是有据可循,军民本就出自一体,陛下万不可分而谈之。再者,历代我大玄的军备,皆耗资巨大,若是民间富足,税收自然顺畅,国库也就充盈,自然能拿得出大笔的钱支持军队。反之,若是民间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如何交得上税收?若无赋税,国库艰难,户部又何来钱养军?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军民融合,更要使得民间财富融合于军”

    大玄国君深以为然,百姓,税收都是国家的根本,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可如何让百姓变得强大又富足呢?

    这时内阁次辅张昭又提出:“既然军民融合是好事,可如果再向百姓增收赋税的话那岂不是更加加重百姓们的负担?”

    内阁次辅拓跋相如又严肃的提出:“向普通百姓增收税收,到底还是饮鸠止渴,且伤及民生根本。应将农商分而税之,总的来说,在不耽误农忙的情况下,重商!”

    大玄国君皱眉不语。

    所谓重商,言下之意就是大力支持国内的百姓发展商业,鼓励他们将本地的特产卖到其他地方,赚取差价。可问题是,以商赚钱这条路子历代以来就被各地的富豪权贵把持着,若是秦乂大力支持民间发展商业,无疑就会损害到那些富豪权贵的利益。

    而富豪权贵的背后,环环相扣,几乎都是贵族公卿、甚至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士林阶级的上流阶层,这期间涉及到的种种问题、关系,错综复杂,不是简简单单提出一条重商的国策就能解决的。

    似乎是看出了君王心中的顾虑,拓跋相如低声地说道:“我大玄的财富总共也就那么些,此多彼寡,财富始终握在权贵少数人手里。……臣以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是在于这些财富究竟被作用何处?正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人,身无下顿之粮,可有的人,却能于青楼一掷千金……”

    “咳!”首辅章仪一声咳嗽打断了拓跋相如过于激进的言语。

    拓跋相如看了一眼章仪,也意识到自己失言,怏怏地没有再说下去。

    张昭见话题有些沉重,忙作补救,笑着说道:“拓跋大人太过于愤世嫉俗了,当日那些个富家公子掷万金博佳人一笑,一时还引为佳话,不想在拓跋大人口中,却是如此不堪。”

    “哼!”次辅拓跋相如轻哼一声,也没再多说什么。

    大玄国君默默地听着,事实上拓跋相如所说的事,他也有所耳闻,但是有钱人家的公子挥霍家财,这种事可不归大玄国君去管。再者,难道类似的事,发生在皇室宗族子弟身上的还少么?自身尚不能齐,何以齐天下......

    “陛下,时辰差不多了,不如先用膳吧?”

    旁边,老太监杨以见自己的主子爷,大玄国君面色不佳,连忙岔开了话题。

    “唔。”秦乂点了点头。

    见此,杨以便派近侍小太监吩咐下去送上膳食。

    尽管身为大玄国君,然而秦乂每日的膳食却颇为简单,也就那么几道菜而已。也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在大殿摆宴,宴请众臣子。

    其余日子,秦乂基本上都会命人将饭菜送至勤政殿,包括内阁的这三位大臣的饭菜,然后君臣四人就在这勤政殿用饭,吃完饭再到隔壁的偏殿小作休息,或者就直接开始下午的工作,继续审批那永远也批不完的章折、奏章。

    这就是大玄国君与内阁大臣们每日的生活。

    不过今日用完膳后,大玄国君却萌生出了别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