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启明 » 第三章:军策,国论

第三章:军策,国论

    想到这里,秦乂忽然想看看秦齐的《军策》、《国论》写的怎么样,看看究竟这第六子真否真像他最疼爱的儿子秦珏所说的那样杰出。不过,他可不敢再让人念了,免得再出什么岔子。于是,大玄国君借着验收几位皇儿才学成果的便利,缓缓走到了六子秦齐的那张考案前,故作毫不在意地随手将上面另外一张纸拿了起来。可仅仅只扫了一眼,这位大玄国君就皱起了眉头。

    这次可不关写得好与写得不好的问题,原因是六子的这篇《军策》《国论》实在也太简单了,通篇文章只有十三个字,“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简直就是敷衍之作。

    “狗屁不通的玩意!”秦乂气的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心中暗道自己最疼爱的皇儿秦珏多半是看走眼了,这个六子秦齐哪像是什么有才学的人?分明就是一个大草包!

    可就当秦乂气呼呼地准备将六子秦齐的文章抛之脑后,去验收其余几名皇子的考卷时,他忽然好似意识到了什么,拿起那张纸又仔细看了起来。

    “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仔细看了几遍,大玄国君忽然愣住了。

    要知道,现在世俗普遍的俗语是强国富民,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富裕起来。秦乂压根就没有想过军队和百姓能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他没有再深究下去,一边低声嘀咕“狗屁不通”,以此混淆殿内其余人的视线,一边悄悄将那张纸收到了袖口内。只因这十三个字意义重大。

    殿内众人大多都因为大玄国君那句“狗屁不通”而心中暗笑,以为那位六皇子秦齐又写了什么出糗的文章,却极少有人注意到秦乂将那张纸收到龙袍袖口内的那个举动。

    不得不说,在看过秦齐那句“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之后,其余皇子的《军策》,《国论》就让大玄国君感觉有些乏味了,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圣人学说,还是比较霸道的“以武止戈”,亦或是针对朝廷政策的利弊论,哪怕写得再精彩,都让大魏天子有种总是差那么一点的感觉。

    而最受到秦乂宠爱的五子秦珏,他所写的《军策》《国论》也最为出彩,一针见血地点评了朝廷的种种政策的利弊之处。可即便如此,也抵不过六子秦齐那仅仅十三个字的文章。

    当然了,即便如此,这场测试秦乂还是钦点了五子秦珏的文章最为出彩,叫皇子们以及大学士们相互传阅。毕竟六子秦齐那十三个字的《军策》《国论》,秦乂觉得并不适合提出来。但有一点大玄国君已经确定,那就是,他的第六子“紫微星”秦齐,就像五子秦珏所说的那样,确有其才。

    测试完毕,大玄国君赏赐了文章出彩的几位皇子,同时也赏赐了教授他们学识的上书房大学士们,在此之后,秦乂便让他们相继退下了。

    坐在文华殿的龙椅上,身边仅大太监杨以在旁伺候着,这个时候,秦乂又忍不住取出那张纸,聚精会神地看着纸上所写的“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这十三个字,慢慢的陷入了沉思。

    “现在天下群雄割据,异族人频频劫掠中原,天下之世乃大争之世,大者越大,强者愈强。时也势也,不可阻挡。争强之世,争强之本,在于强国,强国之要,在于安邦,安邦之本,在于强军。兵者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交,伐交则安民,安民则兴邦,兴邦则强国,强国之策莫过于此。天下列国亦多知伐兵,安国之理,然天下之君,亦多为好战之君,专事征战,百姓疲弊,士卒畏死,故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堂之中,冠寇食禄......”。

    不知过了多久,身边的大太监杨以在旁轻声的叫醒了正在出神的大玄国君,道:“陛下,时辰到了,该回勤政殿了。”

    大玄国君深吸了一口气“唔”,“摆驾勤政殿”。

    “诺”。

    勤政殿,是大玄国君处理朝政,审批奏章的宫殿,取“勤于政治”之意,大概是大玄国初代君王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像自己一样,勤勤恳恳,为国为民。

    当大玄国君秦乂移驾勤政殿时,殿内三名臣子还在殿内帮忙审批着奏章。这三位臣子分别是年高接近六旬的内阁首辅章仪,正值壮年的内阁次辅拓跋相如,以及内阁次辅张昭。这三位是协助大玄国君审批奏折、奏章的内阁官员,他们地位超然,毕竟这是大玄国君的“内阁臣子”,许多关键的、需要深思的政策,大玄国君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阁臣子”一同商议出结论的。当然,一些涉及到朝廷六部的政务,大玄国君也会召集六部尚书一同参加内朝。

    至于每日的早朝,那其实是各部尚书向大玄国君以及其他同僚汇报他们工作情况的例行公事,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的作秀。真正能决定大玄国策的会议,还是大玄国君设在勤政殿内的“内阁”。因为“内阁”地位超然,因此呈递到这里的奏章、奏折,基本上都是关乎到整个大玄社稷的大事,比如说边境的守将被敌国骚扰了,咽不下这口恶气想要打回去,这种会挑起两国兵祸的大事,就不是兵部能做得了主的了。至于像什么赈灾放粮,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是不会提交到勤政殿的,一般来说在早朝就会上报君王,然后尚书省下的户部会就会立即处理这件事,户部的官员会在接到地方官的紧急公文后当即下令调集粮食赈灾,否则要是连这种事都要经过内阁,那些灾民们早饿死了。

    所以说,在勤政殿内所处理的政务,基本上都是那些不怎么紧急,但是却关乎大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力盛衰的大事,即国策。比如开挖河渠,增减赋税,或者与他国建交、结盟之类的事。

    当然,除此之外,内阁还得协助大玄国君监察尚书省六部的工作情况,将六部呈递上来的一些近期处理的事件,逐一审批。若有疏漏与不足之处,则遣回各部,让他们立即修改,总得来说就是有错改之,无则嘉勉。

    别看仅仅只是一个最终审批的步骤,但事实上工作量极大,即便是有内阁的官员协助,近几代大玄国君也是几乎累得吐血,仿佛每日就是不停地看各种各样的奏章、奏折,审查各部的工作情况。整整六个部的工作情况,涉及整个大玄国,每日几乎都要向内阁呈递几百道奏章、奏折,也难怪大玄国君秦乂才三十余岁就已经两鬓长出白发。

    “参见陛下”。

    见大玄国君秦乂走入勤政殿,正在审批奏章的内阁首辅章仪、内阁次辅拓跋相如,张昭三人连忙起身叩拜。

    “平身。”秦乂挥了挥手,顾自走到自己那张龙案后坐下。

    此时,殿内三位内阁大臣已经将一些比较敏感的奏章、奏折都放置到了龙案上,一摞一摞,堆地极高,粗略一数大概已又有数十本。之后还会有尚书省六部陆续派人送来的的奏章,奏折。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工作,即便是像秦乂这样贤明的君王,也不可能会有将龙案上的奏章、奏折全部处理完的时候。倘若有朝一日龙案上真的不再有奏章、奏折了,那就意味着大玄即将亡国了。

    如此又过了一个时辰,秦乂龙案上的章折还是未见减少半分...

    望着龙案上那一摞摞的章折,大玄国君有感而发地叹了口气:“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若将皇位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三位内阁大臣闻言停下了手中的笔,不约而同地望向秦乂。

    “陛下近来可是心情烦郁?小阙诗词竟让臣等惶恐......”

    三人纷纷离席叩拜,口中大呼:“陛下,还请保重龙体啊,社稷还需陛下执掌乾坤呐,陛下千万不可有此想法啊”。

    “你们这是做什么?快快平身,朕就是发发牢骚而已。”秦乂脸上笑道,挥挥手请三位内阁大臣起身。

    内阁三位大臣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今日陛下对诗词似乎兴致很高啊。”内阁首辅章仪捋着白胡子笑着说道。虽然他感觉那首诗的诗体并非出自诗经,但见君王挺高兴的,他自然不会多嘴。

    “哪里,朕也就是……”秦乂正要说他只是听了六子秦齐的诗有感而发,忽然心中一动,从袖中摸出秦齐所写“军民融合乃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的那张纸,招三位内阁大臣到身边,问道:“三位爱卿,你们觉得这句话如何?”

    三位内阁大臣好奇地走到龙案前,探头瞧了一眼龙案上的那张纸。

    顿时,三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脸色微微有些变化。你瞧瞧我,我瞧瞧你,竟是谁也不敢冒犯开口。

    区区十三个字,却有这等威力,竟使得三位内阁大臣都不敢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