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汉英雄之天志传奇 » 第三章激烈比武

第三章激烈比武

    众人吃过晚饭,各自活动,蒲苇肚中饱满,便想去林间走动。突闻两师弟在议论某事,似乎说有人待在寨外大门口不肯离去,他甚觉得奇怪,赶上前去即问相关情形。

    一师弟回答道:“前几日,有一叫张良的公子拜见师父,貌似求请师父做什么事,但师父没有答应,所以在寨子门口从昨日跪拜到现在,未吃一点食物喝半口水。”

    蒲苇边听边回忆起张良拜见师父及与自己对话的场景,今又听闻跪拜两天一夜还未进食,心中瞬间怀有一丝敬佩感。辞过师弟,就往厨房走去。见到厨房里的师弟正在食肉,向其讨要些肉脯及水,疾步前往寨子大门。

    到了大门口,果然见一人跪在寨门外。跪拜人双手支撑地上,虽不见脸庞,但看其着装及身形,此人定是张良。蒲苇走到那人前面,蹲下身子,说道:“张公子,你怎始终不肯离去?”

    张良抬抬头,有气无力,声音嘶哑地轻声说道:“如不能获沧海君相助,不能除灭暴君,我活着有何意义。”

    蒲苇见他满脸惨白,嘴角干枯,顿生恻隐之心,又想张良为民为家如此孝义,而我家及众多友人亦被秦国所害至今大仇未报,两种忿恨交织在一起。

    蒲苇说道:“张公子如此大义,我愿劝说师父除去暴君。”

    张良听闻,缓缓向蒲苇跪拜,说道:“多谢少侠。”

    蒲苇慢慢扶起张良,将肉脯及水瓢递给他,且指示其在寨外凉亭休息。说了几句,蒲苇转身即返回寨内,向墨鸣房间走去。

    墨鸣房间门半开。蒲苇敲了敲门,说道:“师父,弟子蒲苇有事求见。”

    门内传出一声:“蒲苇,这么晚有何事?”

    蒲苇回答道:“前几日,公子张良请师父力除皇帝,从昨早到今晚一直跪在寨门外不肯离去,弟子见他大义凛然,想替他求师父……。”

    还没等蒲苇说完,墨鸣便说道:“今日已晚,明日再议。”蒲苇也知道多说无益,无可奈何地回到卧房。

    比武第二日即到,众弟子不约而同到了靶场。十四名比武者走上前,拿起弓矢,张臂拉弓,箭在弦中,对准前靶。只闻一声“发”字,数箭齐发,皆中靶环中央。

    墨鸣命弟子将各靶射程由五十步距离移至八十步,比武者再拉弓射击,各靶环中央亦皆被射中。

    后,箭靶又移至百步之远,突然南风大作,砂石飞舞,引得众人不能睁眼,待到风力稍减,比武者方才拉弓。然受风力影响,许多箭矢偏离目标,众多比武者无法击中靶环,唯有方维、薛丙、周品、何畏及蒲苇恰好中靶。

    吃过中餐,何畏、蒲苇即刻去往后山练习兵器,而师姐墨茹亦随同。两人所持兵器,都为木质所制,以防利器所伤不利比武。

    两人正互相厮杀,激烈异常之时,“妙、妙、妙,两师弟武技不减当年,”一呼声顿时打断比武。何畏、蒲苇、墨茹向旁看去,原来是二师兄方维,后面亦跟着三师兄薛丙。

    何畏、蒲苇向两位师兄行过礼,而方维、薛丙并不回礼,且薛丙笑道:“你两再如何练习亦不能胜过二师兄,不如留些气力劳作。”

    墨茹听到,面带怒气,朝薛丙说道:“去年何人夺得‘勇士’铁牌,两位师兄技不如人,竟在此大放厥词。”

    此话一出,激怒了方维,他怒吼道:“当年我受师父之命外出击杀匪徒而被贼人所伤,才使蒲苇趁机获胜,此次定叫你等瞧瞧我厉害。”说完,方维、薛丙便快步离开。

    下午比武时刻即至,众人到了比武场。墨鸣登上比武台,高声道:“武器比试是最后比试,为师将亲为胜出者颁发‘勇士’铁牌。各比武者应尽力取胜,但需谨记互相过招点到为止,不可伤人性命。”

    而后,由方维、薛丙、周品、何畏、蒲苇上台抽签,决定比武顺序。抽签决定,第一场由方维对战何畏。

    方维手持大刀,何畏手拿长剑。何畏仗着长剑长度优势,首先朝方维冲刺,方维左闪右躲,避过利剑锋芒。何畏见始终未能伤到方维,便已夺气,动作变得缓慢。

    方维笑道:“师弟,师兄已让你数招,你仍未能伤我一毫,现看师兄厉害。”

    说完,方维挥舞大刀在身上旋转,犹龙绕身,何畏见如此情形,更知难以取胜,身体顿时僵直。方维手携大刀,凶狠狠地冲向何畏。何畏见到,瞬时又有少许知觉,手持长剑向前刺去,想阻止方维前进。可方维手疾眼快,用大刀拦住,更是渐渐杀到了何畏面前。方维一刀挥将过去,何畏已无法拦住,闭上眼,静静等待。可刀口到了何畏脖子前,便停了下来。方维收住大刀,何畏见状,低头退下比武台,判员宣布方维取胜。

    第二场由薛丙对战蒲苇,两人皆持长剑。薛丙一开始就提剑向蒲苇猛劈猛砍,蒲苇见招拆招,用剑抵挡。薛丙眼见无法伤到蒲苇,便用剑抵住对方之剑往前冲,欲将蒲苇逼迫至台下。蒲苇对其意图有所察觉,身子回缩,来了一招提剑下截。薛丙躲闪不及,为蒲苇所伤。蒲苇乘势冲上去,如飞燕速度,左撩右砍,薛丙又被砍伤。蒲苇见薛丙身上多处受伤流血,站立不住,便收剑停住。薛丙亦知无法比武,用剑撑地勉强支撑身子。墨鸣唤两名弟子,扶起薛丙下了比武台,判员宣布蒲苇取胜。

    后,方维对战周品,周品被其所伤,退出比武。何畏对战蒲苇,双方过招三十回合,终因蒲苇剑术更强而击败何畏。

    终于到了方维与蒲苇比试。方维凶狠狠地说道:“蒲苇,去年我输你一招,今日我定当一雪前耻。”

    说完,方维提起大刀,在身旁比划,而蒲苇持剑收气,摆出虚步架剑姿态,作御敌状。方维见状,猛地朝蒲苇挥砍,蒲苇用剑屡次阻挡。后,蒲苇顺势一扭,拨开方维,既而提剑向方维左右劈去。两人你来我往互相劈砍阻挡长达四十多回合,不时发出铛、铛之声,震耳欲聋,可见两人力道之强。

    蒲苇见难以取胜,便往后退,佯装力竭。方维乘势而上,加大力气朝蒲苇头部砍去。蒲苇见其中计,身子后仰膝盖前倾,手里剑直向方维刺去,一剑正中其胸膛,瞬间血流出来。

    方维不顾疼痛,愤怒地用尽全身之力朝剑身一砍,长剑顿时断成两段,剑尖插入其胸膛。蒲苇迅速起身,又往后退了数步。方维豁出去,胸中带伤抡起大刀往前撩动。蒲苇为其决心及勇力所震慑,处处躲让或阻挡。可方维每次用力过猛,胸中伤口血流更多。

    台下众师弟见此,亦为方维决心所触动,但师父认为如再比武,方维难免伤及性命,于是便高声呼道:“比武已分出高下,你两快住手。”

    蒲苇听闻,欲将停下抵挡,而见方维步步紧逼,又持断剑作御敌状。墨鸣再连呼三声,方维才停住步伐。墨鸣又唤过两名弟子搀扶方维下台。方维死死盯着蒲苇,缓缓被师弟带下比武台。

    而后,墨鸣走上台,同时唤上两名弟子,其中一名弟子手捧木盒,另一弟子手捧长剑。墨鸣高声道:“今年比武,蒲苇获胜,为师今赐蒲苇‘勇士’铁牌及《墨子》心经。”

    蒲苇慌忙跪下,墨鸣从木盒中取出铁牌及《墨子》,交予蒲苇。墨鸣又说道:“蒲苇,你连续两年获胜,此次你的佩剑已被砍断,为师再赐你天志剑。”

    说到这,台下引起骚乱,蒲苇似如做梦般,不敢相信此事。原来墨家有两把神兵利器,一把名为墨子剑,为墨家镇派之宝,另一把即是天志剑。相传两剑为师祖墨子采芝罘山之铁英,与弟子用尽三个多月时间才铸成天志剑,用尽半年之久才铸成墨子剑。

    墨鸣再次呼唤蒲苇接剑,蒲苇方才醒悟,双手接剑。蒲苇接过剑,顿时感觉手中宝剑比之前佩剑重了不少,粗看剑鞘用铁制成,上面刻有“天志剑”三字,粗略估摸宝剑足有五尺余长。

    墨鸣低声道:“蒲苇,你随师父来。”蒲苇不知何故,紧紧跟随墨鸣走进师父房间。

    进房后,两人面对面席地而坐。墨鸣说道:“《墨子》心经由祖师墨翟所创,本有十五卷。因躲避始皇追杀,十五卷皆被焚毁。为师凭记忆,约记住其大要,编成该册心经。心经虽未全记录原创文字,但其亦是珍贵。你且还生保存。”

    过了一会,墨鸣又问道:“你可知天志剑来历。”

    蒲苇摸摸手中宝剑,答曰:“弟子只知天志剑为师祖墨子采芝罘山之铁英,耗时三月之久才铸成此宝剑。”

    墨鸣说道:“此剑确为师祖所铸。当年师祖手持正道,带同群弟子周游各国,游说诸侯国主推行兼爱非攻治国。无奈众多君主私心甚大,不施仁义,专注战事。祖师曾凭借守城之术劝阻楚王伐宋,虽一时有效,但无法永久止战。祖师告诫诸弟子,如乱世不止,可选一有德之君加以辅佐;若君王违反天道,压迫百姓,残害无辜,天下人可尽除之。墨家秉持天志,兼爱天下百姓,诛杀不义。祖师铸天志剑,以合天道。”

    蒲苇听闻,若有所思。墨鸣又说道:“为师当年辅佐始皇,多次劝谏皇帝以‘兼爱’治天下,可惜其未听从,反而深受丞相李斯蛊惑,派出卫士四处追杀墨家子弟,我们得博士淳于越通报,幸能早早遁去,才能免遭被害。避难多日,终寻得一处安生之地。为师虽许久未出远门,也略知当今情势。本以为天下安定,百姓可安心度日,却不想统一后始皇凌驾百姓,逼迫天下名士富家迁居咸阳,胁迫百姓修长城、修驰道、修宫室、修地宫。焚烧百书,坑杀诸生,行愚民政策。秦法严苛,全在重刑,稍有过错,即定罪处罚……”。说到这,墨鸣停下来,欲言又止。

    蒲苇似乎有所明白。墨鸣站起来,最终说道:“我已知晓你的夙愿,如你愿助张公子,你今晚即可离去。今后好自为之。”

    蒲苇听此话,已知晓师父话外之音。想到自己初次为师父所救,而后随师父避难此地,跟随师父已有六七载,此次离去,恐日后难以与师父相见,心中甚是伤感。

    蒲苇向师父行跪拜之礼,声音嘶哑且低层说道:“感念师父数年来养育与照顾,弟子今日离去,不知何时能与师父相见……。”

    墨鸣说道:“你此次离去,应当锄强扶弱,勿恋荣华。谨记墨家宗旨,“兼爱”为本,顺天而为。与敌武斗,切勿轻敌,尤其小心大师兄陈功。你现收拾行李,拿上出寨符,戌时便可离去。”

    说完,墨鸣将出寨符放在案上,便身子背向蒲苇。蒲苇看着墨鸣背影,向墨鸣拜了三拜,道了一声:“望师父珍重。”拿起出寨符,慢慢地离开师父房间。

    正是:功自而成源师诲,且看少侠闯江湖。欲知蒲苇等人离寨经历如何,且待下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