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巧了!我也叫刘辩 » 194、准备出发北海郡

194、准备出发北海郡

    “清长先生,我有一些话,不知该怎么说。”黄昏时分,刘辩拜访南皮县令府邸,与石越面对面席地而坐,不等石越询问,自顾自地开口,“我打算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前往北海求学……此事极为机密,不能为外人道哉。”

    石越:“……”

    石越眨了眨眼,默默地注视刘辩,表情一言难尽。

    刘辩抽了抽嘴,也想叹气:他去北海求学,像是玩耍似的,时期短暂也就罢了,还不能被众人得知——万一他不小心在“北海书院”扬名了,或因拜师郑玄先生,或因成功说服郑玄先生担任“北海书院”的名誉型书院长,乃至正式的书院长……不管怎么说,这要是传至洛阳城那边,又该怎么办?

    ——刘辩他可清楚地记着:当初他为了离开洛阳,避开太子之争,特意和汉帝,他的便宜父皇,说出甚么自身遭遇事故,诸如摔伤残疾癫疯之类,这样就不用再烦恼谁才是汉室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这会子,刘辩他活蹦乱跳,压根没伤没残不说,还傍上了天下第一学者郑玄先生,这这这……这要是说他刘辩没有半点野心,谁会信啊?

    刘辩他还想低调,低调,再低调,低调地韬光养晦,苟一阵子种田,慢慢地壮大自身的实力,怕是做不到了?

    那时,他的一举一动,势必会引起洛阳那边的关注:何皇后和何大将军也许会高兴他能强大,但观汉帝和董太后,那就未必了……没法子,谁让汉帝和董太后更偏向董侯皇子协呢?

    因此,这北海求海也该像他领兵,悄悄地潜入幽州,奔至管子城一带,替公孙瓒和其骑兵解围一样,若无必要,也不该为外人所知。

    那么,问题来了:且不提他真要赶往“北海书院”求学,单说他要离开南皮县两个月,整个渤海郡又由谁来治理呢?

    这事若被袁绍、曹操、刘备等渤海郡各个县令们得知,大约众县令们会调转方向,齐齐地赶回南皮县,车轮战似的劝说他不要乱来罢?——众县令们肯定会担心他的安危,生怕他一出渤海郡,就遭遇危险……

    尽管渤海郡的境内颇为安全,一改以前的萧条和荒凉,但他可没忘记当今汉室衰微,正是东汉末年!放眼整个汉天下,大部分地方都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政令混乱不堪,而广大百姓们生活困苦!

    揉了揉额,刘辩理好思绪,再道:“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北海之行不可避免!我只希望,我不在南皮县的日子里,清长先生你能不能帮我处理一下郡守级别的文书呢?”

    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就见石越猛地站起,断然道:“不行!”

    “啊?”刘辩茫然。

    石越肃然道:“殿下,你大可请假两个月,不处理那些文书,但也不需让我来顶替……若被其余吏员们获知,又该怎么说呢?”

    渤海郡吏员们的忠心度减不减少不好说,只怕石越会被扣上甚么歹毒、妄图取代殿下的帽子,终是遭到南皮县百姓们的唾弃,那可太冤枉石越了。

    耳根子红起,刘辩也想到这一茬儿,不禁地羞愧道:“清长先生说得对,是我疏忽了……好罢!我决定再休浴两个月,还请清长先生帮我!”

    石越苦笑道:“殿下,我该怎么帮你呢?”

    刘辩转了转眼珠子,大胆道:“清长先生只要帮我压下郡守级别的文书即可……但愿我们运气会好起,不会遇到重量级麻烦?”

    说着说着,刘辩自己都说笑了。

    摇了摇头,刘辩又道:“实在不便,你就快马加鞭,派人把相关文书送至北海郡……”

    面瘫了一张脸,刘辩都说不下去了。

    再快马加鞭,也要二十天啊二十天,等刘辩把文书处理完了,再让人送回来,只怕能把上表了该文书的人全得罪了罢?

    唉!

    这可咋整?

    刘辩愁啊烦啊,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所以然来。

    忽然,刘辩轻拍脑袋,问道:“清长先生,可知从浮阳县划船到北海郡,需要多久?”

    石越愣了一愣,亦两眼一亮,喜道:“三天之内!”

    “这么快?真的假的?”刘辩脱口而出。

    石越道:“虽说划船速度很快,可要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不然暴风雨出航……”

    石越适时地戛然而止。

    刘辩明白:若是暴风雨出航,别提甚么送信,只怕航行一半,就船沉人亡。

    可是,这依旧不失为一条捷径。

    手托下巴,刘辩思量片刻,决定道:“清长先生,你看那样可好?——若真遇到紧要之事,你便飞鸽传书,传至“北海书院”罢?

    到时,我会派人乘船赶来你的身边,将非常非常重要的文书带回“北海书院”,待我处理完毕,便再寄回来……横竖应要五天,应该不算过份罢?”

    石越想了一想,勉强地同意,心下却思量:关键时刻,当执行关键之法……反正说甚么,未来两个月里,我必得把关,尽量地避免郡守级文书的出现!

    石越道:“殿下,你真决定了吗?你要去“北海书院”?何时出发?”

    刘辩道:“后天。”

    后天,正是众县令们结束休浴,重新工作的日子。

    相信那时,大家忙着各自管理的县城,应当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他刘辩的身上罢?

    那会是他合适远足的时机,只是……抿了抿嘴,刘辩慎重道:“清长先生,有几句话本王要嘱咐于你。”

    石越肃然,拱手道:“请殿下吩咐。”

    刘辩便道:“首先,待本王起程后,清长先生你务必别忘记了南皮县百姓们必须参与春耕!你且负责监督,莫要让南皮县百姓们错过!”

    这可太简单了!石越面不改色道:“喏!”

    “其次,南皮书院有书籍了,三月份中旬就开学罢?——先请所有南皮县百姓们报名,再请崔琰、国渊、邴原、管宁和孙乾这五位老师们讲课,也不必太难,且从识字教起……等到大家能读书了,想来我就该回来了?

    清长先生你负责的是:时刻安抚师生的情绪!老师们不得轻视学生们,而学生们也不准因识不了字而退学……顺便说一句,免费读书上学,且把这学习当义务罢!至于老师们的薪酬,全由我的钱库垫付,总不能亏待了老师们。”

    石越点了点头,又道:“殿下,你府中的一百本书籍……”

    “哦?你也听说了吗?”刘辩轻微一笑,慢悠悠地补充,“书院可开设两间教室,一间教室用来教人识字;另一教室就交给识字的聪明学生罢?——只是辛苦诸位老师们,需得来回奔波!另外,书籍只能存放南皮书院,任何师生都不许带走,除非手动抄书一本,那本便归谁!”

    石越也懂:书是好书,且数量有限,真送一本,就少一本,怎么可能只给一届师生?——难道师生们就只有一百人吗?没有后来的学生们?……而且,师生们只有借用书籍的资格,只可借看习之,而没法把书私藏!

    “最后,清长先生替我遮掩行踪罢?”刘辩愁了,后知觉地意识到一件愚蠢之事:先前,他和众县令们约定,要每个月初定期进行“任务汇报进度”,而他求学的时间为两个月……这下可尴尬了。

    真没料到,四月初“任务汇报进度”他居然要缺席了!

    好打脸啊!

    他都不忍直视了!

    定定地望着刘辩,石越也记起了刘辩对众县令们所说之话,十分理解道:“殿下,我尽量……但我不保证。”

    刘辩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心想:无所谓了!如果那天大家急眼了,我……我……

    张了张口,刘辩道:“四月份初的“任务汇报进度”记得帮我取消,此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了!理由么?——清长先生你自个儿编,能唬住对方即可!”

    石越:“……”

    石赵说不出话来。

    刘辩轻轻地拍手,作总结状儿,总结道:“清长先生,南皮县尚有两个日常任务你要留意啊?一是日常跑步,确定南皮县百姓们仍在坚持锻炼;二是修路,能不能把南皮到北海郡的道路再修一修,争取修出一条康庄大道,方便两地商贩们相互买办?”

    石越嗫嚅了嘴唇,很想吐槽:甚么两地商贩们……这分明就是你懒了,不想赶路!

    可惜石越不敢把这话说出口来。

    石越说的是:“殿下,修路的钱仍要从你钱库里扣吗?”

    刘辩:“……”

    这回,轮到刘辩语塞了。

    盯着石越,刘辩皱眉:几个意思,还打蛇随棒上呢?习惯了这是?还拿我的钱库说事儿,是盯上我的钱库了?

    刘辩却冷脸地颔首。

    石越低下头去,差点笑出声来:没法子,冷脸的殿下太趣了!

    斜视石越,刘辩认真地想了再想,确认没有别的事了,便起身向石越告辞。

    返回府邸的路上,刘辩思考他的北海求学之旅,应要带多少人。

    十个护卫们自要带上;盘缠也要足够,只多不少,不能带少;答应徐庶,最好送徐庶去“北海书院”学习,徐庶也要带上;诸葛亮年纪虽小,可其兄长诸葛瑾年长,已到入学的年纪,若无他刘辩的插手,诸葛瑾年后便该动身去往洛阳了……

    是故,诸葛谨也要去!

    尽管他更想带诸葛亮……干脆地,诸葛瑾和诸葛亮一同走去呗?

    思及此处,刘辩想起诸葛珪已经去了泰山郡,而诸葛玄也随袁术去了修县,诸葛谨、诸葛亮、诸葛均外加两个诸葛氏姐妹貌似仍住在南皮县呢?……那啥,他再窜门诸葛谨一家,合适不?

    他和诸葛谨不算熟悉,与诸葛亮也只有一面之缘……他觉得此事不妥,可他的身体却狡猾得很,违背了他的意志,真就跑去诸葛氏府,去拜访诸葛亮——

    咳咳!

    是诸葛谨!

    刚好诸葛谨在家。

    甫一开门,诸葛谨便见殿下的面孔映入眼帘,诸葛谨若说不害怕,那是不可能。

    刘辩却是淡定极了,先问:“不请我进屋坐一坐?”

    诸葛瑾打个激灵,忙不迭地请刘辩入屋。

    稍后,诸葛瑾又慌又忙给刘辩倒了一盅温酒。

    刘辩无语,只想掐住诸葛瑾的脖子,使劲地摇上一摇,大喝“我还未及冠,怎能喝酒,你能不能分一分实际情况”……最终,刘辩小抿一口温酒,直白道:

    “诸葛谨先生,本王欲去“北海书院”一趟,想请你随行,不知你是否愿意呢?”

    诸葛瑾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嘴,果断地沉默下来。

    刘辩奇道:“诸葛谨先生,你怎么不说话了?”

    诸葛瑾道:“家有弟弟和妹妹,我不放心……”

    “这时不放心了?年前我怎么听说有人要去洛阳求学?——真去洛阳求学,家中弟弟和妹妹又该怎么办呢?”刘辩看着诸葛谨,好不苦恼。

    诸葛瑾怔了一怔,失笑说:“多谢殿下提醒,是学生想得太偏了。”

    “无妨,无妨。”刘辩摆了摆手,起身告别诸葛瑾,末了还说,“诸葛谨先生,条件允许,你再把诸葛亮也带来,可好?”

    诸葛谨目光闪闪,却没吱声。

    刘辩也懒得追问,只当默认……

    拱手告别诸葛谨,刘辩出门,回到府邸,着手派人收拾行装:衣服两套,一洗一换;盘缠无数,加起共值五万钱……还有甚么?

    推荐信一封!

    刘辩派人找崔琰,要了一封“学生崔琰写给郑玄老师”的推荐信。

    喜滋滋地收好,刘辩想:待他去了“北海书院”,就不怕吃个闭门羹了。

    对了,对了!刘辩他可没忘记荀彧——

    作为优秀人才,且没和刘辩相处多久,刘辩仍对荀彧充满好感,如同袁绍见了荀彧一样……刘辩再派人通知荀彧,要不要去重温一遍“北海书院”,结果荀彧想也不想地应下!

    时光如梭,转眼两天后。

    这天清晨,一辆马车从渤海王府邸。刘辩带上一套“太学石经”版书籍,以便漫长的路途中打发时间……后来,实践证明,哪怕赶路,刘辩也没法静心看书,谁让马车太颠簸了?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刘辩左边坐着荀彧,右边则坐诸葛瑾,身后是徐庶照顾乖乖的诸葛亮……再往车外一瞧,何先、何白、何木、何河、何水、曹昂、袁谭、袁熙、公孙越和公孙范这十个护卫们策马,跟随马车左右。

    刘辩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南下,欲赴“北海书院”。

    可在踏出南皮县之际,刘辩一行人遭遇一群歹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