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巧了!我也叫刘辩 » 204、周瑜分析和反应

204、周瑜分析和反应

    抬起头来,他淡定地回过神来,答道:“我在想……周师兄对《邹子》十分了解,真有必要再重温一遍吗?比起周师兄,我觉得孙师兄才该多看《邹子》呢?”

    孙竹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嘴,表情一言难尽。

    周俞道:“放心,我和兄长暂住一起,我会督促兄长背诵《邹子》的。”

    孙竹苦脸道:“我觉得我还是多多温习《孙子兵法》好了……毕竟我主攻“兵书略”这一门课程,就别在甚么“诸子略”方面下功夫了。”

    周俞欲言又止,而刘辩心下一动,请教道:“且慢!两位师兄,敢问甚么“兵书略”、“诸子略”啊?——我怎么听不懂呢?”

    孙竹回过神来,忙道:“你才来书院,大约不清楚书院会开设六门课程,包罗万象!只是学子资质不一,没法掌握全部!是以,郑玄老师又规定,除却学子们识字、写字,不必非要学满……就拿师兄我来说罢!我重点学习“兵书略”,其余五门随便,只要能及格就行!”

    “周师兄呢?”刘辩顺势地问。

    孙竹挠了挠头,后知觉道:“这厮除了“方技”,其余五门课程都在学,且成绩相当优秀!”

    “如何证明周师兄相当优秀?”刘辩再问。

    孙竹道:“每次老师抽查学子们的功课,一提到周俞这厮,周俞总能答对!”

    这个时代,还没“考试”这一说法。顶多是“策问”:由皇帝出题,考一考被举荐的人才们,而人才们则用书面的方式回答皇帝的题目!换位思考:老师们要检测学子们的才学,亦由老师们出题,让学子们进行口试,是吗?

    思及此处,刘辩打趣道:“就像方才那样?”

    孙竹:“……”

    嗯?

    孙竹怔了一怔,忽然用手托住下巴,作出呐喊状儿。

    半晌,孙竹才泄气道:“是的。”

    一副认命的样子。

    刘辩:???

    眨了眨眼,刘辩好奇地打量孙竹,却没追问孙竹到底是怎么回事。

    笑嘻嘻地,刘辩把《邹子》递给周俞,笔划道:“周师兄,此书借你,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周俞手捧《邹子》,爽快道:“请说。”

    刘辩先道:“敢问两位师兄来自何处?”

    咦?

    孙竹和周俞愣了一愣。

    刘辩据理力争道:“之前,师弟我说了我来自冀州渤海郡南皮县,可观两位师兄没说呢?作为朋友,难道我不该知道吗?我不能关心关心吗?”

    孙竹和周俞面面相觑。

    尔后,孙竹道:“师兄我来自扬州吴郡富春县。”

    周俞道:“我来自扬州庐江郡舒县。”

    刘辩一边道:“哇~两位师兄原来是同乡呀?”一边心道:很好,你俩果然是孙策和周瑜——没跑儿!

    即便这两人不是孙策和周瑜,那也无妨!

    横竖刘辩他观这两个少年,真乃年少俊才,值得结交!

    刘辩又道:“周师兄,方才我听你唤孙师兄为“兄长”?但观你们俩人……并不是亲兄弟罢?”

    孙竹和周俞相视一笑。

    孙竹道:“我比周弟同龄,但比周弟年长两个月。”

    周俞笑道:“兄长是武将出身,昔日伯父被推荐为佐军司马,在外领兵作战,攻打黄巾贼兵,而兄长和其家人暂住寿春,结交不少名士,颇有名声。我因慕名,便专程跑去寿春拜访!我和兄长可谓一见如故,且兄长亦身怀大志,杰出通达,我与兄长推诚相待,便拜为结义兄弟!”

    “结义兄弟!”刘辩抚了抚掌,忍不住地多嘴一句,“倒也巧了,我虽没结义兄弟,却认得一位将军,那位将军和两位武艺高强的义士结为异姓兄弟……可惜这三人皆在渤海郡,没法与两位师兄见面!若有机会,我定要将这三人推荐给两位师兄认识,相信你们也会恨相知晚。”

    孙竹两眼一亮,高兴道:“我平生最爱结交天下豪杰!师弟你气质不凡,想来你所推荐的将军,亦是豪杰!敢问这人姓甚名谁,我可听没听过?”

    刘辩耳根子一红,赧然道:“这……师弟我不好说呀?事实上,这三个结义兄弟要比师兄你们大上一轮呢?”

    孙竹道:“无妨,无妨!豪杰贵在才能,而不在年龄也。”

    刘辩道:“我只知有一将军姓关,名羽,不知……”“莫非是关羽关云长?!”孙竹脱口而出。

    “师兄你竟听过?”刘辩顿觉不可思议。

    孙竹兴奋道:“略知一、二!听说关将军武艺高超,冠绝北方,协助幽州的公孙瓒将军击退十万乌桓突骑,至少保障了幽州十年的安定!往后,只需据守幽州,而不必再烦恼乌桓会上蹿下跳了……”

    看向刘辩,孙竹两眼亮晶晶,毫不掩饰眼中的羡慕与向往。孙竹道:“是了,是了,关将军如今也在渤海郡,对吗?——他日我定要前往渤海郡,去拜访拜访关将军……对了,听闻关将军被封为“寿亭侯”,却拒绝了,可有此事?”

    “是的。”刘辩说,“关将军身为结义二弟,自然不想让大哥为难……”

    “啊?关将军……有结义大哥和义弟么?”孙竹大为惊讶。

    “是啊!关将军的大哥是……”

    吧啦吧啦,刘辩与孙竹干脆地说起关羽结义兄弟刘备和张飞二、三事,听得孙竹津津有味。

    末了,刘辩还谈起渤海郡其余人才,诸如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和袁术、被评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直把孙竹听得两眼都瞪大了。

    期间,周俞感叹不已,叹道:“看来何师弟的家乡实乃风水宝地,竟有如此之多的俊杰聚集一处,想来渤海王定有明君之……”

    “姿”字尚未落音,孙竹又捂住周俞的嘴巴,试图地装作没有听见——“哈哈哈哈!”孙竹对刘辩扬声说,“总之,等我和周弟一起北上,作客南皮县,何师弟你可别推辞呀?师兄我甚是期待呢?”

    刘辩莞尔道:“一定,一定。”

    三人相视笑起。

    接下来,孙竹和周俞又讲起书院有趣的经历,直把刘辩逗得呵呵直笑。

    三人相处融洽,颇为投机。

    眼见天色渐晚,刘辩终于提出自己的请求:请求周俞将《邹子》抄写一份,送给他,而周俞也答应后,刘辩挥手告别孙竹和周俞,与抄了一下午的荀彧等人汇合。

    孰不知在他离开之后,孙竹和周俞也返回自个儿住居,讨论起了刘辩的身份。

    “他肯定不单单名叫“何辩”。”周俞与孙竹面对面席地而坐,轻扣桌几,若有所思,“能对渤海郡的人才情况十分通透者,想来不是普通士族呢?……可我实在没有听过渤海郡有“何”姓世家的人呀?”

    孙竹倒是无所谓,摆手道:“想那么多做甚?你若不解,咱们走渤海郡一趟,不就行了?——说到底儿,何师弟吹捧半天,不就是让想我们对渤海郡好奇嘛?”

    周俞摇了摇头,说道:“未必。我只担心咱们真去渤海郡,怕是回不来了。”

    “哦?此话何解?”孙竹挑了挑眉,眉眼之间尽是自信,还透出一丝自负,“你我自幼习武,不说武艺高超,一般宵小却是难不住我俩……敢情我们连歹人也敌不过?凭他是谁,我要走,谁能拦我?!”

    “兄长勿恼。”周俞说,“我只记起一件事儿,不知与他有没有关系。”

    “何事?”孙竹问。

    周俞说:“这事相当隐晦低调,传闻去年,汉帝长子被封为渤海王,迁去了渤海郡……”

    “汉帝长子?”孙竹脱口而出,“那该姓“刘”,而不是“何”呀?”

    “话可不能这样说。”周俞说,“兄长你不叫孙竹,而弟亦不是周俞,凭甚么何师弟就非要是何师弟了?……”

    “此话怎讲?”孙竹心下一跳。

    周俞道:“兄长可知何皇后?汉帝长子正是何皇后的孩子,其本家姓何……”

    “你是说,何师弟本名不姓何,是冒用他的母家姓氏?”孙竹倒吸了一口凉气。

    周俞目光闪闪,颔首,却默不作声。

    孙竹抽气。

    孙竹和周俞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