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九十九章 相得益彰

第一百九十九章 相得益彰

    这个时候田根基和梁竞既然都如此喜欢这少包,陈安隅也是心里欢喜的。

    当然陈安隅觉得这部剧其实要拍的话应该是拍第一部就够了。他个人是觉得没必要拍后面两部的。

    毕竟这一世作为导演的话招牌很重要,没必要砸了好吧

    在陈安隅心中,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绝对是华语剧里少有的“新本格”推理剧中的第一名。

    何为“新本格推理”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大家所熟悉的名侦探柯南前二三百集里,只要牵扯到暴风雪山庄、别墅、连环杀人、密室杀人、传说杀人、诅咒杀人等等的要素,基本上就是新本格推理。

    少年包青天第一部为何优于第二部呢?陈安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和名侦探柯南

    名侦探柯南咱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少包1热播的时候是在两千年,那个时候柯南其实才刚刚引进,柯南才属于人尽皆知。总之,少包1大火的时候那句“真相只有一个”我们并没有感觉有何不妥。

    对比第三部,主角团平均一人都说过一次,感觉有点儿小尴尬。

    至于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其实到现在为止,知名度根本比不上柯南的一丢丢,也只是在推理爱好者这个圈子里评价很高,就案件本身而言,金田一的烧脑度悬疑度推理度要比柯南高出好几个档次。而且金田一的案件几乎全部都是连环杀人案,所以对于早在九十年代就比较熟悉金田一漫画的人来说,绝对是很好的资源。

    所以说,第二部第三部为啥不行?第二部基本没有抄袭,整体的故事框架其实类似于我国普遍的破案剧,没有悬疑感,没有紧张感。除了公孙策单刷的金龙寺有本格推理的影子,其他的案件说实话,真的是一般中的一般般。

    至于第三部,导演学聪明了,抄袭了和金田一同一作者的侦探学园q,但是抄了个四不像。因为本身侦探学园q里的错误解答被编剧改为了电视剧里的正经解答,还有很多实际想一下就会感觉逻辑不通。

    比如琴声杀人,这个桥段在侦探学园里是错误解答。

    还有用饭团裹着钥匙扔进去,饭团被老鼠吃了,就变成密室杀人,这个在漫画里其实是假尸体,因为老鼠能吃饭团,那一定会啃尸体,但是少包3里直接抄成密室杀人。

    第四案的凤凰勾魂的小孔成像,这个简直是太扯了。

    二、编剧

    你不得不承认,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在推理这块儿真的是领先全世界。一个弹丸小国,能把侦探活生生改名为推理,而且还把分类分为欧美、日本和其他国家,你就不得不佩服。

    杀人手法和诡计就当是拿来主义吧,但是你得让它本土化啊!这就要看编剧的功底了。

    少包1的编剧我只能说是真牛逼,整部剧分成主线和暗线,还能在各个阶段中不断埋下最终结局的各种线索,然后在最后一案全部爆发!而且各个单元的衔接都极为流畅,中间又穿插很多特有的古诗文、对联、民俗等等,当然了,还有许多爆笑的段子诸如庞太师与我娘亲二三事等等。

    三、音乐

    片头曲和片尾曲已成经典,中间的恐怖配乐更是童年阴影。关键是这部剧的配乐恰到好处,代入感极强,不论是推理的时候还是查案的时候,亦或者是皇上驾到的时候,配乐都是跟情节人物相得益彰。

    第二部第三部就保留了片头片尾曲。

    四、演技

    这三个包拯,最差劲的就要属第二部主角,全程一副表情,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我感觉他是照着金超群来演的。而且看他演电视剧,感觉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端着演。

    第三部的包拯呢,严肃是够了,皱起眉头板着脸和周杰有一拼。但是……你真的不适合搞笑,不论你生活里真人秀里如何爱闹,但是说真的,他只适合演正剧。

    而第一部的包拯呢?才是真真的少年!该闹的时候闹,该傻的时候傻,该无辜的时候无辜,该正经的时候正经,包拯的各个方面他都拿捏的极好!我仍然记得他在打了庞飞燕之后让展昭替他背黑锅时的表情和眼神,太贱了,简直太贱了。

    其实陈安隅对于这部剧还有其他的看法

    因为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户川乱步的侦探都是黄金时代的典型,故事,角色是为了手法存在的。作者呕心沥血想出一个精妙绝伦的手法用故事表现了出来。而森村诚一横沟正史的作品是用探案打掩护要么揭露人性之暗要么揭露时代之恶的,具有更多人文关怀。前者是考验人的智商,烧脑,刺激,后者有时在不经意间震撼人的灵魂。

    要说少包1能不能达到震撼灵魂这个不好说,但是揭露人性之善恶,人文关怀,爱情亲情的描写,角色的刻画都是可圈可点的。而很多人看的的确也在于角色,故事,内涵,而不单是手法。

    从内涵上来说,剧中包黑子20岁在古今都不叫少年,剧名少年包青天说的是他的少年心性。就像我们少年时代看这部剧的时候都会觉得包拯不畏权贵追求真相是对的,就应该这样。可是当成年进社会后再看,会觉得包拯很多事情虽然是追求真相,但不分时间场合,不计后果,拿自己他人甚至许许多多的人命去赌博。这到底算是包拯幼稚,还是我们长大了不再计较对错而是计较得失了呢?

    而在最后一集,包拯说,在大尺度的历史上,个人的性命(何况得失)不足挂齿,但真相却是永恒的。那么包拯究竟是幼稚还是超脱呢?长大的我们究竟是成熟了还是变得目光短浅了呢?这几乎接近哲学问题了,虽然未必是编剧本意,但却有这样的思考价值。

    从人物刻画上,不得不说少包1实在是非常精彩。除了主角群人人不同的鲜明个性外,皇帝,太后,八贤王,庞太师,各个凶手,等等,剧本写得好,演员选得好,演员演技也走心。包拯是一条主线,明线,性格相对比较稳定。

    其他几名少年主角的成长线拎得很清楚。楚楚开始古灵精怪,在真正喜欢上包拯,又经历了隐逸村失去许多亲人后沉静稳重起来。

    公孙策内里是坦荡荡的君子,但表面又傲娇又酸又自恋,经常因为各种小事嫉妒、不服包拯,说话也是常常ky而尖酸刻薄,让人觉得很小家子气,但在大事上坦荡荡的君子这个内芯却不曾变过,他非常想赢包拯,但从没想过用不正当的方法或包拯倒霉来赢他,而是要正面的让自己认可地赢。

    这是现在人很少有的一种荣誉感了。这种主芯无比正性格上却各种小毛病体现的人的复杂与人性的善,非常耀眼。庞飞燕也是,一开始出来无比聒噪,小姐脾气老大,ky,也不会体谅别人的心情。

    但后来她并不是像楚楚一样变得稳重大方善解人意,而是由观众发现她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使然,在那样的环境中,她并没有丧失人性的善意真诚,而且因为位置高看得多,飞燕活得很超脱,自己关心的东西和无须在意的东西拎得很清楚。她对凶神恶煞责备她的人不是激发本能的敌意而是亲近,知道这是真对自己好的人。

    当她认为自己的父亲不对时,她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帮助朋友。人物主芯是不变的,但做法上有了很多细小的进步,很人性,很真实,很讨喜。还有一个明显的角色,包拯和公孙策书院的院士。几十年前他能干出为宝藏烧死一族人这么残忍的事,但也正是他看出包拯才华,让包拯勤工助学,培养了这个人才,对包拯而言就是景仰的师父。即矛盾,又融合。

    在爱情亲情友情的描写上,少包也是很不错的。

    比如母子之情:包母与包黑子,平时两人是插科打诨互相吐槽,但大事时互相体谅支持信任。包拯不愿早上京考试还抄书为家里挣钱,他知道并赞成身为医生的母亲为医人治人经常不收钱,从不埋怨家里清贫,还自己挣钱让母亲生活好点。

    在最后狸猫换太子包拯看透整个事情,知道自己摊上大事时,叫女性角色赶快逃离避难,其他人都不解,只有包母知道儿子是认真的,哪怕什么都不知道依然带大家走了,这份无比的信任和了解让人动容。李妃与六子,讲这对母子的笔墨寥寥数笔,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六子在真相大白后向皇帝提了唯一一个要求就是带走素昧平生的母亲,也是人生第一次见到在冷宫中疯疯癫癫的李妃,这里演员演技简直爆表,连娘都没叫一句那种压抑爆发的母子深情,基本上看一遍哭一遍,何况六子平时是个很大度洒脱的人。

    而李妃被接出宫外与儿子团聚后,也难改怀抱婴孩的动作。卓云的两位母亲,生母因为心怀仇恨而不断给儿子灌输复仇思想,将自己的痛苦传给了亲儿子,但义母却二十年不停吃斋念佛希望化解他的仇恨痛苦,对卓云而言两位母亲都是至亲,而夹在中间的他更加矛盾痛苦,最后选择了共死。

    还有蒙放和常雨的母亲,在全族人都被下迷药四肢无力头脑不清时,她出于为母则强的强大精神力,在火场里背着两个孩子一步步爬出去,最后孩子得救自己却葬身火场,这虽然刻画单薄了点却和地震里为护孩子用身体帮孩子支撑出一个角落自己被压死的那位母亲是一样的。

    一个母子之情,少包1里不同身份立场的人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诠释,刻画非常有神韵。要是算上父子,从来只计算得失冷血无情的庞太师对自己两个女儿的宠溺,住持大师对孤苦无依体弱多病的展昭的栽培,真是很丰富啊。

    爱情上,楚楚和包拯属于相伴相随,公孙策和庞飞燕属于欢喜冤家。策燕属于有专门描写的明线,观众能看到两人一步一步走近享受八卦围观的乐趣。楚楚对包拯的情意观众也都能看出,而包拯对楚楚呢?

    还是在狸猫换太子包拯厉声让女眷们立刻逃走避难时,包拯将母亲托付给了楚楚,这是信任,而楚楚离开时,包拯有一个既不舍又强忍住的表情,就这一个表情,包拯对楚楚的情意尽在其中。剧本细腻,周杰演技高超。另外还有崔明冲和庞惜燕,沈良和小艾,甚至只活在对话中的小艾的父母,不同的角度去反复刻画一个主题,就能让这个主题更饱满生动。

    友情上,包拯与蒙放的同为超脱之人,包拯与八贤王的忘年之交,包拯与皇帝的坦诚以待。当然最饱满的是包拯和公孙策的君子之交,知己之交。在小小庐州时,公孙策家世条件都比包拯好太多,其实包拯是有小小羡慕的(公孙策揍包拯时包拯说过“公孙策别以为我赢不过你”),而公孙策又嫉妒包拯过度拔尖的IQ,所以两人常斗嘴斗才,瑜亮状态。

    而包拯因为蒙放之死自暴自弃时,常雨和楚楚的劝都没用,是公孙策胖揍一顿包拯让他重新振作,包拯情绪低落之时,公孙策找包拯最信任崇拜的八贤王去安慰鼓励他,在包拯缺盘缠上京时,公孙策主动提出负担他的费用,当进士考试公孙策中毒时,包拯背着他四处找大夫,第一次严肃地和飞燕翻脸,担心得放弃考试。

    这两人互相为对方才华吸引,总是不自觉就在一起分析案情寻找线索,直到又是狸猫换太子包拯叫大家逃走时(没办法患难见真情,生死是最大的试金石),只有公孙策留了下来,他说“我跟着你其实一直只有倒霉,这可能就是天意。你是我唯一佩服的人,士为知己者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多大的危险我公孙策都会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包拯只回了一个字“好!”这真是最高的友情了。君子以才相斗,以心相交,和而不同。而层层递进,慢慢变化完全不会觉得最后的台词有什么肉麻突兀。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给说说陈安隅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尽量客观。

    最后再追加一个点,少包1里狸猫换太子的线索其实贯穿了整部剧,因此我认为编剧还是有费费脑子好好讲一个手法之外的故事的。

    第一个高丽太子事件里,出现了一个和第一个剧情基本无关的人物:封一寒。他除了最后杀了三个流氓以外就是伪装成一个算命的大神四处唠嗑。问题是这三个流氓调戏小艾完全是意外事件,也就是说封一寒没在第一个故事里做任何预定的事情。在第一个事件里,他的戏份还不小,作用却貌似只有迷惑观众以为他是庞太师派出的凶手。

    第三个隐逸村事件里,包拯走在上京路上在隐逸村附近的官道上遇上了四处搜人的黑衣人团伙(嘛其实这个不太禁得起推敲),还和包拯他们发生了个蚕豆事件,最开始我们会默认为是庞太师为了找庞飞燕的。但是一来庞太师真要找庞飞燕会用官兵而不是一堆黑衣人(黑衣人大白天的不是更明显吗所以怎么都禁不起推敲),二来飞燕好歹也是大脾气小姐,看那些黑衣人翻箱倒柜搜马车的样子明明就是抓逃犯,而且第三个事件结尾黑衣人也是挡住飞燕去路但绝不碰她,是有礼数的,三来庞太师贵为太师很忙的,为了找一个离家出去疯的女儿会包括自己都倾巢出动?而且找飞燕有必要把绝顶高手封一寒都叫上?注意,这里封一寒再次出现了,如果他是找飞燕怎么会跑去庐州,如果他的目的只是找飞燕飞燕必然会在庐州出现哪怕没和主角碰头(虚构作品中每个人的出现一定是刻意安排的)。

    所以这里基本可以肯定,封一寒是庞太师派出寻访崇庆七鹰下落的,而且估计这么多年太后和庞太师一直在找他们。封一寒在庐州为止基本是单独行动,而到了隐逸村就出现大批黑衣人,说明他在庐州左右得到了比较确实的线索基本确定了范围,然后就让黑衣人地毯式搜索,最终找到了隐逸村。有些人会把隐逸村被屠怪在飞燕身上,其实庞太师找到飞燕和隐逸村被屠是同一天晚上可能就两三个时辰里发生的事,而屠隐逸村这个很明显不是突发行为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所以和飞燕应该是一毛钱关系没有的。反而是楚楚离家出走可能是被封一寒找到线索的最大可能,楚楚也说过她家的轻功就是这么飘忽像鬼一样,也就是说还蛮好识别的。当然要说找隐逸村的线索,楚楚后妈是外面嫁进来的,卓七曾带着卓云出去看病,说明有外人进村,村里人偶尔会出村,所以真要找线索是很多的(说到底隐逸村建立才两代,那些非七家直系血缘者都是哪来的bug啊)。只不过楚楚和封一寒同时出现在庐州,就比较耐人寻味,不过剧里没给更多信息,就算一猜测。

    封一寒寻找隐逸村这条线索比较隐蔽,剩下被铁砂掌拍屁股,得到关键道具襁褓布什么的就是明说的线索了。这些从第一个故事开始的线索都指向了最后的狸猫换太子。

    那么陈安隅觉得,这第一部比后面两部优秀肯定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