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七十章 哑口无言

第一百七十章 哑口无言

    而田根基和梁竞听到陈安隅说的“最后一案”的时候都是觉得津津有味。

    同时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疑惑。

    那就是说到这少包的“八贤王”,包拯当初查案是希不希望救他?

    在这里,陈安隅倒是可以给出一点自己的答案。

    那么陈安隅这里直接说结论吧,包拯揭穿真相,救下八贤王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八贤王不能死。

    少年包青天里面,以庞太师为首的外戚势力,力量极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仁宗的权力。

    崔明冲的案子里。仁宗之所以要捧包拯,就是希望可以扶持一股新的势力来制衡庞太师。

    而八贤王代表的另一股势力,可以遏制住庞太师,但如果八贤王死了,则整个朝堂之上,庞太师便一家独大,大宋江山就会彻底被庞太师的外戚势力把持,这是仁宗和包拯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包拯的决定是正确,揭穿真相,在这之前,他让母亲、凌楚楚、展昭、公孙策、带着六子赶紧跑,其实就是决定以身殉道。

    也就是说包拯揭开真相就已经报了必死的决心,只要六子等人提前跑了,然后自己揭开真相,庞太师等人把自己杀死,则八贤王能活,庞太师不至于一家独大,包拯也算死得其所。

    只是包拯没想到六子等人居然没有跑,这就有点失算了。

    那么陈安隅这里接着分析:首先包拯没有让六子代替皇上的心,包拯除了最后那个反问确实失了君臣之礼,其实对皇帝一直是很敬的,包括后面二三部包拯对皇帝的评价在天芒的事情揭露出来之前其实都是还不错的。

    包拯是为救八贤王吗?不是,他就是为了揭露事情真相。因为当他中途以为真凶是八贤王时,他是只能看着八贤王去死的

    那么包拯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的设定就是“我包拯就是要揭开真相,不管真相是什么,我都要揭开”

    如果不是这样,面对高丽太子案他大可以让崔尚书替沈良顶包;在血祭坛蒙放复仇他大可以不用管,至少不用点出常雨

    但是仔细想想,他每次都把凶手点出来,这样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我想,应该是的

    如果他不点出沈良,这个辽人或许日后会在大宋国土制造更多的事端;

    如果他不点出蒙放常雨,展俊将死不瞑目。

    如果他不点出卓云,正德的沉冤便无法昭雪。

    如果他不点出崔明冲,赛中原就要被杀头了。

    虽说凶手个个都有隐情,那么是因为凶手的隐情让其他无辜的人殉难好呢,还是让凶手承担应有的责任好呢?

    显然是后者好。

    至于戒贤,如果包拯不把他点出来,估计他这辈子解脱不了。

    那么到这个案子就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他如果不说出真相,对得起含冤二十五年的李妃吗?对得起以生命换取包拯信任的秀珠吗?如果说后者是拿自己的命赌博,信服力不够,那么李妃呢?活该这么过二十五年?谁造的孽谁自己承担责任好吗?

    这里陈安隅也算是顺便回答田根基他们的几个问题。

    “片尾六子死没死?”

    陈安隅认为是死了,不然皇帝不会这么心虚的跟包拯说这么多,包拯也不会这么怼皇上。不过六子死皇帝默许就可以了,这种脏活别人干了就行,皇帝安心当好人就好,不过包拯还是能看出里面门道的。至于皇帝什么时候决定这么干了?应该是后面他考虑到六子的存在可能是个威胁慌了之后太后撺掇的。

    “为啥包拯把所有真相揭露了还不死?”

    因为皇帝需要这么个能人。按剧中设定,他是大宋第一聪明人,而且皇帝周围环境太过险恶,每一部都有权臣想造反,需要包拯来为他效力,所以八贤王也得拉拢拉拢包拯,毕竟包拯和庞太师苦大仇深,倒向八贤王可能更大,而且在这个事之前,包拯跟八贤王的关系几乎就是崔明冲和庞太师的关系。

    “为啥庞太师任由飞燕和包拯他们一起,甚至跳出来坑爹?”

    两边下注,万一自己赌输了还有个女儿能幸免。最后皇帝和包拯说的那句“庞飞燕要死”说明在皇帝心里飞燕是包拯那边的人。

    “为啥皇帝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包拯查下去?”

    因为皇帝一直不知道狸猫换太子这事,而且保住八贤王不让庞太师一系一家独大是维持朝局稳定的关键。第一部三廉王还没出现,而且三廉王水平比八贤王差不少,当然襄阳王也比庞太师差多了,所以又平衡了,第三部俩王都没了,面对牛逼的庞统,皇帝又天然不信任郑王,谁敢信任投降的前朝皇帝,而且正史柴宗训老早就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所以只能牺牲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妹子了)

    “包拯团队里这几个人政治智慧如何?”

    包拯其实不错,政治那些事都能看懂,但是具体行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真对付起庞太师、八贤王、太后这些老油条至少能做到自保,而且该保的人他知道怎么保,比如在庭上,他一句也没提王康,六子那边包拯也是已经尽力了。

    公孙策很低,居然能说出“不行我们回庐州,我爹好歹是庐州府尹”这话。

    展昭小孩子,不评价。

    庞飞燕还可以,基本的东西在她爹那里都学到了。

    楚楚完全不懂政治。

    “为什么八贤王杀个宫女就要被判死刑?”

    一,这宫女不是他的人;二,杀这宫女没有正当理由;三,这事朝中人都看见都知道了,影响很坏;四,有人想弄死他。

    “包拯在血祭坛劝蒙放放弃复仇是不是过于圣母三观极歪?”

    不是。如果只把那段话拎出来确实是三观歪,因为假设一种情景,蒙放如果是滚钉板告御状,把这四个人告下来杀了头,有任何问题吗?没有。是复仇吗?是。该不该做?该。所以这话本身三观是歪的。但是,当时的情况是,蒙放情绪极不稳定,还劫持了一个将军,如果情况控制不住,很有可能玉石俱焚,包拯只能站出来化解当时的情况,说出那番咋一听还有点道理的话,让蒙放放下屠刀。事实上,你看包拯对沈良,可没说他不该杀人之类的,在知道事情原委后,包拯还是认为站在沈良是辽人的角度,他没有做错。在蒙放死后,包拯也是非常惋惜,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杀人犯,就要以命抵命。当然展昭是恨蒙放了,只祭奠了常雨。所以包拯本人不是一个圣母婊。后面他劝卓云也类似,卓云当时也把李四劫持了。

    那蒙放做的对不对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对于他来说,把这几个人引过来杀掉,是他复仇的唯一办法。阳企山和木都统,一个有权,一个有兵,足够一手遮天了,他告是告不赢了,杀人是他复仇的唯一方式。他的错在于,杀了无辜的展俊,那么既然你复仇有理,展昭如果找你复仇是不是也有理?你让展昭杀你了吗?他和你对打你挡什么呢?而且蒙放在最后的陈词中,没有表达任何对于展俊的愧疚。

    而且,对于邢将军来说,木都统是他的恩人,你蒙放杀了我的恩人,我找你报仇,不谈道德单就逻辑来说有任何问题吗?常雨的三观就比蒙放要正,常雨认为,既然我们杀了他们,我们也是杀人犯,也该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展昭没有原谅蒙放,原谅了常雨。

    “皇帝水平怎么样?”

    比想象的高,说出来的话水平上佳,权力基本在自己手中,有一定威严,那句“到底谁是皇帝”把庞太师直接吓尿,大事上决断一点不糊涂,关键时刻每次都能及时赶到,要么宫中有情报网要么自己判断力不错。

    “庞太师水平怎么样?”

    比想象的低,原因有二,一是谋反居然想暗通契丹,怎么的,当契丹儿皇帝比当大宋太师轻松?二是在崔明冲案居然在八贤王也能来的地方以违规的方式拉拢包拯,怎么地,奸字非得写脸上给别人看是吧?

    所以陈安隅觉得这里总结一番就是:“小孩只分对错,大人才讲利弊。”

    当一件事从对、错、利、弊四个方面去谈,时而有幸,“对”面与“利”面可相交甚至重合。很遗憾,在《翻龙劫》这个单元落下帷幕之前,情况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包拯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人命关天,岂可错杀,更何况王爷对朝廷赤胆忠心,对自己更有救命之恩,让这样一名贤臣被冤枉至身首异处且身败名裂,天理何在?况且八贤王决定牺牲自己,为的是隐瞒二十五年李妃被当今皇太后和庞太师陷害这样一件丑恶之事。

    年少气盛的包拯选择了绝对正义,而八贤王则选择了“利”。这里的“利”当然是指对于朝廷和江山而言。八贤王很清楚如果二十五年前的“狸猫换太子”一事被抖露出去,轻则皇室动荡民心不稳,重则天下大乱大宋不保。然而,我个人认为八贤王要保的其实主要是宋朝皇室,也就是说假设有人,例如庞太师,想要借此机谋权篡位,且此行能够在不让百姓流血的情况下发生(类似英国的光荣革命),八贤王还是会去阻拦的。

    八贤王与庞太师不同,八贤王是皇亲,而庞太师不过是国戚,虽同是权倾朝野,但八贤王被唤千岁,以及被太宗所赐特权(第一单元中的那个宝剑,可让他在皇帝面前可不跪)等等,都说明他是作为皇帝的“自己人”,来稳固赵氏皇室和赵桓的皇位的。倘若《翻龙劫》这个单元中的局面更为坎坷和恶劣,八贤王需要陷害六子甚至包拯以使江山稳固,我相信他也是做得出的。因为他连自己都能牺牲,且是躯体与名声一同牺牲,说得难听一些,也可以说是为了赵氏江山而不择手段了。当然包拯直到最后被王爷和太师围堵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转回开头的那句话,在这整件事中,包拯是一个“孩子”,他想的比较“简单”,认为李妃被陷,贤王(因此)被诬,整个皇室却还要极力隐瞒,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王法不容;而八贤王是一个“大人”,他顾忌皇室/天下安危,即使道义来讲,皇室隐瞒真相是错,清白的自己身败名裂是错,他知道自己若不阻止,包拯定会将秘密揭露,大宋江山岌岌可危。只能说,二位都是在坚持自己所需要守护。从第一单元中,我们也得知,曾经八贤王是和包拯一样“幼稚”的。

    顺说,也许是苍天有眼吧,因为庞太师有勾结大辽,兵变弑皇的图谋,八贤王若因此真的就这样被牺牲,恐怕一场腥风血雨还是免不了的。所以包拯此举最后较平和地收场,且还是拯救了国家的。

    另外陈安隅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导致包拯如此坚持的辅因,不知编剧当时是否有想这么多——古代,至少到明朝为止,皇帝被认为是上天派下凡间来统治苍生的,故有“天子”之称。对于平民而言,皇帝不仅仅尊贵,生而优越于他们,更是似于神的化生。包拯之所以会拼死保护六子,甚至在六子面前下跪,兴许是因为,他认为六子才是“真”天子,也认为事情能在不伤及六子的情况下安稳收场实则是六子的运气,正如包拯在最后对皇上所说:“包拯斗胆问皇上一句,如果六子,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爱民如子,皇上会退位让贤吗?”

    包拯其实是认为,如果六子不是那么随性乱来,皇上知道真相后退位让贤才是“对”的举动。他至始至终坚持的就是“真相”、“正义”、“公道”……

    陈安隅其实在上一世一直有重温《少年包青天1》。儿时陈安隅最喜欢的人物是包拯和公孙策等人,为他们的侠胆义肝所打动,钦佩他们的正义感十足;那时虽然不讨厌八贤王,因为他是包拯在朝廷坚实的后盾,给予包拯无限的帮助和忠言,但也并没有特别喜欢他,或者觉得他是个“好人”——没错,好人!

    所以陈安隅儿时对于《少包1》结局的印象是“皆大欢喜”,所以前几天看到《翻龙劫》这个单元,包拯就要揭开事情真相时,还是非常之激动的。但当最后一集落下帷幕时,我很是失落——在我眼里,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包拯觉得自己错看了用心良苦八贤王,且被当作朋友的他利用;觉得六子逃过一劫并非皇上的一片善心。而皇帝则没能自己唯一视作朋友、唯一信任的包拯留在身边,还得到对方让自己哑口无言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