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是坦途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是坦途

    陈安隅此时既然已经说了反派,便决定接着继续说就是了。

    因为田根基和梁竞看起来也喜欢听。

    其实陈安隅有些不解,梁竞要当导演,他多听是正常的,但田根基这家伙偏偏也喜欢听,这就让他有些哭笑不得了。

    那么陈安隅便继续说一说另外一位反派吧。

    《琅琊榜》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反派人物,也是靖王夺嫡路上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他就是:誉王萧景桓。

    萧景桓被群臣视为德才兼备的贤王,又被梁帝称赞是“最像朕的皇子”,原本是最有望登上太子宝座的,但是却一步一步走向了覆灭。

    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靖王有麒麟才子梅长苏作为谋士,更重要的是他格局不够大,太重党争,常常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几场重要的戏中窥见这一点。

    一、错炸黑火库

    回顾誉王萧景桓的失败之路,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炸了黑火库。

    黑火库原本是太子为了谋取利益,私自设立的。这个错误,本来板上钉钉是太子的责任。倘若誉王能够听从梅长苏的建议,只是去揭发这个案件,重击太子,于他有利无害。

    可是他听从了秦般弱的建议,炸了黑火库,把事情闹大,导致附近百姓死伤百余人。

    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皇帝听说了黑火库是太子的,勃然大怒,把太子关了禁闭,但是却为自己日后埋下了祸根。

    誉王明知道秦般弱格局不大,却没有深思熟虑,就采纳了她的意见。牺牲近百条无辜人命,不过才让太子小摔了一跤。而事后亲力亲为去处理爆炸现场的,却是靖王。此处让靖王立了一功,让皇上注意到了低调的靖王。

    后期这件事成为了他的重要把柄。刑部审出炸黑火库的真相时,恰好是皇帝严重怀疑誉王和悬镜司勾结的节点上,两件事加在一起,一举将誉王打入谷底。

    炸黑火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对党争有利,却损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贤王名声。誉王被皇权和党争带偏了,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

    皇上最厌恶的就是党争行为,而誉王却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党争上,只顾着针对太子,却没有真正地为皇上分忧解难,反而一直在制造事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皇上后期偏爱靖王,因为靖王虽然性格耿直,缺乏心机,但是靖王每次都能办实事,为皇上分忧。

    炸黑火库这件事真相大白之后,皇上依然选择了维护誉王,把桌上的玉玺砸到了誉王头上,向群臣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虽然言语辱骂,故作勃然大怒状,却没有惩治誉王,而且驳回了官员们三司会审的请求。

    誉王却依然没有领悟到皇上对他的庇护,以为自己没救了。此时倘若他没有自暴自弃,陷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其实很容易看出皇上在给他机会。而且勾结悬镜司和指使炸黑火库这两件事,都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向他。

    即便不能撇清这些事和自己的关系,但是也不能证明完全是他主使。只要韬光养晦,深刻反省,后面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此时他又得知了他的生母其实是滑族人,于是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因血统而自卑,阵脚大乱。

    二、因血统问题自怨自艾

    有一场皇上和太监高湛聊天的戏,他说自己其实最偏爱誉王,誉王和自己最像,倘若他能踏踏实实做出政绩,那么他把江山交给誉王也是可以的。尽管誉王身上流着一半滑族人的血。

    可是誉王此时又沉不住气了。他原本就处在低落期,怀疑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储君。谋士秦般弱与悬镜司主司夏江却又在此时挑拨离间,说他是滑族后代,他妈妈是被皇帝杀死的,整个滑族也是被皇帝灭掉的。

    倘若誉王够聪明,站得高一点,就能看明白,自己是王爷,是皇子,而且是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皇子之一,皇上断不会轻易舍弃他。而夏江此时却是阶下囚,马上要被处死了。

    如果夏江死了,勾结悬镜司这个“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的罪名,就会一天天烟消云散。

    另外,黑火库事件,还有之前誉王讨好禁军首领蒙挚将军,惹得皇上怀疑,这两件事,都足以说明秦般弱这个谋士不太聪明,出的主意都不怎么靠谱,誉王却依然没有舍弃这个谋士。

    他明知道如果自己被贬出去,秦般弱就会弃他而去,却依然被秦般若煽动,逼迫皇后配合他起兵谋反。

    誉王原本犯的只是抓不着真凭实据的小错,可是他走不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像个小怨妇似的,把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自怨自艾,一味地抱怨自己是滑族人,再也不可能被立为储君了。

    他没有想过,他身上流着滑族血液这件事,是皇上默认他不知道的。只要他继续假装不知道,不把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讲,皇上不说,群臣不知道,老百姓也不知道,那么滑族血脉就不是决定他能否成为储君的必然因素。

    皇上不会因此而一票否决他,否则也不会让他成为七珠亲王,让他参政,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并称赞他是最像自己的皇子。

    誉王只被“滑族血统”这个看似重要但实则无关紧要的因素一叶障目,却忽略了此前皇上宠爱他的种种迹象,以及明知他犯下大错却公然包庇他的袒护,更忽略了自己手中的一手好牌:

    自己礼贤下士,朝中依然有很多人支持,还认识很多大儒。自己也有很多政绩,值得一提。自己手中还掌握着整个滑族后人的资源,还有很多的后手可以走。

    这盘棋原本可以慢慢下,只要他不着急。他可以统筹安排滑族安插在宫中和官员府里的所有后人。后面我们看到了,静妃宫里的宫女有很多滑族人,靖王妃的嬷嬷也是滑族人,如果太子不暴露自己是滑族,这些人便不会引起梅长苏的注意,都是可以用的绝佳棋子。

    所以陈安隅觉得,看这部剧,即便是反派,很多时候,我们都对他们讨厌不起来,这其中,最让网友们意难平的几位里,一定有那位最像梁帝的皇五子。

    誉王萧景桓。

    萧景桓在跟太子的对抗中,步步为营,在皇权的斗争里,他不是没有上位的机会,可最终,他却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这其中,璇玑公主以及她的人所出的力气可谓不小啊。

    就连言阙都提过,誉王是最像梁帝的一位,他能做到礼贤下士,同样也能做到精于算计,城府极深。

    可这样的人,为何会轻易地相信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里的信件呢?

    第一点,誉王已经走入绝境,没得选择

    按照剧中的故事设定,梅长苏是回来翻案的,但也是复仇的。

    《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的权谋剧,其权谋,曾被网友认为过于简单,故事设定,也有不少BUG难以自圆其说,但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原因很多,但极为关键的一点,是观众看的爽。

    因为这就是改编的爽文,逻辑上,多多少少也是不够严谨的,但够爽就行。

    撇开靖王在梅长苏的帮助下,一步步渔翁得利,成为大BOSS这一点再看誉王,其实他才是最符合君王的人选。

    靖王上位,那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选择。

    誉王其实更符合现实和历史的选择。

    他有君王气质,有礼贤下士的姿态,有争夺的胆识,更有足够隐忍的耐力和处事的理智。

    如果没有梅长苏,野心没有觉醒的靖王,这辈子大概率只会是一个普通郡王,只会是一个长年征战在外的将军。

    可梅长苏成了那个变数,靖王的野心觉醒,太子跟誉王两败俱伤,太子被贬谪出京,誉王被梅长苏一步步逼入绝境。

    他已经是穷途末路,只能最后拼死一击了,成王败寇,取决于他最后的一次行动。

    可这最后的行动,总得有个让他自我说服的由头,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信件,变成了这个由头。

    与其说,是誉王轻易地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的这个锦囊,不如说,是这个锦囊给了誉王最后一博的借口。

    剧中所提,太子真正牵涉当年那件事的剧情不多,算来算去,大约也就谢玉这一个,当然,也许还有越贵妃以及太子党的推波助澜。

    可誉王不同。

    不论是当年那件事,还是誉王跟靖王之间的派系斗争里,誉王的过错,都是实打实的。

    誉王曾经跟皇后提到当年宸妃那件事,静妃靖王都看在眼里,一句“难道你现在还觉得静妃柔善可欺吗”泄露了誉王所有的底气。

    当年的事,皇后誉王都推波助澜了,私炮房的案子、跟滑族余孽(红袖招)关系过密、勾搭悬镜司、逼迫静妃、离间梅长苏跟靖王……

    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誉王,他不作最后一搏,靖王上位后,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靖王上位是死,发兵九安山失败也是死,可至少,后者还有成功的机会。

    所以,不是他立刻就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而是他需要一个支撑着自己最后一搏的信念。

    这个信念,来自于信中提到的真相。

    第二点,誉王对自己的身世存疑,梁帝对他的态度奇怪

    众所周知,誉王的生母是“祥嫔”,居住在行宫里,那位“祥嫔”的身份是个谜,以至于誉王对这个生母到底是什么人,始终带着几分怀疑。

    他曾经不止一次向皇后打听祥嫔的身份,可堂堂皇后都不知道。

    如果祥嫔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何所有人对她一无所知,为何梁帝要把她藏在宫外,至死都未带回宫中,又为何梁帝从来不提祥嫔?

    这些都是誉王私下探究了无数次,却始终无法知晓的东西。

    所以,这些都说明他生母的身份很特别,特别到,成了梁帝的禁忌,无人知,无人提。

    此外,梁帝对他的态度也极其怪异。

    誉王被带回皇宫后,是交到了皇后手里,给她作为养子抚养长大的,等于变相在抬高誉王的身份地位。

    这是对誉王的爱护,当然,梁帝也有其他的考量。

    后来,皇长子自缢,梁帝的皇子中,某种角度看,誉王最为尊贵,最像梁帝,从能力上,誉王也不输其他皇子,可为何梁帝偏偏选了萧景宣为储君呢?

    这是誉王、皇后乃至许多人都想不明白的问题。

    誉王自己也愤愤不平过,听不懂,为何梁帝对他忽远忽近,也不懂,为何自己样样都比萧景宣强,却不被选择。

    所以,当这封事关他身世之谜的信件落到他手里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搞不懂的事。

    他明白了自己就是个陪跑的,即便给皇后抚养,即便给予多大的荣宠,都只是为了让他把这个陪跑的身份落实到位。

    祁王死后,用他牵制太子,太子被贬后,用他掣肘靖王。

    正如他内心深处的那句话:自己就是一颗棋子,大棋子生下的小棋子而已。

    可他怎么甘心?

    他三十多年来的所有处事,都只是为了那个至尊之位,如今却被告知,自己从一开始就跟那个位子无缘,所有的付出,都成了一场空。

    自己则成了一个笑话。

    可他还保有最后一丝希望,他想知道答案,想听梁帝亲口告诉他答案。

    这个答案,平日里没法问,那就只能在战场问了。

    那封信,也就成了他兵发九安山的由头,他孤注一掷,一是为那皇位,二是为求证真相,三是为当年的滑族复仇。

    此时的他,困守在京,春猎是最后的机会。

    死之战,那封手书是不是真的,该不该信,显然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第三点,红袖招和夏江的效忠,让他不得不相信

    红袖招,是滑族璇玑公主所创,在璇玑公主死后,她留下的人脉势力,一分为二。

    明面上,由弟子秦般弱执掌红袖招,暗地里,又将一部分势力攥在夏江手里。

    秦般弱是听命于璇玑公主的遗命,全力辅佐誉王的,所以从一开始,秦般弱就以谋士之身,在誉王身边做事。

    差别在于,璇玑公主跟秦般弱想辅佐誉王的目的是不同的。

    璇玑公主选誉王,是为复国,因为誉王是滑族血脉,秦般弱一心辅佐誉王,则是听命行事,她的目的早就变了。

    又或者说,她从来就没有理解璇玑公主让他全力辅佐誉王的意思。

    所以,秦般弱以搅乱大梁的朝局为重,她以为,自己的族人早就被同化,复国无望,让大梁内乱,甚至灭亡,以慰璇玑公主在天之灵,才是她的目的。

    可不管是为什么,秦般弱乃至红袖招都全力辅佐誉王,这是誉王看到的事实。

    此外,夏江原本不涉党争,后来在秦般弱的周旋下,选择入局,看似为了阻止靖王上位,但实则也有听璇玑公主遗命的意思。

    尤其是最后的三月春猎,为何他们都愿意孤注一掷,将全部希望都投到自己身上,誉王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

    自己只是一个大梁的皇子,缘何能让璇玑公主尽全力扶持?

    那个锦囊,给了誉王答案。

    与其说誉王相信那个锦囊上的手书,不如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让他不得不信,让他不得不找一个合适的缘由,让他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不被认可。

    誉王是个聪明人,他所遭遇的种种,都有迹可循,那封手书所说的“真相”,跟他的那些遭遇,都能逻辑自洽,他找不到不相信的理由,只能信了。

    说实话,誉王这个人挺可怜的,尤其是他最后的那几个镜头里,他向梁帝质问,求答案的时候,那种悲怆,让人感同身受。

    身在牢笼里,他虽是失败者,可他依然有身为皇子不卑不亢的风骨,和被贬谪出京的那位献王是大不相同的。

    只可惜,他的身世,注定了他在大梁朝廷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