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寻踪 » 第十九章 风雨将至

第十九章 风雨将至

    在这繁荣昌盛的汉隐帝朝,朝堂上的斗争从未停歇。朝廷的权臣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而在这些权臣之中,侯益与王景崇的斗争格外引人瞩目。

    侯益,出身名门,才智过人,为汉隐帝所器重,一步步地晋升为开封尹。而王景崇则是汉隐帝手下的一名出色的地方官员,任凤翔节度使,因政绩斐然而声名远播。两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从此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政治角力。

    侯益有意蚕食王景崇的势力,一直在朝堂上散布关于王景崇的谣言,说他恣意妄为,图谋不轨。侯益搜集了关于王景崇的种种罪证,向汉隐帝进谗言。

    这天,朝堂上,侯益站在汉隐帝面前,面带谦卑地说:“陛下,我今日有要事禀报。关于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我担忧他渐渐失去对陛下的忠诚,可能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汉隐帝皱眉问道:“侯益,你这话可有根据?”

    侯益恭敬地回答:“陛下,我所言非虚。据我掌握的情报,王景崇近年来在凤翔地区实行一系列改革,虽然表面上看似为民谋福祉,但实际上却是在破坏朝廷法令,意图削弱皇权。而且据我所知,王景崇还与蜀国凤州刺史徐彦有秘密来往,怀疑他们在暗中串联,图谋不轨。”

    汉隐帝沉思片刻,问道:“这些情报有确凿证据吗?”

    侯益拿出一份密报,递给汉隐帝:“陛下,请您过目。这份密报是我从一位朝廷内的信任之人处得到的。其中详细记录了王景崇与徐彦的来往,以及凤翔地区的一些异常举动。陛下若觉得不妥,还请您明察。”

    汉隐帝接过密报,仔细阅读。随着他翻看,脸上的愠怒之色愈发浓烈。他放下密报,目光如刀,怒发冲冠:“侯益,你说得没错。此事若属实,我们不能坐视不理。王景崇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

    侯益趁势进一步建议:“陛下,为了防止王景崇在凤翔继续横行霸道,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削弱他的势力。赵美与王景崇交情匪浅,而他在凤翔的牙兵一直是王景崇的得力支持。陛下不妨将这些牙兵调离凤翔,调至长安待命,以削弱王景崇的力量。”

    汉隐帝认为侯益的建议颇有道理,于是下令派供奉宫王益前往凤翔,征调赵美的牙兵至长安待命。

    赵美,原本是契丹的河中节度使,后降汉,被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为检校太尉。即使如此,汉高祖刘知远对他一直心存疑虑,不敢将重任交给他。为了表达忠诚,赵美选择在正月入京朝觐,希望能够得到汉高祖的信任。然而,事与愿违,赵美在朝中却遭受了打压。汉高祖刘知远下令罢去了他的节镇之权,让赵美颓废不已。不久后,刘知远驾崩,汉隐帝即位。然而,赵美在新帝的朝廷中依然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

    [赵赞(923年-977年),本名赵美,后改名赵匡赞,字元辅。幽州蓟县(今天津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之孙,辽朝大丞相赵延寿之子。后为避宋太祖之讳,遂去“匡”字,改称赵赞]

    ----

    供奉宫王益来到凤翔宣读皇帝的圣旨,征调赵美留在凤翔的牙兵前往长安待命。这让赵美的心腹牙校赵思绾等人恐慌不已,担忧将军被陷害。王景崇深知这个征调令是侯益为了打压自己,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为之,他深深感觉到在凤翔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夜幕降临,凤翔府衙中王景崇独坐书房,昏黄的灯光映照在他脸上,显得有些憔悴。王景崇站起身,望着窗外淅沥的春雨,心中疑云密布。他儿子王进在青州被害的消息让他愤怒不已,但更让他痛心的是那些风月楼纵火的嫌犯在押解途中失踪,现在依旧下落不明。他知道这一切都与开封尹侯益有关,但自己却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将其拉下马,王景崇内心的忧虑越发加重。

    凤翔府的局势愈发紧张,民心也越来越不稳。曾经凤翔的民心是稳定的,王景崇的政绩和声望也一直备受好评。然而,自从开封尹侯益对他发起攻击,局势发生了急剧改变。

    夜深人静时,王景崇的心腹——常彦卿匆忙进入书房,面色凝重地对王景崇说:“大人,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王景崇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疲惫与无奈,叹息道:“常将军,你说得没错,但我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常彦卿皱起眉头,认真地说:“大人,我们必须尽快除掉侯益,以免后患。我在开封府内有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侯益的弱点,从而实施攻击。”

    王景崇沉吟片刻,叹息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侯益势力庞大,我们如果贸然行动,恐怕会招来更大的麻烦。”

    常彦卿听了王景崇的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又开口说:“大人,我知道您的顾虑,但是我们不能一直等待,必须采取行动。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侯益的势力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处境会变得更加危险。”

    王景崇犹豫不决,此时,有人叩门禀报,蜀国凤州刺史徐彦派人送上朕蜀国皇帝孟昶的亲笔信。王景崇示意那人将信递上来。拆开信封,细声念道:

    “王景崇将军光启:

    自古以来,邦交之道,乃国之根本。朕代表国民之意,对将军所提凤翔与凤州之间通市之策,深表赞同与支持。

    将军此策乃良策,不仅有助于两地贸易往来之繁荣,提高百姓生活之福祉,亦可加强两地鱼水情深。朕国深知此举对凤翔与凤州之利益无量,故决意鼎力支持将军之策。

    且听闻将军近日于军事政治诸事上遭逢困厄。人生如逆旅,朕亦不敢忘记。作为将军之友与盟友,朕切望为将军提供力所能及之援手。请将军放心,蜀国愿同将军并肩,共克时艰。

    愿将军详述所需援助,朕必迅速安排行动,以保将军之利益与安全。无论是军事援助、物资支持或智慧建议,蜀国必全力以赴。

    最后,朕殷切期盼将军回音,愿我辈友谊与合作愈发紧密。祝将军事业昌盛,国泰民安。

    敬以谦卑,

    孟昶”

    [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本名孟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冈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在位),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子。]

    王景崇放下信件,脸色凝重,黯然道:“蜀国皇帝孟昶对我们的处境表示关切,愿意为我们提供援助。然而,侯益势力庞大,若不慎招致其反击,我等岂不是将麻烦引入汉国?”

    常彦卿沉思片刻,郑重道:“将军,我明白您的担忧,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若再不采取行动,侯益势力必然膨胀,形势将变得愈发严峻。蜀国皇帝孟昶此番信意,已充分表明其援助之诚,我等应趁早策应。”

    王景崇苦涩地点了点头,道:“常将军所言甚是。可否有良策?”

    常彦卿说道:“皇帝征调赵美的牙兵至长安待命,赵思绾等人恐慌不已,如能让赵思绾乘机占领长安,侯益必定将注意力转向赵思绾,而我们则可以借机寻找机会削弱侯益的势力。同时,我们可以向蜀国皇帝孟昶争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得到有力支持。一旦形势稳定,我们再寻求合适时机,对侯益实施致命一击。”

    王景崇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希望之光,坚定地说:“常将军,你的计策甚妙,我们便按照此计行事。我将立即回信给蜀国皇帝孟昶,表明我们的决心。同时,你随赵思绾一起前往长安,确保赵思绾能够顺利占领长安。在此之前,我们需尽量保持低调,避免引起侯益的警觉。”

    常彦卿躬身道:“末将遵命,定当竭尽全力以完成使命。”

    王景崇与常彦卿商议定策后,立刻起草回信给蜀国皇帝孟昶,表达了汉国的感激之情,并详述了他们的计划。同时,他还请求蜀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提供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成功削弱侯益的势力,最终将之击败。

    数日后,蜀国皇帝孟昶的回信送至。信中,孟昶表示对王景崇的计划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承诺将在适当时候向王景崇提供必要的援助。同时,他还提醒王景崇务必小心行事,避免在行动过程中暴露自己,招致侯益的反击。

    在收到蜀国皇帝孟昶的回信后,王景崇与常彦卿加紧行动。

    ----

    在繁华的开封城中,一场风暴正在暗中酝酿。朝廷下令将牙校赵思绾等人征调至长安,这让他们心中忐忑不安。赵思绾是赵美的兄弟,素有智勇之名。然而,在这场朝廷的风雨中,他们的命运却如同飘摇的孤舟。

    临行前的一夜,夜色朦胧,赵思绾整夜未眠,脑海中不断回荡着朝廷的征调令。第二天,王景崇借为赵思绾等人送行之际,带着常彦卿来到了赵思绾的队伍前,小心翼翼地提醒道:“侯益一直排挤赵美将军,如今,赵将军已被侯益控制在开封,此次你们调往长安,很有可能是侯益想彻底铲除你们。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见机行事。”

    王景崇的话让赵思绾等人惊心动魄,背后的寒气沁人心脾。赵思绾紧皱着眉头,神情凝重地问:“王大人,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王景崇叹了口气,说:“我在朝中有些朋友,他们透露出了一些风声,虽然不是十分确切,但足以让我担忧。”

    赵思绾感慨道:“如今朝廷风云变幻,兄弟赵美已被控制在开封,我们此去长安,只怕是羊入虎口。”

    王景崇叹息道:“你说得没错,现在的朝局已经非常危险,但我们不能束手无策。只要你们在长安小心行事,总会有翻身的机会。我让常将军跟你们一起去长安,如有不测,他可以保护你们。而且,我们还需要争取到更多的朝中势力,才能稳住局面。”

    赵思绾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吩咐道:“大家听清楚了,我们此去长安,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低调行事。千万不要招惹是非。”

    众人纷纷表示明白。

    王景崇继续说:“在长安,我会安排一些可靠的人给予你们支持。”

    赵思绾点头道:“多谢王大人。”

    王景崇拍了拍赵思绾的肩膀:“你们这次任务艰巨,务必要小心。”

    赵思绾忐忑不安地点点头。

    最后,王景崇叮嘱了几句,便告别众人。赵思绾等人虽然心情紧张,但心想有常彦卿的保护,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带着深深的忧虑,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

    赵思绾等人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总是提心吊胆,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来。赵思绾不禁忧心忡忡地想:“如今赵美兄弟已落入敌手,我们又身陷其中,这一切都如何才能扭转呢?”

    在一次休息时,赵思绾忍不住向常彦卿倾诉道:“小太尉赵美已落入他们的手中,我们到达长安,都得死了,怎么办?”

    常彦卿沉思片刻,眼神坚定地说:“大人,到时如果朝廷真要对我们赶尽杀绝,我们就夺了长安城,见机行事!”

    赵思绾闻言,心中稍稍有了些底气。他说:“常将军,我知道王将军早有安排,但夺长安,岂是易事?我们能否成功呢?”

    常彦卿坚定地看着赵思绾,说:“大人,我们虽然势单力薄,但只要团结一心,定能翻转乾坤,况且我已有一计。”

    赵思绾听闻常彦卿言有计策,顿时感觉胸臆舒畅,忍不住问道:“常将军,你何计可保我等性命,还能夺得长安城?”

    常彦卿微微一笑,将他的计划详细地跟赵思绾说一遍。

    赵思绾听得眼前一亮,感叹道:“常将军真乃神机妙算之人!如此行动,长安城定可攻克。但愿如此,我们才能翻身为胜。”

    常彦卿笑道:“大人过奖,如今最要紧的是速速抵达长安,只要我们及时行动,必定能一举扭转乾坤。”

    赵思绾深感同意,他鼓起勇气,对众人宣布道:“诸位,常将军已有妙计,待我们抵达长安,便可见机行事。如今我们要加快速度,务必在敌人尚未察觉之际,先下一城。”

    众人闻言,均感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思绾和常彦卿带领众人,在漫长的征途中,共同面对艰难困苦,一步步走向长安。而在他们到达长安之际,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