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远山,呼唤 » 远 山,呼唤 第七章 卷二

远 山,呼唤 第七章 卷二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地上青山绿水,孩子们在水里玩够了,也累了,便从河边来到了菜地里。这几天他们惦念着苞米,什么时候能烀?听爸爸说,用手一掐粒出浆是不能吃的,太嫩。所以三天两头几个人便试一试,这不洗完了澡,浑身湿漉漉,根本不用换什么衣服,在阳光下待一会儿慢慢就干了,这样感觉很凉爽。在茄秧下每人摘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茄子,在身上蹭了蹭就啃了起来,中午那点稀粥,早被洗澡累没了。吃完了茄子,杨策第一个用小手扒开一个苞米穗的尖,露出了黄粒儿,用指甲一掐,一股白浆冒出,他添了手指一下,“好甜呀!”

    “生的能吃不?”杨迈说着也掐了几下,吮起来,“咱们掰一棒尝尝。”说完,她使劲掰下一棒,剥了皮,双手使劲用漆盖顶着,想把它弄折,但弄几下也没折,尖儿是断了,自己咬了一口,“真甜哪!”然后递给杨策杨威,“咬着吃吧。”几个人一会儿工夫把这棒包米全生吞了。

    爸爸规定每天必须抬水,水缸总要有水。所以每天午后,几个人拎着小水桶,手拿长棍和水瓢从家门出来,几个人晃晃悠悠慢腾腾地朝泉眼走去,两边是一人多高的庄稼,泉眼在坡下,离家有100多米远,走到一个两米见方的水坑就到了,顺着斜坡走下去,就踏上了木板桥,桥下便是清澈的泉水,泉眼儿如沸腾的开水,不停地上下翻滚着,颗颗沙粒清晰可见,泉池四周长满了嫩绿的青苔丝,像海绵一样浸在泉水里,只要把桶放在木桥上,水中的小小鱼儿,便一闪而无,你不用担心它们会进到瓢里,待你把桶水舀满,它们也不出来。杨迈每次舀满水,杨策就把长木棍伸过来,俩人稍一蹲下便抬起了水桶,顺着小坡颤巍巍地迈着碎步,向家走去,仨人同去同回,杨威也要试试抬水,杨迈把木棍靠近自己1/3处,小妹儿就轻多了,几个人来来回回直到把二缸装满。

    晚上5点多,他们又去接妈妈,每人拎着长棍子,一路上敲敲打打,真没遇上大蛇。他们站在山头上,往路上望去,眼神中带着期盼,眨眨眼,没有影儿,站一会儿,还是没影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还是没有妈妈的身影,倒是爸爸和孙叔下工回来了,“你妈可能又去接产了,不一定回来,都回去吧。”杨松朋说着,背起了杨威,孙国才走在最前面,

    一行人往家走去,刚刚下了坡,只听孙国才大叫一声“长虫!”大家立刻停住脚步,只见他拿起一块石头,向草丛里砸去,可是没砸着,大家只是见到了一条尾巴,再一找没了,杨迈真是害怕极了,紧紧跟在后边快步走着,大家都很饿。

    到家后,杨迈帮爸爸做饭,刷锅,掏灰,把一碗碎米装在小盆里,杨策去摘茄子,把土豆茄子都洗好,放在锅里的蒸帘上,中间放上米盆,添上水盖上木锅盖,大火一烧,一会儿工夫就热气腾腾。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饭好了,杨松朋洗完大葱,又抓点大盐粒,用暖瓶里的开水一烫端上桌来,掀开锅,端出粥盆,接着茄子土豆大葱全上桌了,大家团团坐下,土豆茄子拌大葱浇上咸盐水,就着碎米粥吃了起来,饿了就是香啊!

    晚饭后,孩子们最爱抓蜻蜓,正是黄昏时分,没有了中午的酷热,一个个小肚皮鼓鼓的,浑身轻松,精神头可足了。此时的蜻蜓,也最快乐,在夕阳的余晖中,万物都披上了金红色,仰望蓝天,无数的蜻蜓在不高的空中飞舞,他们来回调转方向,时而左,时而右,时南时北,忽上忽下,像无数个小飞机在空中自由翱翔,好长时间,他们也不飞远,总在你的视线里,大家都说他们这是在开运动会,只要你留心细看,蒿草尖上木栅栏顶上,总会有蜻蜓站立着,很容易把它抓住,孩子们天天抓蜻蜓,用狗以巴草串上,每天抓很多,鸡爱吃,一口一只,送给孙家。

    天一黑下来,大家还是没有困意,看着那飞来飞去的小亮点,在空中划过,他们总要看上一会儿,他们知道这叫萤火虫。有一天,大家决定多抓几只,放进瓶里,看看能发光不?怎么抓呢,只能用手去抓。杨迈准备好了一个小瓶,两家的孩子开始抓起来,瞅准后一把握住,然后放进小瓶里,大家忙活了半天,也就抓了十几只,还没遮满瓶底儿,仔细一看,瓶里真有光亮,而且还是一团亮光,大家乐得拍起手来。

    有天晚饭后,孙国才撂下饭碗,叼着烟卷走了进来,两家孩子们早就跑没影了,说是去割蒿子,一会儿回来熏蚊子。杨松朋正收拾碗筷呢,见了面俩人就直接合计起来怎么安这个南窗户,再把拐子炕变成东墙边的一条直炕。杨松朋不知怎办,孙国才可是老把式样样精通,安个窗户最主要的是得先打个窗框,挪炕好办,拆下旧的挪个位子,砌上就行,只要拉一车黄泥就行了,几天就弄完。“窗框怎么办?”“我带你去谭木匠家,这就去。”俩人出了屋。孩子们在院子里早已燎起了蒿子,带着野草香味的烟溢满了院子,天空早已撒满了星星。

    第二天中午刚过,妈妈回来了。孩子们围着妈妈说这说那,问这问那,杨迈告诉妈妈,玉米还有浆可甜了,不知烀吃能行不?孙家都烀包米了。

    之琴习惯地脱下外衣裤,然后照例叠好,换上旧鞋到外屋拿了两个土豆吃了起来,然后叫杨迈拿上筐,几个人来到了菜地,先把芸豆摘些,茄子,黄瓜西红柿都摘些,几个孩子不用妈妈动手,杨策看见一个大茄子,“昨天怎没看见呢,今天长这么大了!”说着双手捧起拽了一下,没掉,然后又使大劲儿往后拽,这下好,连人带茄子全倒了,杨策坐个屁墩儿,大家全笑了。

    来到苞米地,之琴挑大棒撕开,黄灿灿的苞米真诱人,用指甲一掐,“没多少浆了,差不多能吃了。”“妈,掰几棒烀点儿吧!”孩子们用恳求的眼神说着,“好,那就掰几棒吧。”大家高兴地挑了几棒浆少的掰了下来,总共八棒,大家像拿宝贝似的捧在怀里,露着小牙笑着往家走,之琴拎着菜筐走在后边。

    晚上这顿饭,别提多高兴了,孩子们长这么大,第一次吃烀苞米,他们小口小口地啃着,细细地咀嚼着这玉米粒儿的香甜,来满足总也填不饱的胃皮囊。

    又是一天了,早饭后,两家的孩子个个拿着秫秸棍,把最上端的劈开,用短棍撑起成个三角形,然后到处找蜘蛛网,待三角形卷满蛛网后便可以粘耍蜻蜓了,这是孙奶奶教的,大家争先恐后地找蜘蛛网,随后便耍了起来,粘上一个蜻蜓,就用狗以巴草串上,看谁粘的多。

    太阳升起来了,热得很,前边的小路上来了几个人,除了孙国才和杨松朋,还有谭木匠和另一个青年人季刚。到了杨家的厢房前站住了,杨松朋把窗框从肩上放了下来。

    几个人稍稍站了一会儿,季刚便用镢头在墙上砸了一会儿,只见泥土哗哗落下,里边的石头便露了出来,然后换个铁锤砸下去,不一会儿一块石头掉了下来,出现一个小洞,孙国才把孩子们赶跑,自己进到里屋继续砸墙,几个人一会儿工夫,就把南山墙开个大洞,随后试着把窗框安上,调整曲直后,季刚就和起了黄泥,几个人又是一阵忙活,等孩子们回来一看,南墙上出了一个窗户,全都蹦跳着拍起了小手。接下来几个大人汗流夹背的,把拐子炕拆掉,挪到东墙下,砌成一条直炕,抹完炕面子泥,天也快黑了。“这回冬天,炕肯定能热了,也不能倒烟了。”孙国才说,“那可太好了,要不然太冷啦。”杨松朋笑着说。

    第二天晚上,之琴接产回到家,甚是高兴,屋里变了样,从南墙开了窗,生活有了新气象,从心里高兴。晚上改善生活,烙几张薄饼,买两把韭菜炒上,卷上饼,打的鸡蛋汤,全家美餐一顿,孩子们的小嘴吧嗒吧嗒地嚼着,就是乐呀。晚上全家睡在地铺上,几天后新炕才彻底干,之琴买来窗户纸,把新窗户糊上,可惜没有玻璃,看不到外面,只能将就。

    一天中午,杨松朋干活回来,浑身汗流夹背,正是三伏天。早已饥肠辘辘了,干活的人三三两两都奔家走,路过一条小河沟,大家都蹲下来洗把脸,然后一步跨过去,他走在最后,实在太饿了,想快走也走不动,到小河边先洗把手,又喝两口,感觉精神多了,拿起镰刀跨过河,继续往家走,道边是一人多高的蒿草,他看见有棵小榆树,就走过去,平时也没注意过这棵榆树,他来到近前,掐几个榆树叶,塞嘴里就嚼,这种叶子不苦不酸,越嚼越粘,吃了两把好像有劲了,他往树边草里一看,一棵好大的黑天天结满了一串串的果实,紫中泛黑,黑中闪着紫色,挂满了整个植株,他迫不及待地揪起一嘟噜放进嘴里,太甜了,太好吃了,他想起了孩子,赶紧往家走去。不一会儿几个孩子随他一遛小跑,顺着小毛道跟爸爸到了榆树边,他把小树一扒拉,孩子们就看见了满眼的黑珍珠,几个人便围了上去,两手揪下就往嘴里塞,“太甜了!太甜了!”几分钟工夫,个个变成了黑嘴,杨策杨威都成了花花脸,两手成了黑指头,大家俨然如一群大小魔头,不一会儿工夫,一个黑天天也没有了,杨策弓起黑指头的双手,张开大紫口,露出黑牙,作吃人状,这顿午餐真不错,天再热也算不了什么,肚里有食了。

    处暑已过,山上的榛子渐渐熟了,这天孙婶儿带大家去山上采榛子,头天晚上大家就准备好了面袋子腰子筐,第二天几个人早早就上山了。杨迈杨策已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很熟了,大家边走边采,爬过几道山后,才能看见那一片片的榛子杆,有的顺着山岗斜坡,一条子一长溜的长着,每人都拿一个长棍子,采到哪就先用棍子敲打一遍,吓跑里边的蛇,只有这样才能安心摘榛子。杨迈学着孙婶儿的摘法,连摘好几朵,才放筐里,这就快多了。

    这一条子榛子杆一会功夫就没几个了,筐底已盖满,然后大家又奔下一个偏坡儿,穿过灌木丛,浑身粘满了鬼老婆针,到地方后大家又一起敲打一遍,然后扔下棍子继续摘,这时听到对面山坡有人在说话,“又是一拨人。”孙婶儿说:“快点采几天就没了。”宝霞宝云采得更快了,一把两把又一把,腰子筐快满了,然后倒进面袋里放一边。杨策总想吃榛子,偶尔就咬一个,边咬边叫太酸了,太酸了,皮掉后里边的榛子特别艮,根本咬不动。

    这一片采完后又往山顶上爬去,那边还有一片,孙婶儿背着面袋子走在前面,几个孩子跟在后面,这时她停步,放下面袋子仔细在听什么,然后背起面袋往回跑,“马蜂子,快跑!蜇人。”大家都往山下跑,离开一段距离后才逃出危险。

    原来孙婶儿发现有几个黑蜂子飞到她身上了,她知道这边上肯定有蜂窝,这遇上可了不得。一阵紧张后,大家从另一个方向往山那边去。最后,几个人坐在坡上歇一会儿,孙婶儿找两个石块开始砸起榛子来,几个孩子也都砸了起来,杨策终于吃到了又甜又香的榛子了。

    大家砸一会儿,吃一会儿,好像不累不饿了,然后起来又开始摘。这一片榛子杆儿真多,孙婶儿的面袋子快满了,腰子筐也快满了,杨迈和杨策的面袋也有多半下了,再多也拿不动了,孙婶儿扯了几个拉拉藤,扎紧袋子口,又把杨迈的袋子也扎好,帮杨迈扛到肩上,自己也扛起来,大家顺路往回走,这一天是满载而归。

    晚上,点上油灯围坐在炕上,之琴给孩子们砸榛子吃,每砸出一个,就送进孩子们的口中,自己也扔进嘴里一两个,她深知是两个孩子辛辛苦苦爬山摘回的,大家坐在这热乎乎的炕上,吃着这山中的珍品,感觉真是幸福极了。

    整个暑假,两家的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到处跑风,上山下河,爬树抓虫,快乐得如一群小鸟,暑假终于结束了,新学期又开始了。

    九月了,天渐凉,地里没什么菜了,嫩玉米也吃光了,多亏种些地瓜,每天烀地瓜是主食了,中午孩子们每人带两个垫吧垫吧。

    这天杨松朋请教孙国才草囤子的编法,“我特意从朝鲜队买两捆草,要不地瓜得冻。”

    “是得编两个明年还得用呢.”两人边说边动起手来,孙国才熟练地拿起草打起底儿来,边说要领边续草,勺把子插到下边,用三四根草穿过勺把儿,拧两拧后再续草即可,杨松朋一看就会,接过来照样续草穿眼拧劲再续草,“你倒是个文化人,心灵,一看就会了,行了你就拧吧。”说着,他卷了一支烟抽了起来,杨松朋坐在木墩上就编了起来,一圈比一圈好,工夫不大,直径一尺多的圆底盘就编完了,“粗细差不多了,该起身了吧?”

    “好弄,把最后一把草提上去,一拧,再续再拧就是筐沿儿了。”只一会儿工夫,就是一个草盘了,杨松朋从一扎高一直编到二尺来高,两捆草也快没了,草囤子也编成了。

    那天下班时,之琴刚走出门诊室,医院门口来一辆马车,下来两个人,一个老头手拿鞭子推门进来,高声大气地问:“大夫啊,我儿媳妇要生孩子了,能给接不?我儿子说了,要找个好接生员,咱队里有人说,医院有个好大夫能接,所以就上这来了。”之琴详细问了患者的情况,然后告诉院长一声,把药箱产包拿好,就随患者家属上了马车,此时天已快黑。出了街里往西,一直顺大道奔去,马车不紧不慢地走着,尽管车伙总是抽它一下,让它快些走,可它就是慢慢地行进着。大家都不作声,之琴心里发空,不知是害怕还是肚子饿,她心里惦念着孩子们,晚上不知吃些什么。

    车轴嘎吱嘎吱地响着,这使她想起去年这时候,刚来此地的那天晚上,满天繁星,是牛车把他们拉到目的地。时光真快,一年过去了。

    天越来越黑,前面有灯光了。不一会儿进了村子,大家下了车,车伙赶着马车进了一个大院,时间不长就出来了,“走吧大夫,咱们还得走一会儿才能到我家。”

    “多远?”

    “二里多地吧。”

    “还有二里?”

    几个人出了村子,往一个沟里走去。初二三的上玄月如一撇弯眉,天黑得几乎看不见路,之琴心里七上八下,走了十多分钟,忽听有流水声,“还有河呢?”

    “一条小河没事儿!”说着几个人就到了河边,之琴猫腰仔细一看,只有一米多宽,看样子水不深。车伙先迈上一块大石板,然后伸手去拉之琴,两步就跨过去了,几个人眨眼间过了河,然后就顺着山根小路越走越高,拐了几个弯,便看见了灯光,“这就到了。”

    说着他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上,隐约能看见几间房子,还未走到跟前,一个老太太急声喊道:“可来了,把我急死了!”之琴把产包药箱放炕上,来到患者边,灯光太弱了,她看不清坐在炕梢的患者,“大嫂,灯火太小了,挑大点儿,我看不清,灯里的油够不够?到时没有可就糟了,得把灯油灌好。”

    “是呀,还真不知道,老头子,洋油还有多少?得多弄点儿。”“知道了。”

    之琴拿过油灯让坐在炕边的儿媳妇顺炕躺下,这时她才看清产妇的脸,小媳妇长得蛮好看,高鼻大眼,梳两个小短辫儿,精精神神。婆婆这时拿着灯,之琴开始做检查,“胎心脉搏正常,但胎头位置不对,疼得慢,又是头兽,这孩子不能太快了,我看是个臀足位,你得多走走活动活动,生的就快些,还得多吃饭,有劲儿才行。”婆媳俩听完大夫的话,心就放下了。

    “现在又不疼了。”小媳妇说着在屋地慢慢踱步。婆婆很壮实,把油灯放在柜子上说:“大夫快来吃饭吧,我都做好了.”之琴洗洗手走进东屋,这时车伙进屋对婆婆说:“屋里的,快给大夫拿饭,肯定饿了,我也饿了。”婆婆很快把一小盆贴饼子端上来,转身又去厨房端上一碗菜,“吃吧大夫,这是小豆腐。”

    车伙脱鞋上炕盘起腿儿,拿起筷子,“吃吧大夫,别客气,没好吃的。”

    “等大嫂来一块儿吃吧!”之琴说着侧过身,大嫂也进来了,端来一大碗蒜茄子咸菜,然后几个人就吃了起来。

    “这饽饽太好吃了,还有甜味。”

    “这是水面子饽饽,就是把高粱和豆泡好,上磨推,再贴上就好吃。”

    “啊,我头一回吃。”

    “这大夫是城里人吧,新来的吧?”

    “嗯,来一年了。”这时,邻居大嫂娘俩也进来了,大家说着唠着,吃完了饭捡过了碗,车伙公公倒头便睡。

    几个女人来到西屋,儿媳妇仍在地上踱步,“还疼吗?”“疼。”“疼就好,生的就快些。”之琴嘴上安慰她,但心里知道,这个产妇要麻烦,胎头不正,要臀足位,宫口才开二指。

    之琴一看表,不到九点,“大嫂,到时得用点热水,水得有些。”

    “水足一缸呢,洋油一大瓶子,用啥你说话。”

    “怎没看见她爱人呢?”

    “我儿子是当兵的,在BJ是个连长。”

    “哦,是军官。”

    邻居大嫂笑说:“那小伙长得可俊了,这媳妇也好看哪!”之琴说:“是不错,看你女儿肚子不小了,检查过没?”

    “她是年末的月子,没查过,没听说得检查。”

    “孕妇一定要多检查,我给你看看吧!”说着,当即作了检查,并告之胎位正常,而且是双包胎。

    “还是双胎,这还真不知道!”母女俩惊讶地乐起来,“没错,肯定是双胞胎.”之琴笑说。这时婆婆端出蒸好的梨干子,让周大夫吃,之琴只好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嗯,酸甜挺好吃。”大家又唠了一会儿,那娘俩走后,之琴让婆婆休息休息吧,产妇也要静静,自己也合衣躺下,稍稍歇一会儿,心里想着千万别睡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之琴从睡梦中听到哭声,她猛然醒来,一定神,是自己打盹睡着了,产妇哭泣着,之琴把灯捻挑大,再次检查宫口,“这回快了,脉搏胎心都正常,你应该吃点饭,生时有劲儿,我去叫你婆婆。”

    婆婆一听,马上过来看媳妇,转身又去厨房,拿来一块饽饽递给儿媳,“热乎的吃吧。”之琴一看表是半夜12点多,宫口已开一半了,“吃完后你还得走走,不用下地,在炕上迈小步就行,生孩子都疼,不用怕,疼不死。”之琴和婆婆俩又去东屋坐一会儿,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几个小时,婆婆困极了,只好躺下睡了。之琴也困得没法,但绝不能睡,胎心十来分钟一听,产妇开始烦躁不安,疼痛频繁起来,浑身是汗,“你得多喝水。”之琴把水递给她,再一查宫口基本开全了,婆婆猛醒过来,患者大哭大叫起来,之琴铺好垫布戴上手套,一切准备就绪,婆婆拿着油灯,这时胎臀已渐露,“我让你用劲,你再使劲,不让你使劲,你千万别使劲。”尽管她嗷嗷直叫,还是听话,“大口吸气,使劲再使劲!好出来了,再大口吸气!再使劲使劲!好。”

    婆婆拿着灯,吓得不敢出声,出来的是什么呀!屁股?她看着这大夫,非常娴熟地把孩子一点点顺利地接生出来,最后把头拽出时,老太太才长吁一口气,一声啼叫,打破了沉寂的夜,公爹在外屋急问生个啥?“千金。”

    “好哇!”

    之琴此时早已浑身是汗,她深知臀足位的危险性,处理不好很容易窒息死亡。忙完之后,天也快亮了,患者出血较多,当即注射止血针一剂,以防万一,并密切观察。

    早饭后,几家人都出来欢送大夫,之琴才想起,昨晚一路是如何走来的,此时她背着药箱产包和患者公公顺原路往回走,到大队部分手后,自己顺大道回奇宁,十五里地不远也不近,之琴一步步向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