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江山美人 » 第205章 定蛮族,谋桂阳

第205章 定蛮族,谋桂阳

    巡视完军营,王旭总算找到些安慰。目前军中将士的精神状态挺好,训练得力,各项事务井井有条,钱财物资方面尽力节省,确实最让人舒心。

    临近中午,天色不早,他留下典韦操练近卫军,独自带着随行侍卫返回太守府,没想刚踏进府门,还没走过议事厅,田丰和刘阖两人已闻讯赶来。

    “主公留步!”

    王旭顿住脚步,回头望向匆匆走来的两人,苦笑着叹口气。

    “元皓、仲潜,又发生什么事?这么急?”

    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田丰泛起些许笑容:“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必须要主公做主才行。”

    “说吧!什么事!”王旭收敛心神。

    “关于设置新县,属下有些不同看法。”田丰试探着说。

    王旭眉头微皱:“元皓不用顾虑,但说无妨。”

    田丰稍微整理思绪,轻声回说:“早前庞季传话过来,属下便与桓阶、刘先认真研讨,根据当前形势,最终觉得新置三个县更为妥当。”

    看王旭没有反对的意思,田丰继续接道:“主公,零陵蛮族的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族群很杂,聚居地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越城岭以西,南部的都庞岭以西和阳朔山以南,此番设立县城是为促使蛮族融入,便于就近治理,不如多设一县,彻底把这三个主要聚居地分开管理。”

    “这……”

    王旭有些犹豫:“这个是否可行,有没有适合扩建为县城的大乡?”

    田丰笑着接话:“主公放心,我与刘先仔细考察过,适合建立县城的大乡不少,目前已选出三处最佳地点,分别是越城岭以西的宁远乡,阳朔山以南的阳朔乡,都庞岭以西的观阳乡,此三处地区多有蛮族与我族混居,先天优势好,户数都已过万,治所户数也有数千,若是蛮族聚落并入,民户至少翻倍,足以设置新县。”

    “如此自然最好,但以零陵的现状,府库是否能支持,虽然建县是在原有基础扩建和改造,但消耗的资财仍然巨大。”王旭略带忧虑地说。

    “主公多虑。”

    田丰从容接道:“主公何必想着一步建成,我们目前只需设立县府,划分统管地域,做出规划便好,至于县城的修筑和发展,可以先重后轻,逐步实施,如先建排污管道,次建土石城墙,再考虑扩展街市、修通官道。”

    “这话不错,倒是我钻进牛角尖。”王旭释然一笑:“不过按这个方法执行,没个几年时间,县城怕是难以形成规模。”

    “主公无需操心,那些应该是即将到任的县令去想,不管几年完成,都不在主公考虑,当务之急是设立县府,驻防府兵,管束各族百姓,至于县城发展,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王旭不再迟疑,点头接道:“优先建设县府、军营和简易城防设施,每县屯驻的兵力……嗯,先定在五百,即便出大事,也足以略作拖延,为郡府出兵争取时日,至于兵员……先在各县抽调,把过剩的郡府兵都调过去,再适当征募,这事儿你尽快带着公仇称和我二哥去办。”

    “诺!”田丰拱手应命。

    王旭想了想,也没有更多事项叮嘱,回头看向刘阖:“仲潜,你这边是什么事?”

    “下官也是为蛮族的事来。”刘阖顿了顿,微笑着道:“下官觉得蛮族事务敏感复杂,应该有专人管理,这人不但要懂兵事,知征战,还要应变快,通晓政务,胸藏权略。”

    “这想法好!”王旭笑着点头,略微细想,却发现身边没有适合的人,不由皱眉:“按理说这事儿由桓阶去做最好,但他掌管户曹,分身乏术,如今的太守府实在没有空闲的人才。”

    刘阖微微一笑:“将军,下官正是为此事前来,想举荐一人担此重任。”

    “有人才不早说?”

    王旭精神大振,眼巴巴地看着刘阖,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现在可是天天为人才发愁。

    刘阖深知他求贤若渴,哪敢怠慢,赶紧接话:“此人如今担任零陵县的县丞,零陵本地人士,姓赖,名恭、字文敬,才气不凡,能文能武,胸襟豁达,少有的儒将。”

    “赖恭?赖恭……”

    喋喋念叨着这个名字,王旭陷入回忆。

    零陵赖恭,不就是刘表任命的交州刺史?

    后来被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击败,逃回零陵,辗转跟随刘备入川,积功升任镇远将军,直至与诸葛亮一同建议刘备称王,升任太常,还曾劝谏刘备称帝。

    其子好像也深受诸葛亮器重,曾担任丞相府西曹掾,病死前是诸葛亮的心腹部属。

    想到这些,王旭大喜过望,急声道:“即刻调任赖恭暂代宁远县令,兼职别部司马,总督新置的宁远、阳朔、观阳三县兵事,统筹蛮族事宜。”

    略为思量,他又转头看向田丰:“元皓,劳烦你通知我大哥王凯,让他起草奏折,把新置三县的事情和郡府调动向朝廷上报,我这边也会尽快表奏赖恭转任宁远县令。”

    “诺!”田丰微笑应命。“那属下先走一步。”

    看着他远去,王旭回身拍拍刘阖的肩膀:“仲潜,你这次可是立下大功,今后有合适的人才不要藏着捏着,大胆举荐。”

    “下官义不容辞!”刘阖含笑点头。

    嗯?差点忘了,正好趁此机会问问刘度的事……

    脑中突然想起桂阳刘家,王旭慎重思量片刻,仿似不经意地随口问说:“对了,仲潜,据我所知,这荆南有两个刘家望族,一是你们这支,另一支是现任江夏太守刘祥的祖家,祖籍都在零陵郡,可我最近又听闻桂阳郡还有个刘家,你可知晓那边的底细?”

    刘阖陡然笑出声来:“将军有所不知,桂阳刘家的祖籍也是零陵郡,本是刘太守他们那家的分支,属下不敢肯定他们是什么时候分离,但至少有百年之久,两边如今没有走动。”

    刘阖迟疑着看看王旭的表情,疑惑地接道:“将军为何突然问起这个,这方面下官知道不少,若将军肯直言相告,或许下官能为将军分忧。”

    听到刘度与刘阖他们家没关系,王旭长松口气,心中顾忌消散不少,微笑着道:“我早前听说桂阳郡的掌权者是五官掾刘度,想了解下大概情况。”

    刘阖愕然片刻,突地冒出一句:“将军,下官认识刘度。”

    王旭心中一突,神色不变地问:“你们彼此很熟?”

    刘阖迟疑一下,缓缓接道:“不敢瞒将军,我们确实很熟,他是我伯父的门生,与我是同窗好友,尽管他出师后就回乡任职,但直至区星叛乱前,我们都还保持联系,只是区星叛乱导致往来不便,近来又各忙各,这才没有往来。”

    “原来你们还是好友,那你觉得刘度才能如何?”王旭不动声色地问。

    刘阖看他一眼,认为他是想启用刘度,仔细斟酌片刻,凝重地说:“将军,依公事而言,刘度才华出众,略有武略,唯独性子偏软,缺少些胆量。”

    王旭微笑着移开目光,望向庭院的花草,心中默默思量。

    刘阖对刘度的评价与历史评价差不多,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看来他对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若是他能帮我摆平刘度,那今后入主桂阳的事会轻松不少。

    嗯……试探他一下。

    “仲潜,如果我平定贼寇,入主桂阳,你觉得刘度会不会支持我?”

    刘阖愣住,惊愕地看着他。

    半晌,刘阖意识到这番话是什么意思,缓缓低下头,陷入思考,在刘阖此刻看来,王旭是零陵太守,并以讨寇将军之名督察荆南四郡兵事,还与王睿在争斗,突然说出入驻别郡,需要外郡官员支持,不外乎就是想进一步辖制荆州,兼任荆州刺史。

    当今天下,官员除去朝廷直接任命提拔,还有种方法是地方士族门阀和官员联名表奏,然后由朝廷商议决定,这种官职制度叫举荐制,高位者可以举荐人才,低位者也可以联合抵制或支持高位者,士族门阀都有上奏朝廷的权利和义务,变向监督地方官员,设立的初衷是为互相制衡。

    此时刘阖认定王旭是想兼任荆州刺史,内心仔细权衡过后,缓缓抬起头来,微笑着回说:“说服刘度不难,下官可以亲自前去联络,比较难的是张家,依下官所知,张羡曾受王刺史举荐,不仅亲善王刺史,还想借助这次机会升任桂阳太守。”

    这番话已经表明心意,王旭心里非常高兴,淡淡一笑:“好,你不用管张羡,尽量说服刘度,王睿不是个好刺史,很多事情你都明白,有他在,我们今后都不会好过。”

    “下官明白!”刘阖微笑点头。

    “行!那我不多说,你先去忙。”王旭笑着摆手。

    “下官先行告退。”

    看着刘阖离去,王旭深吸口气,嘴角缓缓挂起那抹熟悉的弧线。

    张羡,历史对你的评价是屈强不顺,我倒想看看究竟有多么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