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江山美人 » 第228章 洛阳风云(下)

第228章 洛阳风云(下)

    回到驿馆,王旭草草吃点东西便去房间休息,一直睡到下午才起床洗漱。

    眼看时辰不早,他匆匆起行,打算先拜见袁家的几个长辈。

    当年袁逢和袁隗等人为了保他,出力不少,眼下要去袁绍府邸赴宴,若不先去拜会,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只是袁家几个老头子说话啰啰嗦嗦,又是叮嘱,又是鼓励,一会儿扯到两家关系,一会儿扯到当年如何如何,一番折腾下来,他赶到袁绍府邸的时候已经入夜。

    焦急张望的袁绍看到他赶来,迎上来抱怨,责怪他怎么来得这么迟。王旭连连告罪,解释说自己顺道拜访了袁家的几个长辈,这才让袁绍没再啰嗦,高兴大笑。

    事实上,袁绍今天这么热心,不仅仅是为旧交,也是想加深袁、王两家的关系,他大费周章地宴请数十人赴宴,更是有袁家长辈授意。

    这些人大部分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只是年龄都不算大,没有朝中老臣。

    王旭此行目的是结识人才,几乎挨个问候一番,大部分心思则放在耳熟能详的谋士身上,尤其以荀彧和荀攸叔侄为重,而逢纪和许攸这些人尽管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终究很有才华,他认为只要用得好,未必不能走出不同结果,也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去拉拢。

    至于那些未来的诸侯,像韩馥、刘岱等人,他只是抱着能交好就交好的态度接触,主要是为了有个大概了解,便于今后判断形势……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

    吟诗作赋,酒令划拳。

    晚宴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当然,这个时候的酒令与后世大不相同,出口就是诗词名句,上说三皇五帝,下论先秦百家,斗的都是文采学识,拼的都是韵律才华,不是很多年后兴起的“哥俩好“那种通俗酒拳。

    酒至正酣,晚宴渐渐掀起热潮,袁绍轻轻拍手,便有近二十名衣着华美的舞姬走进大堂。

    莲步轻移,长裙飘飞!

    婀娜善舞,腰肢曼妙!

    四面八方的屏风“唰”得拉开,精美的编钟,高雅的古琴,清幽的洞箫……

    美人安坐,深情浅笑!

    欲迎还羞,回眸含俏!

    那一双双白皙修长的柔荑,缓缓奏响天外来音,恬静而不失魅惑,俗美而不失雅致,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久久沉沦而不可自拔。

    一场小小的家宴,朋友的庆贺,竟然布置得如此浓重,足以让每个宾客都明白,这是整个袁家在拉拢年少得志的王旭。

    王旭心知肚明,回头与袁绍相视一笑,算是接受这份美意。

    气氛越加热烈,王旭频频起身敬酒,借着三分醉意,朝着众人大吐苦水,抱怨升任荆南都督后的难处,诉苦麾下缺乏能人辅佐,不惜颜面向众人寻求帮助,请求他们推荐可用的人才。

    众人虽然没有在酒桌上具体推荐,但还是纷纷应承下来。

    宴会的后半段,众人不知怎地就聊到军政大事,一时各抒己见,犹如百家争鸣,争得面红耳赤,各有各的想法,每人有每人的良策,谁也难以说服谁。

    最后因为时辰实在太晚,宴会被迫结束,众人尽兴而归,袁绍也亲自用马车把王旭送回驿馆……

    自从这晚过后,王旭找到新的事情做,整天四处拜访名士,老的,少的,全部不论,见人就大吐苦水,直说自己缺少助力,央求推荐人才。

    拉拢他的人也同样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人宴请,他来者不拒,不管认识或不认识,该去就去,反正敢发请柬的都是人物,正好可以趁机结交人才。

    可惜数天下来,效果不大。

    推荐倒是有人推荐,但都是些从没听说过的人,不敢说没用,但与他想要的差距甚远,不过他没有拒绝那些人,心里想的是——要来都可以,没说一定重用,看本事再论。

    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发现,此番最大的收获不是人才,而是求才的名声传得特别快,多有几天后,好多人都有些怕他,每到一家拜访,人家不用他开口便会主动说:将军放心,如果有适合的人,一定推荐到将军帐下。

    这对他来说是大大的好事,尽管现在还仅限于洛阳附近,但这些名声会通过众人的口,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渐渐传遍全天下,人才投奔的几率必定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朝中局势急速变化。

    太常刘焉向皇帝请奏为交州牧,刚刚获得批准,还没起行,第二天又改口,说是益州刺史郗俭残暴不仁,百姓怨声载道,想改任益州牧,朝中大臣都知道郗俭的事,纷纷表示支持,再加他是汉室宗亲,宦官没有反对,皇帝也就表示认同。

    紧接着,侍中董扶和太仓令赵韪因为本就是益州人,又与刘焉关系极好,便以协助刘焉稳定益州为名,辞去官职,想跟着去益州,皇帝也都批准,还任命董扶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

    事实上,刘焉改去益州,完全是因为董扶给他说益州有天子气。

    此外,忠诚的太仆黄琬被任命为豫州牧。

    皇室宗亲刘虞转任幽州牧,奉命联合臣服的南匈奴部落,共同讨伐张纯和张举在幽州的叛乱。

    大将军何进听取了王旭的建议,趁着皇帝余怒未消,主动讨好张让和赵忠等中常侍,把蹇硕迅速孤立,好些原本投靠蹇硕的官员见风向不对,纷纷转投何进,特别是圣眷正浓的王旭时常出入大将军府,让蹇硕感到极大威胁。

    无奈之下,蹇硕突然对皇帝提议,说是如今为镇压各地盗贼,地方郡府的兵力都有扩充,但朝廷的主力军队却过少,希望皇帝征召司隶地区的精壮青年组建西园八校,扩充兵力,选择亲信去统帅。

    这话实际是暗示皇帝——何进的权利太大。

    皇帝同意了他的决定,心知何进与蹇硕关系不好,便任命蹇硕为西园八校尉的上军校尉,统帅西园八校的几万人,而且监察天下兵马,算是与何进搞个平衡。

    何进无法忍受蹇硕独自统管那么多兵马,眼见无法阻止西园八校的设立,便疯狂争夺西园新军的各部将领人选,得到众臣大力支持。

    面对各方压力,皇帝思来想去,做出一个中肯的决定。

    他以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其中赵融、冯芳和夏牟是蹇硕举荐,加上蹇硕自己兼任上军校尉,实际就是蹇硕与何进一人掌控一半。

    这些事与历史上如出一辙,唯独时间提前近半年。

    王旭隐隐产生危机感。

    “这洛阳恐怕是不能再待,时间不等人,必须想办法回荆南,若不借助有利时机把荆南牢牢抓在手里,一旦天下大势有变,后悔莫及。”

    事与愿违,他提出回荆南,皇帝却舍不得,让他多留些时日,而且此后每天都让他单独进宫一次,也没什么大事说,或是考考诗词歌赋,或是谈天说地,偶尔还会问问军事战阵方面的东西。

    群臣羡慕欲死,天天鼓动他向皇帝谏言,希望他借着受宠的机会劝说皇帝重振朝纲,但他早已是焦急万分,急欲回荆南,根本不想要这种恩宠。

    至于谏言,他有感于皇帝的恩遇,委婉地试探着提过,可皇帝全是有听没有做,卖官售爵的政令不肯收回,对现状也不愿进行整改,自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候听得不耐烦,便把话题扯到王旭的家事,问他什么时候娶妻,需不需要赏赐几个美人之类……

    多有几次后,王旭果断放弃,担心横生事端。

    眨眼间,时间又过一个多月,皇帝仍然没有松口的意思。

    这天,忧心忡忡的王旭从皇宫回来,坐在屋内发呆,想着怎么才能离开洛阳,别院里陡然传来荀彧的大笑声。

    “哈哈哈哈……王将军快出来,在下今天可是真的给你带个大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