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国家崛起系统之喀山汗国 » 第十八章:喀山式婚礼

第十八章:喀山式婚礼

    “请罪就不必了,朕今年17岁,还没有可敦。朕看爱宁乌尔就不错,明日聘礼送到,你们做好准备吧!”

    随后伊尔哈木大笑着离开演武场。只留下爱宁乌尔和他的父亲留在原地。

    当日的节目也差不多落幕,伊尔哈木便回到了王宫。

    马尔卡尼族长此时心里是五味杂陈,要说开心吧,的确是开心的,自己的女儿天赋异禀、且从小习武,没什么女人味,都20岁了还没人来提亲。要说担忧吧,也的确是担忧,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伊尔哈木这次的比武是针对马尔卡尼家族呢?不知道爱宁乌尔未来的前途会是怎么样。

    不过既然是去当大汗的正妻,那么自然是不会差。想到这里,马尔卡尼族长长舒了一口气。开始准备明日的婚礼。

    关于婚礼,这里要说明一下,在过去,蒙古人实行的是抢婚制度,新郎需要到新娘家去实行一个抢的行为,而且在将新娘接回家里时也会被其他家族的人抢走,这往往会导致两个家族甚至多个家族之间的仇恨,比如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就是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惕部手中抢来的,之后蔑儿乞惕部与铁木真所在的克烈部矛盾日趋激烈,最终导致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旭真也被抢走,期间生下了铁木真的第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术赤。

    不过在步入封建社会后,各个汗国便开始慢慢摒弃这种野蛮原始的游牧陋习。直至如今,喀山国将四书五经作为官方的学习书籍后,抢婚制度便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在抢婚制度被摒弃后,更加贴合农耕生产模式的聘婚制度开始走上舞台。

    两个家族要是想联姻,那么男方家族必须要派人去向女方家族去求亲,而且一般是越多次越好,有一句蒙古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家族派人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方家族“下聘”,女方家族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这里伊尔哈木算是没有遵循这个习惯,他用他的王权身份直接要求马尔卡尼族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有点“强买强卖”的成分在内。

    爱宁乌尔的帐篷里,马尔卡尼族长一会儿叹气,一会儿大笑,搞得爱宁乌尔一头雾水。

    马尔卡尼族长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女儿,问道:“你觉得伊尔哈木怎么样?”

    一提起伊尔哈木,爱宁乌尔的脸居然红了起来,低下了头,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

    马尔卡尼族长一看女儿这般姿态,便放心了,也不多言,思索了一下,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

    走到门口,好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转头先是对爱宁乌尔嘱咐了一句“你早些休息”,之后又好像还要说些什么,但却止住了。

    最终,一个父亲的背影消失在帐篷的门口,留下了一个待嫁的新娘。

    婚礼当天,伊尔哈木照例带着一只全羊,一大袋茶,一大坛酒,还有一条洁白的哈达,到马尔卡尼家族的府邸,迎娶爱宁乌尔。

    爱宁乌尔自己则牵了一匹马,令侍女们都配着弯刀,出来迎接,马尔卡尼族长直呼不好,但也无可奈何。

    伊尔哈木见爱宁乌尔牵了马出来结婚,大笑道:“不愧是朕看上的女人。居然也会骑马!朕的马可是很快的,你能跟得上吗?”

    爱宁乌尔毫不示弱:“你的马快,我的马未必不快!咱们可以比一比!”

    马尔卡尼族长直冒冷汗,连忙打圆场道:“今日是大喜的日子,不如咱们先把酒言欢,至于赛马,咱们可以改......”。

    “好!那就喝完再比!”伊尔哈木和爱宁乌尔异口同声的说道。

    马尔卡尼族长顿时惊得一个头两个大!这是什么神仙伴侣?就算是蒙古人,哪有在婚礼上玩赛马的?过去的确有婚礼双方争先回家的礼数,但那也是两家结婚队伍的比赛,像这样在婚礼上直接“请战”的,他活这么大也没见过。

    说时迟那时快,伊尔哈木与爱宁乌尔一人拿过一坛马奶酒,扯去盖子,直接喝了起来。

    大汗喝酒,那谁敢说个不字啊,双方的人都等着大汗与可敦喝完。

    不一会儿,两人便喝完了自己手中的酒。

    两人一甩手,“砰!”“砰!”两个清脆的声音响起。装酒的罐子被摔在地上。

    而后伊尔哈木向马尔卡尼族长一欠身:“从此以后,您就是国丈了,稍后请到王宫来来主持宴会吧!”

    不给马尔卡尼族长应答的机会,伊尔哈木转向爱宁乌尔,爱宁乌尔的脸上稍有绯红,但是仍然精神抖擞,伊尔哈木大笑起来,给爱宁乌尔使了一个眼色。

    “看谁先到王宫!驾!”

    爱宁乌尔当即会意,立刻拍马追了上去。

    二人在聚华县与开天县之间的官道上飞驰,光秃秃的树木被他们一颗颗的甩在后面,两人没说一句话,但好像什么都说了。寒风伴着朝阳,显得也不再那么凛冽。预示着一个新兴的民族正在冉冉升起。

    几天以后,依兰木式的婚礼在开天县的大清真寺内举行,双方按照从教者的规矩完成了从教者的婚礼。

    此后,喀山人的婚礼便照此进行。喀山民族也被塑造的更加完整。

    这是当年马合木达克一直想要推广的概念,即“先是喀山人,再是从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