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国家崛起系统之喀山汗国 » 第五卷 第二十八章:先祖方向

第五卷 第二十八章:先祖方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哼着刚刚学到的小曲儿,阿吉泰很是惬意的躺在输车上。

    如今这首名为《木兰辞》的小曲儿已经不知不觉的在军中流传了开来。

    小曲的大意,讲的是一个女孩,用女扮男装的方式替父从军,百战成功,最后功成身退的故事。

    这是埃里克想出用来团结蒙古人、鞑靼人还有突厥人的一招“妙计”。

    值得注意的是,这曲子虽然是汉文的稿,但却并不是汉人的故事。

    经过埃里克对曲词的分析,曲子描述的时间,应当是中原的南北朝时期。

    且曲子中有大量“可汗”、“黑山”、“黄河”等意象,均为北方民族或者中原所独有

    那个时候中原大地属于被鲜卑人建立的“魏”国,并非在魏国之前的晋国。

    而了解魏国军事制度的埃里克,当然也能敏锐的发觉,可以骑马作战、单独行营的木兰是一种什么级别的兵种。

    埃里克断定,木兰就是鲜卑人。

    经过一番解释,这首小曲所描述的魏国,足以给喀山一个强大的凝聚力。

    魏国,或者按我们熟悉的读法,北魏。简单来说,是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中原式帝国。

    它拥有游牧与农耕的二元特性,对于草原游牧者或者中原畜牧者的认知中,国家领袖是可汗,而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国家的领袖仍然是皇帝,不过是个鲜卑人罢了。

    在北魏皇帝的领导下,从事游牧畜牧的牧民还有种地的中原农民都是一个国家的臣民。

    他们不以生产方式为敌对的依据,也不以民族属性作为敌对的依据。

    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对抗外来的侵掠者,也去消灭战略上的敌人。

    在北魏的构建中,打下北面的土地,牧民们可以用来生产,打下南面的土地,农民蒙也可以用来生产。

    这一幕就像是现在的喀山。

    蒙古人、鞑靼人还有突厥人以放牧的形式生产,做士兵,当武官,罗斯人、立陶宛人甚至是波兰人和土耳其人以耕种的形式生产,同时也做商人和工匠。

    在国家崛起系统的加持下,统一的国家语言,给了这个国家外人难以想象的好处。

    再此基础上,《木兰辞》的出现,就像一个宗教之外的信仰一样,狠狠的揪住了喀山人的心。

    这首曲子先是在部队和官僚阶级中传唱,而后是商人们和优伶们,最后这首曲子如愿以偿的深入到了民众之中。

    话说回来,这首曲子还有一个高明之处,这木兰是鲜卑人不错,但她也是中原人,她所侍奉的皇帝是中原的皇帝。

    那么也就是说,除了西伯利亚全境之外,喀山帝国也许在遥远的某一天,也有可能再次成为中原的皇帝,天下人的皇帝。

    不过这一切都是后话,现在的国民们乃至于埃里克自己,也想不出这么多好处。

    埃里克只知道,这首曲子传唱下去,有些东西就会在民众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1507年6月24日,征南第二第五万户军与乌兹别克叛军的作战结束,接下来就到了收复失地,重整秩序的阶段。

    阿吉泰的输车也刚好到达乌兹别克汗国的核心经济区——阿尔钦-钦察一带。

    当阿吉泰到达阿尔钦的时候,目之所见,都是残砖败瓦,流民遍地,他带着辎重,抵挡了好多波想要来抢劫的流民。

    他不禁感叹一个稳定政府的重要性。

    这天早上,阿吉泰根据军令,早早便睡醒了。

    经过简单的整理和礼拜后,他攀上马车,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驾车而去。

    他接到的命令,是将辎重送往在小钦察草原作战的征南第五万户军手中。

    小钦察草原又叫做奥达巴扎尔,巴扎尔一词来自于波斯语,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城市的意思。

    所以小钦察草原十分的富庶,在中央的大巴扎尔外边,一圈一圈的都是牛羊马的圈,还有各种相关的配套产业,从城市的规模来看就可以猜测,这是一个发展了很久的巴扎尔。

    事实也是如此,小钦察草原上的奥大巴扎尔城是如今乌兹别克汗国最富庶的城市。

    奥达巴扎尔不但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东西方贸易的重任,也是大钦察草原那北互通的主要枢纽。

    这个城市的安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乌兹别克汗国的发展。

    所以第五万户军的行动就极为重要,早一天帮助乌兹别克收复奥达巴扎尔,乌兹别克汗国就能早一天重归正轨。

    这个道理,大明在钦察草原的部署自然也知道。

    于是,一支在巴尔KS湖附近驻扎的小股部队便踏上了向奥达巴扎尔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