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洲少年行 » 第4首 解西洲曲

第4首 解西洲曲

    解西洲曲

    奴家南塘边,夏日可采莲。

    郎君在江北,想见如何见?

    南塘邻西洲,两桨是渡头。

    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

    江北远西洲,非梦不能够。

    寄梅下江北,春愁夏亦愁。

    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

    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流连已忘走。

    西洲水草茂,夏日乐悠悠。

    忆郎郎不至,春梅到与否。

    春梅郎应收,忆梅郎应愁。

    海水梦悠悠,君愁奴亦愁。

    纵然身不至,音应嗣西洲。

    海水梦悠悠,奴心连海愁。

    南风只我意,吹梦到西洲。

    翻译:

    我家住在南塘边,

    夏天可以到南塘采红莲。

    郎君在江北,

    想见他啊,又如何能见?

    南塘离西洲很近,

    划两桨就到了西洲渡口。

    西洲上的梅花像画一样美,

    我们的山盟海誓,像楼一样高。

    江北距离西洲很远,

    除非我做梦,不然不可能到达。

    我折了一枝梅,

    寄去江北给郎君。

    至今没有音讯,

    让我春天也愁,夏天也愁。

    夏天到了,我到南塘去采红莲,

    莲花长势真喜人,高过人头。

    夏日的南塘真凉爽,

    划着小船在莲花丛中穿行,

    仿佛提前进入秋天。

    把摘来的莲子放到怀袖之中,

    我思他的心啊,

    跟莲心一样,变得通红。

    好想他啊,他却不在我身边,

    我仰起头,看见天上的飞鸿。

    雁儿啊满西洲飞,

    在那儿流连嬉戏不飞回。

    西洲上水草丰茂,

    夏日里它们嬉戏的多么欢快。

    好想他呀,

    他却不在我身边。

    也不知寄给他的春梅,

    他收到了没?

    春梅他一定收到了,

    看到梅花,想起我们的海誓山盟,

    他肯定也在发愁。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郎君啊郎君,你发愁我也发愁。

    即便你人不能回来,

    也应该把音讯寄到西洲来给我。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我的忧愁啊,

    犹如浩荡的江水,连绵不绝。

    夏天的风啊,

    你如果知道我的心意,

    请把他的梦,吹到西洲来给我。

    作者独白:

    解西洲曲:解读《西洲曲》这首古诗。

    有人说,《西洲曲》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这句话我是认可的!

    《西洲曲》这首古诗争议颇大,有人称其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是为女子自道心事。

    叶玉华先生认为,全诗为女子的口吻。

    而百度上说,全诗以江北郎的口吻述说,通过‘忆’的方式来抒写。

    有人说,此诗为‘四季相思’。

    甚至还有人认为,所涉及的地点只有两处,一是‘江北郎’所在的西洲,一是女主人公所在的江南。

    (以上观点都来自百度。)

    真是众说纷纭,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

    然而,我想说的是,以上观点,我都不同意!!!

    为什么?

    若如游国恩先生所说,前28句通过男子之‘忆’写女子之‘愁’,

    这样一来,女子‘君愁我亦愁’之说,会显得非常突兀?

    我愁是有了,君愁从何来?

    难道说,知我愁,便等于君愁?

    未免太过于牵强!

    更何况,若如此理解,前28句乃男子想象,为写虚,后边四句匆匆结尾,有种虎头蛇尾之感。

    连最基本的虚实相应都做不到,结构并不完整,算不上好诗!

    而且,如此理解并不符合逻辑!

    王国维先生说‘诗词鸣不平!’

    男子之所以‘忆’,是因为己愁。

    己愁却不言愁,写诗就失去了意义!

    这不符合表达逻辑!

    男子愁些什么,男子只字不提,反而通过女子无端猜测,间接表达,轻飘飘地来一句“君愁我亦愁”。

    试问,君到底在愁些什么?

    他在江北做什么,是偷鸡还是摸狗?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愁,对着纸张,有什么说不出口的?

    遮遮掩掩的,感情显得不真诚!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写情‘隔’了,让人如雾里看花,实在算不上好诗。

    用这种方式解读,实在有点变宝为废!

    所以,他的理解方式我不认可。

    若如叶玉华先生所说去理解,则无法通读全诗。

    譬如‘门中露翠钿’这一句。

    这一句是第三人视角,若用女子口吻去读,则理之不顺!

    因为自己是无法透过门看到自己的翠钿。

    所以,他的观点,我也不认可!

    百度上的解说与游国恩先生的说法很像,不同在于后四句,所以,依旧会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

    由于全诗都是男主人公在“忆”,在结构上,出现了重大缺陷。

    按常理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之后,接下来就应该由虚转实!

    实写男主人公在江北的际遇,突出男主人公之‘愁’,做到虚实相应,结构完整,以全‘君愁我亦愁’之说。

    让全诗的感情更加饱满!

    不然,‘君愁我亦愁’便成为一句空话,流于轻浮,愁从何来?

    大家若不信,请看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后,接下来就写自己的际遇,以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说。

    因为遭遇相同,所以相互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怜悯。

    怜她亦怜我,感人至深。

    《琵琶行》这一首诗,若少了白居易的自述,结构将不完整,感情虽然不会流于轻浮,但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终究会落入下乘。

    同理,若如此理解,《西洲曲》没有男主人公的自述,便以一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匆匆结尾,结构上很不完整,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我给这首诗的评价是“虚”!

    32句的诗,有28句为想象,是写“虚”,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感情上“虚”!

    显得非常轻浮!

    让人觉得,‘君愁我亦愁’乃男子随口之语,如何能打动人心?

    若这样理解,真是糟蹋了一首好诗!

    所以,这种理解,我也不认可。

    至于‘四季相思’,‘两地’之说,更是胡扯!

    好吧,既然他们说服不了我,我便试试看,能否说服他们!

    所以,我便写了这首《解西洲曲》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西洲曲》前28句是通过第三人称来写女主人公之愁,最后四句变成第一人称,让女主人公直抒胸臆!

    在我看来,‘南塘’‘江北’‘西洲’,这三个地点是非常明确的!

    江北远西洲,也远南塘,不然一枝梅花,就不用寄下江北,女主人公也不用日夜思念了。

    而南塘与西洲却非常近,‘两桨桥头渡’便是证据。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女子是难以出远门的!

    至于‘男子’是家在江北,还是人在江北谋生,家在西洲、南塘,不得而知。

    所以,我在诗中才说‘郎君在江北’。

    我为什么说‘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呢?

    因为‘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与‘吹梦到西洲’三句。

    女主人公为什么忆梅?

    当然是‘梅’有他俩的美好回忆,她才会忆!

    她为什么不写一封信寄下江北,而是寄一枝‘梅’?

    因为她坚信,男主人公若看到梅,就会想到她俩的美好回忆,就能秒懂她的心意。

    为什么是‘吹梦到西洲’,而不是‘吹梦入青楼’?

    咳咳,大家别想歪了,青楼不是指温柔乡,而是指女主人公的家。

    ‘望郎上青楼’,原诗里有说。

    理由只有一个,西洲拥有她俩太多的美好回忆,她时常留恋,时常梦见,所以,她才让南风吹梦到西洲。

    跟现在很多情侣一样,即便分手了,也会时不时的,就去他们定情的地方逛逛,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西洲对男女主人公而言,非常特殊,非常重要,我说一句‘山盟高似楼’,一点都不过分。

    我为什么说‘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呢?

    原诗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我认为,这个‘秋’指的不是秋天,而是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及“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一样,

    都是‘凉爽’的意思。

    不然,秋天还有‘莲花过人头’的景色吗?

    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夏天才有!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采莲”二字已经给出时间,事件。

    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再浪费一个字来点明时间,没这个必要。

    毕竟,在古诗词写作中,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不能这样浪费了!

    更何况,“莲花过人头”即是写景,也更进一步点明时间,没必要再多此一举。

    所以,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秋天。

    解释为秋天,实在错得离谱!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个解释很牵强,全是我一家之言!

    没证据!

    不急,待会我会和你们一起逆推全诗,来证明我的观点。

    我为什么说‘鸿飞满西洲,流连已忘走。西洲水草茂,夏日乐悠悠’呢?

    首先,迁徙的大雁,他们飞行都是整齐的,要么排成个‘一’字,要么排成个‘人’字,不会给人一种‘满’字的感觉。

    所以,女主人公看见的这一群飞鸿,不是迁徙的大雁!

    还有便是‘仰首望飞鸿’与‘鸿飞满西洲’的观看地点,可能是不一样的!

    前一句的观看地点是南塘边,后一句可能是回家之后,在‘青楼’上观看。

    若是如此,这么久了,这群大雁依旧在西洲,更证明它们不是迁徙的雁群,很可能是长期栖息在西洲的雁群。

    因为西洲有水、有草,简直是大雁的天堂,夏天见到大雁有什么奇怪的?

    不要一见到大雁就叫秋天!

    思维太僵硬了!

    难道春天就没有?

    夏天就没有?

    冬天就没有?

    答案是肯定的,有!

    不然,古代人除了秋季,就不用结婚了?

    更何况,从“采莲南塘秋”到“栏杆十二曲”连用了好几次顶针手法。

    无论时间还是行为上,都给人一种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的感觉!

    根本没有从夏过渡到秋的可能!

    所以,这雁不是秋雁!

    只能是夏天的鸿雁!

    我为什么要加上以下八句心里描写呢?

    忆郎郎不至,春梅到与否。

    春梅郎应收,忆梅郎应愁。

    海水梦悠悠,君愁奴亦愁。

    纵然身不至,音应嗣西洲。

    是的,让你们知道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复杂,证明原诗那句‘君愁我亦愁’中的‘君愁’,不是没来由的。

    我们都知道,礼教对古代女子的迫害有多深,一个女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离开后院那一亩三分地。

    她不说‘君愁我亦愁’,难道要说‘君乐我却愁’?

    男子不归家已是事实。

    大家不防设想一下,‘男子在外边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与‘男子想家却回不得’,那一个让人心里好受些?

    原诗中也没写‘君愁’,但是,女子却说‘君愁我亦愁’,看似很突兀,其实,顺理成章。

    此乃无奈之语!

    ‘君愁’既是女子为男子‘不回家’找的借口,也是安慰自己的理由。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中的‘梦’和'我'两字如何理解?

    这‘梦’指的是男主人公的梦。

    可引申为‘最真诚的消息’,跟鸿雁代表书信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行歌曲‘听海’中也写到,‘写信告诉我,今夜你要梦什么?’

    因为梦是最真诚的,梦是不会骗人的。

    女子想知道,男子没回来,又没有消息的真实原因。

    而不是自己用‘借口’搪塞自己!

    这首古诗共32句,却花费28句来写女子,“我”字指代女子是顺理成章的!

    如果作男子口吻来理解,会非常突兀,会很别扭,会显得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构会很不完整。

    好了,我和大家一起逆推原诗。

    原诗的最后二句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们细品一下,女主人公看着满天秋鸿,对着一江秋水,吹着阵阵秋风,却说出一句‘夏天的风啊,你若知道我的情谊,请把他的梦吹到西洲来给我!’

    秋风:“……”

    夏风:“……”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女主人公有毛病!

    又比如,李白在夏夜的凉风中伸了个懒腰,诗兴大发,脱口而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夏风:“……”

    秋风:“……”

    你会不会觉得李白有毛病?

    所以,上边的飞鸿,指的不是秋天的鸿雁,而是夏天的鸿雁,不然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即便作男子口吻解读也是一样。

    男子身处夏天,他“忆”春夏是正常的,“忆”秋冬是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的。

    当然,若忆“去年”的秋冬可以!

    男子如果身处秋天,吹着阵阵秋风,却道出一句“南风知我意”是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的!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这雁,都只能是夏天的雁!

    毕竟,南风特指‘夏天’的风,大家都知道。

    由此可以推断出,‘采莲南塘秋’中的秋,指的不是秋天,而是‘像秋天一样凉爽’!

    不然,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所以,《西洲曲》只有春夏,没有秋冬!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

    下面我按我的理解,为你们翻译一遍原诗吧。

    原诗翻译:

    西洲的梅花开了,

    勾起她对他的思念。

    她想要到西洲去,

    折一枝梅寄到江北给他。

    她穿上杏红色的单薄衣衫,

    把黑如小乌鸦的头发,

    扎成两个鬓角(便出门了)。

    西洲到底在哪儿呢?

    不远,坐上小船,

    摇两桨就到西洲渡口啦。

    夜幕来临,伯劳鸟飞走了,

    只剩晚风还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家门口,

    透过大门,

    正巧看到她翠绿色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见心上人,

    失落地走出门,去采红莲。

    在南塘里采红莲,真是太凉快了。

    湖水凉爽,莲花高过人头,挡住阳光。

    她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

    她对他的真情,

    如同水一样清澈缠绵。

    把莲子放入怀袖之中,

    思念他的心啊,

    像莲心一样,变得通红。

    她好想他啊,

    可他却不在她身边。

    她抬起头,看见天上的飞鸿。

    西洲的天空上,

    到处都是鸿雁。

    她回家后,

    走上楼台,遥望江北。

    楼台虽高,却看不到他,

    她整天倚在栏杆上,看啊看。

    栏杆弯弯曲曲,

    她垂下的手明润如玉。

    卷帘之外的天空啊,

    多么高远。

    激荡起来的江水,

    在天空的映衬下,

    显得愈加深绿。

    浩荡的江水,

    如同梦一样悠悠然。

    郎君啊郎君,

    你忧愁,我也忧愁。

    夏天的风啊,

    你若知道我的情谊。

    请把他的梦,

    吹到西洲来给我。

    早春见梅忆郎》折梅寄江北》春过夏来郎不归》失落采红莲》见莲再忆郎》见鸿三忆郎》忆郎无心采红莲》归家倚栏望远》见江水四忆郎》忆郎怨郎郎不知》向南风吐露心事……五忆郎。

    这样理解起来非常顺!

    忆郎的次数,随着睹物的次数增加!

    愁绪又随着忆郎的次数层层递进,最后把无处诉说的情谊诉与南风,情绪彻底爆发!

    女子的直抒胸臆,让整首诗达到了高潮!

    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让人余味无穷!

    如此理解,结构非常的完整,乃极品好诗!

    当然,“君愁我亦愁”之前少了女子的心里描写,增加了理解难度。

    当然,作者不写出来,我们也可以理解“君愁”的愁从哪里来。

    这不能算是瑕疵!

    所以,这是一首绝品好诗!

    所以,整首诗跟男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只存在女子回忆里!

    其实把原诗的“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改成“海水梦悠悠,奴心连海愁”也挺不错的!

    绝对不会让人误解!

    而且,感情变得相当强烈!

    当然,若这样改,女子内心的微妙变化,就表现不出来了。

    有好有不好。

    咳咳,如果我的理解有哪里不对,请大家温柔点喷(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