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6章 钟繇

第16章 钟繇

    董忠颖目光灼灼的看着二人。

    来吧。

    郭嘉、程昱、满宠、刘晔……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些人都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现在曹操没了,那就都举荐给我吧!

    董忠颖满怀期待的想着。

    但荀彧说出了一个让董忠颖意想不到的名字:

    “廷尉正钟繇钟元常,学识才干皆为上选,曾为阳陵县令,政绩卓著,对京兆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丞相何不派人相询?”

    董忠颖当然知道钟繇这个人,不过不是通过《三国演义》。

    这人在演义里出场比较晚,与董卓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董忠颖看书的时候并没有留意他的详细情况,而此人在后世网络上所谓的十大谋士、八大文臣之类的排名中也不见身影,所以并没有被董忠颖放在心上。

    而董忠颖对他的了解,更多的还是在于书法上面。

    前世董忠颖是个生意人。

    一群生意人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要么三俗,要么三雅。

    三俗自不必说,三雅也不是真雅,更多的是附庸风雅,什么交响乐、什么古玩字画,未必真懂,但总要能聊上几句。

    董忠颖为了融入,自也了解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而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在华夏书法历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

    这些作为谈资,自然被董忠颖所知。

    但也仅此而已了。

    因此,之前董忠颖罗列人才名单的时候,都漏掉了钟繇。

    他对钟繇的才干并不清楚,但能得荀彧推荐,自有过人之处。

    他从董卓的记忆里扒拉出廷尉正的信息,发现这个官职是负责刑律的,隶属九卿,秩千石,已经算是高官,与李儒的弘农王郎中令平级,是有资格参上殿参与朝会的。

    但也仅此而已了。

    董卓并不曾留意过此人,董忠颖对他的实干之才也有所疑虑,便问详情。

    荀彧道:“钟元常出身颍川钟氏,颍川钟氏以世善刑律闻名,其曾祖季明公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有门徒千余,后因党锢之祸,钟氏牵连颇深,如今只有钟元常一人以才干举孝廉入士,钟元常有萧何之才,丞相若能收为心腹,则必得颍川钟氏倾力相助也!”

    若是换做原主董卓,听到荀彧此言,必定大喜,因为董卓一直对士族十分倾慕优待,却一直不被士族接纳,若能得到颍川荀氏、钟氏投效,定会待为上宾。

    但董忠颖却多了个心眼。

    荀氏叔侄能够来此,可以说是被他所迫,本身的忠心就有待商榷,此时又举荐同样出身颍川的钟氏,不得不让董忠颖多想。

    但这个疑虑只要放在心上便好,倒是不用立马表露出来,反而是先把人弄到身边才是正理,于是喜道:“我真是见识浅薄,竟不知身边竟有如此大才,只是我往日与钟元常并无交往,如此,便劳烦文若为我引荐了,明晚设宴,文若便替我邀他前来一会,公达也同来,如何?”

    荀彧既然提起了钟繇,自然不会不同意。

    事实上,他今日提起钟繇,并非临时其意,而是已经与钟繇有过沟通。

    别看钟繇如今已经位列廷尉正,其实并无实权,颍川钟氏在他爷爷那一辈便开始衰落,他能够读书也是因为叔叔钟瑜的资助,而钟氏的余荫帮他到达廷尉正已经到顶。

    想要更进一步,迈入三公九卿的行列,重振家族,便需要开始做出选择了。

    如今他已经三十九岁,很快便要步入不惑之年,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荒废了。

    但他到底也是名门之后,而董卓的名声又太臭,让他直接毛遂自荐,实在是有些拉不下脸来,更何况在上次常朝之前,董卓并没有体现出能够值得他一搏的地方。

    而科举和迁都试探两件事情,已经让他看出董卓的一些志向,至少,他不会是像何进一般任凭士族玩弄致死的屠夫。

    所以白天的时候,他与荀彧聊起天下形势,便提起关中或有可为,言语中颇有暗示。

    荀彧何等人物,自然心领神会,正好今日对董忠颖提起。

    钟繇早已入士,如今的职务其实比荀彧还要高一些,所以荀彧这倒不算是举荐,只能算是穿针引线。

    此刻,听董卓要宴请钟繇,忙笑道:“彧自是义不容辞!”

    “那便有劳文若了!”董忠颖显得十分开心,对方已经为自己引荐了人才,自己自然要投桃报李,便接着道:“文若之才当一个区区守宫令实在埋没了,正好我的丞相府还缺一个长史,不如文若先屈就一下?”

    守宫令是六百石的官职,而相府长史是千石,自然算是高升,且董卓如今大权独揽,相府长史的权力自然更大。

    董卓曾经想让名士何颙来当任,但何颙称病,不肯就任。

    此事人尽皆知,荀彧自然也不列外,他碍于何颙的名声,并不愿意当任这个职务,想了想便道:“丞相长史为要职,非声名卓著者不可当任,天下名士能与何伯求比肩者不多,彧若任之,恐天下非议,不利于行事,丞相欲扶汉室,可从宗室中择贤者来当任,这样既可避免天下人非议,也可向天下表明丞相的决心。”

    董忠颖还不清楚汉末官场中的弯弯绕,原主董卓的记忆里也没有相应见识。

    这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他最后也不会被士族玩死。

    若是原本的董卓在此,闻言或许会以为荀彧是真心为自己考虑,但董忠颖却怀疑荀彧不是真心归附,不肯与自己扯上关系。

    他对此并不生气,但却也不愿荀彧就此撇清干系,他想起模拟器中关于荀彧的信息,笑道:“文若所言有理,长史之事再议,我意让你当任尚书令,替我分担政事,如何?”

    汉朝的尚书台隶属九卿中的少府管辖,尚书令与三公长史俸禄相当,算是平级,但是其实权又高出长史一大截。

    因为尚书台本来就是皇帝为了分三公九卿权力的东西,发展到后世更是直接衍生出三省六部制,将三公九卿变成了虚职。

    就算是现在,尚书令也是和司隶校尉、御使中丞并称为三独坐特殊职位。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期,荀彧就是尚书令,简直可以与曹操分庭抗礼,可见其地位。

    荀彧忙做惶恐状,道:“此为显要之职,彧愧不敢受!”

    董忠颖露出不满,道:“莫非文若还是不愿替我办事?”

    荀彧忙道:“非是如此,只是尚书令太过重要,彧才不堪任,绝无不敬之意。”

    董忠颖本来就没打算让他直接当任尚书令,按照第三次模拟器的结果,荀彧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将要当任的会是尚书令的副职,尚书扑射。

    刚才的话,不过是故意逼迫。

    此时见荀彧解释,董忠颖收起怒色,道:“那便先做副手,任尚书左仆射吧!”

    荀彧忙拜道:“谢丞相,彧必尽心辅佐丞相,兴复汉室!”

    董忠颖点了点头,望向荀攸道:“闻公达善于军略,便入我相府,兼一个相府参军吧!”

    经过荀彧刚才那一翻推让,荀攸心知自己实在没有推拒的余地,便爽快道:“蒙丞相赏识,攸定当竭力相报!”

    董忠颖闻言大笑,连连叫好,举起酒杯,与几人共饮,宾主尽欢。

    宴罢,董忠颖见天色已晚,便令武士护送二人回府。

    贾诩见状,也一并告辞,却听董忠颖道:“文和方才宴上一言不发,现在又急着离开,是对本相有什么意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