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7章 刘艾

第17章 刘艾

    贾诩的心脏猛得一跳。

    什么意见?

    我好好的在小平津,当我的都尉,手底下五百多个兄弟替我跑腿,午后的阳光特别舒服,提着一根钓竿,我能在黄河岸边坐一整天。

    黄河的鲤鱼即便熬过了一个冬天,仍旧肥美,不过两个月,我就胖了一圈。

    我怎么会有意见呢?

    嘶,不过这么一想,好像还真有点意见,我好好的钓我的鱼,您老人家为什么急吼吼把我招到洛阳来啊?

    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呐?

    这个时候,贾诩的脑子转得极快,比脑子更快的却是他的嘴:“末将对丞相绝无半点异心,还请丞相明鉴!”

    董忠颖见他故作惶恐的模样,哈哈大笑,上前两步一把揽住他的肩膀,道:“就你那三脚猫的功夫,算什么末将,小平津关你就不用回去了,万一起了刀兵,我怕你这身板顶不住,以后就留在相府,替我参赞军务吧!”

    别啊!

    贾诩心中却是百般不愿,尤其舍不得黄河鲤鱼的滋味,洛阳倒是也有黄河鲤鱼,但却没有免费的香啊,更何况,临河垂钓,和风暖阳,那是多么自在?

    贾诩感觉自己的好日子即将一去不返,但他还是想挣扎一下,便道:“诩闻河内太守王匡正在招募流民,训练兵士,似有不臣之心,若末,咳,某贸然撤离,恐生变故,不如诩再替丞相守上两个月,等丞相这边局势稳定下来,再遣一将来替,诩定竭尽全力,粉身碎骨,以保小平津不失。”

    等过两个月,天气热了起来,也就不适合晒太阳,那时候天下形势或许大变,我再考虑换个地方,比如渭河案边其实也不错。

    贾诩如此想着。

    不过董忠颖可不会让他如意,笑道:“我可舍不得文和你这样的大才粉身碎骨,其余不必多说,你且在我相府任一个参军校尉,为我参详军事,至于小平津该由何人统领,如何交接布防,我给你一日时间,明日晚宴之前,你交予我看!”

    贾诩见董忠颖已经铁了心调自己在身边,哪里拒绝得了,便应声道:“诩遵命,谢丞相提拔之恩!”

    董忠颖料想他心中肯定有所不满,便道:“不是我非要你留在我身边,实在是我身边智谋之士不多,你的本事我是知道的,智计无双,可安天下,放你外出为将实在屈才,更何况你这身板,这样,你若是能从我手上挣脱,我便仍放你领兵,迁你为平津校尉,如何?”

    此时董忠颖仍搂着贾诩的肩膀,看着没怎么用力,但贾诩下意识想要挣脱,却是纹丝不动,不由脸皮微颤,忙讪笑道:“丞相天授神力,无人可及,诩岂敢造次,能得丞相看中,贾诩必肝脑涂地,以报丞相大恩!”

    董忠颖松开手,又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干,天下将变,自有你施展才干的机会,到时候封侯拜相也不在话下!”

    “是!”贾诩躬身一拜,又道,“若无其他吩咐,诩便告辞了!”

    “不急!”董忠颖又招呼他和李儒一起坐下,道:“方才文若和公达在宴上言行,你们怎么看?”

    贾诩是两天前接到董卓调令,磨蹭了一日,今天才到,对洛阳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还不太清楚,但荀攸和荀彧这两个出自颍川荀氏的高足还是有所耳闻的,便道:“此二人皆为荀氏翘楚,丞相能得二人相助,大事可期也?”

    董忠颖反问道:“文和以为此二人是真心投效本相么?”

    贾诩神情略显尴尬,他目前还是以老的眼光看待董忠颖,以他对往日董卓的了解,能得到世家门阀弟子来投,定然欢喜的,所以才说了句没营养的空话。

    被董忠颖这么一问,才回过味来,心道:“多日不见,这匹夫倒像变了个人,再以旧日印象视之,怕是不妥,还是多看少说为妙!”于是露出惭愧之色,道:“诩目光短浅,一时难以看清,还请丞相指点。”

    董忠颖又问李儒道:“文优怎么看?”

    李儒道:“以儒观之,此二人虽愿投效岳父,却只称官职,不称主公,多半是慑于岳父虎威,未必是真心投效,且二人虽有才名,却未必是荀氏嫡系,怕也是无法代表颍川荀氏,岳父用之当慎。”

    贾诩闻言眼睛一眯,心道:“这厮分明是在给我上眼药啊,真是麻烦。”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用人首重其才,其次是用他的名望,若是都不可用,那就只能用他们的脑袋了!荀攸荀彧都是有大才之人,能够为我所用便好,至于荀氏一门,只要不全力与我为敌,我也可看在二人的面子上,视而不见,否则……呵呵!”董忠颖冷笑一声,却没把话说尽。

    贾诩闻言打了个冷战,心道:“我的脑袋不想给你用,我也没啥家族名望给你用,唯一堪用的只有这一身本事了,合着你们两翁婿是在给我唱双簧呢么?”

    他心里如此这么想着,脸上则露出微笑,抱拳道:“主公用人唯贤,有古圣贤遗风,何愁天下不定也!”

    李儒心中冷笑,你这斯改口得倒是快。

    董忠颖开始其实并未听出李儒的言外之意,到了这时才隐隐察觉,不由莞尔,随即道:“文和不必过誉,荀彧说钟繇可用,你们二人对此有何看法?”

    李儒道:“钟氏与荀氏同处颍川,素有交情,钟氏善治刑名,钟元常现为廷尉正,正是人尽其才,岳父欲迁都长安,则关中将为岳父之根基,还是遣心腹之人为上。”

    这分明就是不赞同的意思了。

    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只要说话有理,向来是不用忌讳什么的。

    贾诩却有分寸,早察觉出李儒对自己的敌意,自不会出其霉头,便道:“诩素在军中,不知钟元常之名,故不敢妄言,还请主公勿怪!”

    董忠颖点了点头,又对李儒道:“有劳文优,回去以后,将钟繇过往仔细调查一番,明日报我,暗中行事,不可伸张!”

    李儒当即应下。

    董忠颖又问道:“何颙自视身份,不肯为我所用,相府长史的工作素来由文优你兼着,我本想让荀彧替你分担一下,却被他拒绝了,我想了想,他说这个位置可以交给宗亲,借此向天下人表明我与汉室一心的态度,我觉得倒也有些道理,你们觉得呢?”

    李儒道:“岳父先表伯安公为大司马,又任刘景升为荆州刺史,天下皆知岳父向汉之心,再任一宗室为长史,自也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又可示好荀氏,乃两全其美之计也。”

    董忠颖盯着李儒看了好一会儿,才问道:“可有人选?”

    李儒问道:“司空荀爽前番所提刘玄德,岳父以为可否!”

    让大耳贼给我做长史?

    董忠颖觉得这个脑洞可以,只怕他们兄弟三人夜里一刀一矛,两把长剑往自己身上一齐招呼,吕布的方天画戟也挡不住!

    “我虽重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却也不敢重用他们,尤其是刘备,有潜龙之姿,只有放到身边来,我才安心,倒是不必给与实权。”

    李儒一听便知是自己想多了,便道:“宗正丞刘艾刘元芳,曾为陕县令,政绩颇佳,素有贤名,岳父可招来一见!”

    董忠颖对“元芳”二字倒是颇感兴趣,至于刘艾是谁,却没有印象。刘虞领幽州牧后,宗正一职便由故车骑校尉刘宽之子,逯乡侯刘松接任。

    刘艾接任宗正丞,为其副手,如果没有意外,基本就是下一任宗正的备选了,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看得上丞相府长史的官职。

    董忠颖虽有疑虑,但还是点头道:“好,你亲自走一趟,探一探他的态度,若肯,便邀请他明日同来赴宴,若不肯,便在选其他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