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刘龙珍 » 第07章 一心照顾孩子们成长(07)

第07章 一心照顾孩子们成长(07)

    洛门的这段时间很短暂,在破旧的旧镇政府大院里,每天都阴蒙蒙的,记忆中在那里的日子里每天都在下雨。妈妈他们把旧的家具搬到楼上之后,我们暂时还不能住进去,墙还没有粉刷。当把所有家具用报纸盖住之后叫了粉墙工开始哗啦啦的刷起墙来,妈妈头上用报纸卷了个帽子帮忙打下手,还没有开学我有时候就自己坐公交车去了洛门。

    九十年代后期的乡政府大院跟初、中期没有多大变化,并且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太大,家里面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有一个在这里上班基本上全家就搬进去生活,一间或两间宿舍,两口或三、四口人都会进驻院子里,当然那时候的干部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是完全够一家老小居住的。我们这次进去之后属于暂时性的,爸爸就没有过多的购置家具,只用了一间宿舍,一楼还是二楼已经记不清了。一张本来就有的床和沙发,新增了一个可折叠的沙发床,这样我们一家四口人就完全可以住下了,而且不拥挤。那个院子跟天井一样,采光不好,正门进去之后一眼望过去全是灰黑色的水泥墙跟很粗的钢筋栏杆。右手二层楼房,左手是一面很压抑的水泥墙,白天还能凑合到了晚上如果没有同伴异常惊悚。

    一次妈妈盯着刷墙师傅在老法院的新房子里收拾房子,天下着雨我在家里又待不住,想去洛门找爸爸,妈妈同意了。我独自坐着公交车去了洛门,但穿进院子里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整个院子里只有雨滴的声音。一个叫咪咪的阿姨把我带到了二楼她的宿舍,打开电视让我看会儿电视等家里人,她有事要去外面。那时候电视里的吴京年龄很小,我看着他两只手在水缸里比划了一下然后双手一推,正好此时阿姨的窗户没有关紧风一刮窗帘从大屁股电视后面朝我的脸飞了过来加上天空一声惊雷,电视里的缸又“啪”的一声裂飞了起来,我“咣当”一声屁股重重的蹲在了水泥地上。天色已晚,灯还没有亮,阴黑的院子里除了我连影子都没有。说不怕是不可能的,我壮着胆子拽着锈铁栏杆从二楼走到了一楼。站在院子里,左侧水泥高墙上斜歘下来的雨连城一条线跟画一样的贴在一处,此时的我也等不到爸爸的到来,妈妈现在又不在这个地方,我因为害怕索性就跑了出去。洛门上个世纪很繁华,我们经历的跟看到的很有限。服装批发市场、最大的农具市场、编织袋厂、造纸厂、麻将席厂、印刷厂、胡萝卜素厂,许多企业在这里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远销到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除了商业活动,洛门还是当时当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街道上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走过洛门繁华的街道,两旁各种商铺琳琅满目,从日用品、农具、到食品、服装等都有售卖。每个商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街道上还有各种小吃摊、理发店等。那时候的理发馆,不像现在这样不仅仅是理发,只是理发。理发过程虽然简单,也没有现在这样高级的理发工具,剪子、推子、刮刀、一条毛巾,充满了传统和乡土气息,当时洛门临街的理发馆虽没有太多的花哨和噱头却是那个时代乡镇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理发馆往往规模不大,设施简单,但却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理发需求与时尚追求。在理发的过程中,师傅跟现在的托尼一样先会询问客人想要剪什么样的发型,然后根据表述进行修剪,第一步跟现在没有多大区别。由于当时缺乏现代化的理发设备,师傅基本是靠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完成理发任务。他们可能会使用剪刀和梳子来修剪头发,使用推子来推平头发,甚至使用刮刀来刮掉胡子或修剪鬓角。虽然理发过程可能相对简单,师傅却非常注重细节和技巧。他们会根据客人的脸型、发质等因素来设计出适合的发型,使大伙儿看起来更加整洁和精神。对于许多人来说,旧样式的理发馆不仅是一个理发的场所,更是一个回忆的载体。在那里,他们经历了从青涩少年到成熟大人的转变,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即使时光流转,那些曾经在乡镇理发馆中度过的时光,也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淅淅沥沥的雨打散了出摊的担担面,只见老板一边骂娘一边急匆匆的收拾这锅碗瓢盆。妈妈身体好的时候最喜欢吃素面,也就是担担面。她的“铁公鸡”不仅仅是针对我们,对她自己也一样。记得妈妈为了给帽碗里存更多的钱,每次从鸳鸯湖回家路过素面摊总是会来来回回走几圈最终还是回了家。读研究生的时候,暑假一次回家陪妈妈从鸳鸯湖走到西关,在素面馆那里我为了让妈妈吃过瘾要了两份大碗,她一碗我一碗,我的吃完后看她把面越吃越多,最后泡化了面条涨了起来碗里直接装不下,我当时傻眼了,第一次见妈妈把面吃成了苦药,面露狰狞,只好放下筷子我俩赶紧走了出来。那个时候的她已经确诊糖尿病有四五年,就是在正式确诊前估计都得这个病很长时间了。那几年她总是告诉我们她很累很乏浑身没力气,好家伙到医院一查大夫很干散,三两句询问就给挂了葡萄糖,一挂就是好几个月,不断的输液,用大夫的话说就是人乏缺营养补补就有气了,我们连连跟着点头,听着确实很有道理,就这样给耽误了。担担面跟妈妈的交集就这,在郑州上学的四年最喜欢吃学校食堂二楼的担担面,四川生活的那几年出去外面吃饭最爱点的也是担担面。洛门担担面是该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按当地的说法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查了一下这个担担面的名字来源于其创始人陈包包,他是一位在1841年迫于生计的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自家制作的面条。由于这种面条制作精细、口感独特,逐渐在洛门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四川担担面则起源于SC省ZG市,属于南方或南北融合区。在制作工艺方面,洛门担担面的面条制作非常讲究,采用最精、最细的白面为原料,经过多次搓揉和拉伸,最终形成细薄而有韧性的面条;四川担担面对面条的要求比较宽泛,手工、机器都可以,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加入一些碱水来增加面条的韧性。在汤料的制作上,洛门担担面的汤料更加浓郁,整体口感较为清淡;四川担担面的汤料则更加注重麻辣口感,还会加入一些特色的调料和食材,如花生碎、芽菜等,使其口感更加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