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江山月圆 » 第六十二章 举贤(下)

第六十二章 举贤(下)

    几日后早朝,几位尚书大人和三位王爷的举荐人选报了上去。呼延国君一封一封折子看,将被举荐的人名一个一个念了出来。一时间,殿下众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良儿?怎么不提携韩尚维?”看到大王府上的折子,呼延国君愣了一愣。另一面,听到自家儿子的名字,韩尚书也慌忙抬头。

    “回父皇,儿臣以为韩尚维不合适。”

    “哦?为什么不合适。朕看韩尚维那小子很是合适。”呼延国君自然知道韩尚维与呼延良交好,这便是在测呼延良的心意。

    “刑为盛世之锥心立柱。国不可一日无国法,刑不可一日越法度。典刑司乃呼延国之命脉,儿臣以为尚维历练尚且不足,难当此大任。”

    呼延国君注视着自己的儿子,又试探地问道:“那以你所见,左朴焘如何?”

    “回父皇,左大人亦不合适。”

    左阁老在朝中门生众多,眼下已有不少蠢蠢欲动地要为左府说话。呼延良仍注视着朝堂上父皇的脸色,余光瞥见底下人的骚动,更知晓这左朴焘没了机会。

    一代帝王,最忌惮的便是功高震主,父皇本就是多疑之人,断不会用左阁老的人,防得就是左府结党营私、功高盖主。同样的道理,韩老爷子在尚书位置上一日,韩尚维就不可能入五司,能力再强也做不成尚书。

    呼延国君似乎对呼延良的态度颇为满意,转过头去问一旁的呼延禹:“禹儿,这,陈云之是谁?”

    “回父皇,陈云之是儿臣结识的一位江湖散士,此人足智多谋,游历各国,颇有些见地。儿臣以为,若将此人为呼延国所用,必将大有裨益。”

    “各位爱卿,意下如何?”呼延国君捋了捋胡须,审视着殿下立着的文武百官。一时见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反对声。确实,一位不知底细的江湖人士,实在是有太多潜藏的不安定因素,太难服众。江湖散士入朝堂,本就后患无穷,更何况还是个塔城来的。

    呼延国君又将另几位人选一一拿出来,皆是一阵反对之声。最后只剩下呼延良提名的那一位。

    “良儿,你自己说说,你选了谁?”

    呼延良从站位中走出来,一步一步,朝堂一时间寂静无声,除了国君外的所有人皆屏气凝神地等着大王爷的人选。呼延良走到马易跟前,俯身微微一拜,伸了手臂指了指,“父皇,儿臣举荐典刑司马大人”

    一时众人哗然,其中最为惊愕的还数信王府的人。呼延朗心里着实疑惑,这马大人不是自己的门下客么?何时成了他呼延良的人?

    “各位爱卿意下如何?”呼延国君又问。这一次,反对的声音小了许多。信王府的人摸不清套路,只觉得这马大人是自己人便不敢反对;大王府的人自然也不会反对自家王爷的举贤。于是最终,马大人当真成了新任典刑司尚书。

    退朝后,文武百官三五成群地往宫门外走,几位皇子走在最后面。呼延朗满面狐疑地赶上呼延良,抢先责难:“大王兄好手段,何时撬了本王的人?”

    “什么你的人?”呼延良冷冷回了一句,脚下的步子没放缓。

    “马易。”呼延朗甩了甩朝服大袖,“你怎会举荐他,究竟是何居心?”

    “本王能有何居心?不过是为父皇分忧解难罢了。”呼延良眉眼舒展,回答得很是冠冕堂皇,似是心中确无杂念。说罢,他向着身后大殿的方向伸手拱了拱,余光瞥见身后马易小步疾行着便向呼延朗过来了:“喏,贤弟,你家的马尚书找来了。”声落,呼延良便不再理会众人,兀自出了宫门回了府。

    韩尚书也下朝回了府,却不想,今日很少回韩府的儿子也在府里。韩尚维见着自己父亲大人下了朝,忙打探道:“父亲大人,今个儿典刑司尚书,定了哪一位?”

    “定了你家王爷举荐的那一位。”韩尚维是韩尚书膝下独子,可偏偏这孩子生性叛逆,处处同韩家作对。

    “怎么,父亲大人不乐意?这马易不是你们信王府的人么?”韩尚维难得乖巧地扶着父亲在堂内坐了下来,“横竖我也没了官,得了闲,这几日我便在韩府里多住些日子。”

    “呵,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你家王爷还不曾助你官复原职?”

    “那是我累了,想歇几天,不想那么快又回机卫所劳心伤神罢了。”韩尚维翘着腿在太师椅上边摇边说。韩尚书对这个儿子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可偏偏又是家中独苗,当真没有办法。

    “听说你近日跑典礼司跑得倒是很勤?可是看上了典礼司新入的那位女官?”

    前些日子自家儿子跑回来说是要替一位朋友谋个典礼司的官职,韩尚书便随手帮儿子搭了个桥,做了个顺水人情。近日里又总是听府里下人回报,说少主子隔三差五的便往典礼司跑。韩尚书一打听,果真之前谋差事的那一位,是名女官。

    韩尚维听见父亲的话,哈哈一笑,只随口说道:“前些日子喝酒划拳,我输了她五十两银子。这不,手里头有闲银子了,我便送去还上些。”

    “五十两银子你还需要筹闲银子来还,手里头用度紧张?”韩尚维十六岁便中了文探花,谋到了功名便从韩府里搬了出来另立门户。如今西京城内两座韩府,西京人以大小韩府作为分辨。从另立门户之后,韩尚维便没再用过家中一锭银子。

    “若是手里银子不够,便随时回府里取便是了。哪有欠女人银两的道理?”

    韩尚维嘴上应了句知道了,不愿再同父亲讲青檀的事情。便问起了政事将话题岔开:“我只是不明白,父亲大人为何选了信王,而不选大王爷?”韩尚维一直不理解,为何父亲对于自己与呼延良交好这件事似乎甚是不满意。

    “有何不明白的,为父的可从来没问过你小子为何偏选那大王爷。”

    “信王鲁莽又好斗,若是他日继位,必是暴君。”左右在自家府里,书房内仅有父子二人,有话不如直说。

    “大王爷一脉与我韩府有旧仇,你虽不牵涉其中,但若有一日韩府遭殃,你便也是那祸及的池鱼。”韩尚维明白父亲说得可能是五年前温都旧案,当年朝中大王爷为首力保温都可汗,而父亲则是力主必除的一派。

    “当年旧事既然已是错的,父亲大人何故一错再错!”韩尚维早就该猜到,两人政见不一,凡是谈到朝局,定是争吵收场。

    韩老先生看了看儿子,缓缓地说:“伴君如伴虎啊,明君难觅,有那命数伴明君之臣更难寻。”

    韩尚维没全然听懂父亲的意思,只是隐隐约约地领会了点了点头继续听父亲说话。

    韩大人将头顶的乌纱官帽摘下,提着官服换了个坐姿,闭上了眼睛。

    “马大人这尚书位置,怕是也坐不安稳。信王既已怀疑马大人与大王府的关系,日后必也不敢信任。马大人失了信任,为保住这顶官帽,日后免不了要周转于各府之间。长此以往,得利的还是大王府。大王爷,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