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之拯救皮皮虾 » 第216章 偶像啊

第216章 偶像啊

    柯凌拿起几页稿纸,就着十五瓦灯泡的昏暗光线读了起来。

    稿纸左上角标着页码,她手上第一张写着“23”。她小心地读着,字迹很清晰。

    这里记得是某大队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和产量。

    柯凌对这些作物的名称有些听过,有些挺陌生的。里面有些作物她在插队时也种过,看到这些被人记录下来,觉得挺有趣的。

    李建军以前只是答应人家帮着保管,所以并没有翻看。现在看着手上的纸页,觉得这是一份调研报告的基础材料。董轩晟应该是想用它写一份重要的论文。

    李建军放下稿纸,仔细地按着页码顺好,说:“大姐,行了吧。私看人家的东西不厚道。”说着伸手要拿回柯凌手上的那几张。

    柯凌条件反射似的躲了一下,说:“别别,让我看完这几张。”

    李建军要了摇头,笑道:“看样子你好像爱上了这些旧文字。”说完凑过头也瞧了几眼。

    柯凌很仔细地把每一个字都看完,叹了一口气,说:“多好的见解呢,真不敢相信,有人可以对每一样作物都可以提出增产的建议,而且看起来还是蛮可行的。”

    李建军笑道:“你好像很感兴趣。我是说对这稿子。“

    柯凌把纸顺好页码递给李建军说:“这么旧了,你都没看过吗?”停了一下,又说:“不怪你,那时你还是一个小小孩呢。”

    说着,她自己也笑了。

    柯凌一边帮着李建军把包裹恢复原状,及其小心地放进了柜子,好像这是她的东西。

    李建军看着她做完一切,奇怪地问:“大姐,你今天的行为出格了,不是你平时的风格。”

    柯凌咧嘴一笑:“有吗?我怎么不觉得?不过这些稿子让我看完好吗?我怕他什么时候会来拿走。”

    李建军倒是很认同,说既然他恢复了工作,肯定会回来拿的。

    柯凌说这些文字很科普,自己要学习学习,以后回到阿叶那里可能用得上。

    李建军听了,脱口问道:“你还准备回到插队的地方去?”

    柯凌也脱口反问:“不行吗?”

    李建军说,自己只是好奇,上了建筑系还想去农村改天换地,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柯凌说自己虽然学的是建筑,但也旁听了一些农业方面的课程。

    李建军更加不解,Z大是没有农业系的。除非她……

    果然,柯凌自己说了,她没课的时候就往农大跑。那里的大课小课她听了不少。

    开始时,遇到一定要点名的老师她还有点尴尬。慢慢地同学们都知道了她是来蹭课的,就帮着她混过了。

    这个时候的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对于追求知识的学生,一般老师都非常喜欢。点名只是为了给学校一个交代,真不是要管制学生。

    前世,李建军自己也去其它系蹭过课,只是这货想到去其它学校蹭课,还是让他惊讶到了。

    李建军一直以为柯凌对农业的热情只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理想主意的表象化罢了,有几个城市青年真正把自己的生命燃烧在农村的土地上?

    柯凌今天透露的信息,让李建军顿时对她刮目相看。之前,李建军都是戏谑地回应她改天换地的宏伟蓝图。

    见柯凌认真的样子,李建军心里倒是生出了一丝敬佩的情愫,笑道:“真的想看,那就看吧,反正暑假还有一半时间。只是董轩晟来了,我要告诉他,你偷看了他的成果。”

    李建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感兴趣,前世他学的是金融。这一世,因为对贵妃县移山填海的反思,他的兴趣已经从赚钱转移到环境上了。

    他这辈子虽然也认为钱很重要,但如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他一定会凭自己的力量来阻止。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态度是一定要的。

    柯凌对农业和农民的关心,他发现原来队友就在身边。

    这几天,他们空闲时间都闷在房间里看手稿。

    李建军原来以为这些文字会很枯燥,完整地看了几篇后,发现董轩晟非常专业,也就是说,他以前一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级别的人物。

    慢慢地,他也回归专业的态度,以专业的经济学硕士的眼光来看这些手稿。

    几天以后,他有个大胆的猜测。因为他从这些文字的表述方式中读出了熟悉的影子。他没有把自己的猜测告诉柯凌,继续往下读着。

    李舜承见儿子和柯凌老是窝在一起看一些稿纸,原以为是和他们这次实习有关的什么资料。

    几天下来,见他们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不觉好奇,就问出了究竟。他没想到,当年在红星大队经常被社员们戏弄的那个不知来历的怪人竟然是个专家,还是个大学教授。

    他学的是物理,对手稿上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董轩晟这个人的兴趣却挺大。他大概也想起了自己这半辈子的遭遇,触动了内心最隐秘处的悲凉感受。

    这个暑假里,因为柯凌的缘故,李舜承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加上儿子比起以前越发的成熟了。

    在他面前,李舜承觉得自己的见解和见识都明显地跟不上。所以,他对儿子的事只是远远地关注,不象以前那样经常提一些建议。

    这段时间,因为手稿,他在饭桌上又开始和儿子谈起一些他们关心的事,这回还加上了柯凌。

    柯凌自从看到了手稿,空余时间基本上就不出李建军的房门,直到李建军赶了才歇下。

    两个星期后,柯凌和李建军把手稿都读完了。李建军从金融硕士的角度,觉得这些思想应该是一个及其专业的学者才能提得出来。

    柯凌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方面的专业论著,对于里面的一些见解犹如醍醐灌顶般,让她以前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从个人情怀上走向了理性层面。这是她自己的原话。

    她问李建军,能不能联系上董轩晟,她想找他学习更多和农村有关的知识。

    李建军说,找他还不简单?报纸上说了,他是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对了,还是研究生导师。

    柯凌突然一激灵,身子不由自主地挺了一下,问:“你说董教授是研究生导师?好,我要考他的研究生。”

    李建军象第一次认识她似的:“什么?大姐,你学的可是建筑呢,和经济有什么联系吗?”

    这个年代,考研究生的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毕业即就业,特别是女生,读了研究生,找对象的难度要比本科生大得多。

    这个时代高效招生人数本就不多,高学历的男生对另一半的学历要求是要低于自己。一个女硕士很难找到另一个比自己学历更高的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