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指尖下的时光 » 第11章 唠叨

第11章 唠叨

    我爸爸一向沉默寡言。自7月15日被邀请参加邻居家摆的“当兵酒”,那年轻的准军人殷勤敬酒,哪知道深浅,父亲便多喝了两杯,归家途中不小心摔一跤,骨折了,至今已躺床三个月,上周方勉强拄拐下床。爸爸卧床后,话更见少了。但凡儿女眼前,他总是慈祥而安静的,儿女们问候一句,他用简略的词组回答,两三个字而已,再没多余的话。比方儿女问,爸你今天感觉如何?他笑微微地回答,好。

    在我家里,爸爸寡言节省下来的话,全让给妈妈说了。我母亲的唠叨,估计全世界没人可比。我先前曾在一篇博文里记叙过我妈的口才,大抵说她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亚于文学家,这倒真没有夸张的意思,你只要听她老人家的演讲,定会为之折服。如果稍一细思,你还会从她的唠叨中分拣出一些有分量的“干货”来。

    在母亲悬河一般滔滔不尽的叙述中,于波光耀眼处,伸手一抓,或便抓住一条鲜活的鱼儿。许多原始的逻辑,朴素的真理,深刻的现实,都像这条从水里钻出来的鱼儿一样活蹦乱跳,拿来烹煮下酒,味道绝对正宗。

    70多岁的老太太,前说古,后说今,中间说空气。几十年前的一件小事,她吐出来就是莲花,细节的真实更是令人咋舌。

    我妈的唠叨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只需要听众,不需要对话。要对话她也不与你在同一频道,不过你最好还是噤声为好。二是她得出的道理,干脆而经典,没人可以撼动。比方她说天要下雨,即使出太阳了,你也只能怨天,不能怪她。三是持续时间长,在聆听她老人家的讲演过程中,你只需要偶尔点下头,显出认真听的样子,她便可以不歇气说上两三个小时。四是多有叹息抱怨责难,这让儿女们个个胆寒,心生羞愧。五是处处点题,精辟地提炼出中心意思,大意是,这个家全靠她老人家一人独立撑持,供养大四个儿女,连我父亲也是她的“累赘”。20年多前,母亲还不到我现在的年纪,她的唠叨已很严重。当时我们兄妹对母亲的唠叨还不习惯,说实话,也多有不奈、不爽之念。

    妹妹也是书生气十足,有一回坐下来要与我妈妈进行“沟通”,试探着说要给她请个心理医生来抚慰下,结果被母亲骂得狗血淋头,连续两周不敢回家。

    母亲怒骂道:你们敢说老娘有病,有病能把你们龟儿子些一个个供大成人?你们有没病?没病啷个偏说老娘有病?老娘如有病,死了你们直接找两块方子板板窖下地埋了了事,也不稀罕你们哭,流几滴猫尿,你们自去过那没娘的舒坦日子……

    打那以后,再没人敢忤逆母亲。她要唠叨,我们也只有乖乖听着的份。

    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在我们耳边唠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爸爸便成了出气筒。一家人长久磨合,彼此适应,最终形成了很默契的家庭和谐。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在母亲的絮絮叨叨中慢慢变老,依旧沉默,又分明持有着一份厚实的幸福;儿女们在母亲的唠叨下健康成长,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各自规规矩矩。大家渐渐习惯了这个氛围,母亲的唠叨也便成了家庭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我有时在外面受了气,含了屈,跑回到母亲身边,听她一席唠叨,一顿臭骂,心中不平顿时消解。

    近年来,我渐渐发现自己身上也无可奈何地沿袭了些母亲的唠叨症状,虽然目前还算轻微,但足让我心惊。

    当我唠叨的时候,我又有一个新发现:其实对外界,对别人,我是愈加的谦恭而少言。只有对自己所亲的人,所爱的人,所敬的人,才舍得那么婆婆妈妈。

    这一灵光闪现,使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母亲。母亲作为一名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眼睛里,除了爸爸和儿女,再没有值得她为之唠叨的其他人了。

    原来,儿女就是她的全世界,她用唠叨的阳光照耀着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