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吞噬大圣 » 第六章 郑烁走货

第六章 郑烁走货

    郑烁走进家门,刚好到吃晚饭的时候。

    正厅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了饭。

    饭罢,郑烁随着去到老太太房里说话。讲罢一天的经历,又向老太太打听东崖山曹真人的事,说起想随着曹真人学武。

    前面老太太还听的一脸笑容,及至此处立马严词拒绝。但又磨不过孙儿纠缠,直得变了脸训斥道:“上山学武就需入了道门,入了道门你就再不能做其它营生。国家律法有定,僧道不得做与其无关之事。”

    话落,又语重心长的道:“你现在还年轻,难道就要上山去清苦一辈子?”

    郑烁这才恍然大悟,明白祖母为何一听到他要上山学武就勃然大怒。

    想了想,回道:“孙儿也不是要真正加入道门,过个两年,就可下山回来。听二娘说咱家与曹真人有旧,想来到时候有祖母出面真人也不至于怪罪吧?”

    老太太听了只是不许,郑烁无奈,苦笑一声,就辞别祖母回了房。

    郑烁坐在屋内发呆:若是不知道武道精彩也就罢了,但既然见识了,若是不能亲身体验一番,岂不是白穿越一回。更是愧对了上天给的这次重生机遇。

    又寻思着:“若是学武,其实赵老捕头处也是可以。就是怕起点太低,影响以后发展。但曹真人处又不知具体情况,不好妄下结论,不过想来应是能比赵捕头处成就更大。可祖母一直不许,也不知是何缘故。而目前所知,也就这两处能够学武。”

    “在记忆里,亲朋故交,包括周边众人,对于武道都是所知了了。若不是今日亲眼见了德忠哥哥那一幕,还不能得知这个世界有着武道。且我自小体弱,祖母说是资质一般,也不知对学武有多大影响?”

    郑烁胡思乱想一通,不得主意。无奈的发出一声叹息:“唉!丰县还是太小,所知太少啊!罢了,曹真人处也不一定就是最佳选择。不能急于一时,我还是先等上一段时间,多打听些情况再作打算。”

    在郑烁这十几年的记忆中他都没出过丰县,最远也就到过城外自家的茶田。

    只知道丰县属于河州所属。而河州北面,是泰州。南面,紧挨着汝州。汝州再向南就是大海。

    又听说郑国北面有一小国,叫商国,和郑国关系良好。东面好像是大良帝国,听说国势强大。至于其它就所知了了。对于所处世界的大概情况,那更是一概不知。

    “窝在这小县城里终究眼界有限,若是今后有机会,还是要走出去看看才是。”

    放下心事,伸出手掌。郑烁心中一动,一道银光闪过,袖口下面的钢针就到了手心。

    他会心一笑:“我这能力也不简单,倘若再学了武术必是更为了得。”

    郑烁心中有所期待,当即就集中意识让钢针飞了一会。仔细一感应,心中大喜。

    原来这钢针经过一天的意识蕴养,不但和他的联系越发加深且更为灵活。感应距离也有了些微增大。

    激动之下动力十足,随之就加大了意识锻炼。片刻后,随着钢针速度变慢,渐渐感到精神疲乏脑袋昏沉。他知道是精神消耗过大,忙收回意识上床睡去。

    次日,天不亮郑烁就起了床。这一觉好睡,只感觉神清气爽,精神恢复如初。他先对着钢针锻炼了片刻才去正厅吃饭。

    饭罢,给家人交代了一下,郑烁就走出家门。

    他先站在门口思索片刻,然后直接就去了永和街最大的“昌吉茶楼”。想要打听消息,当然是茶楼酒肆为最佳。

    郑烁在昌吉茶楼听了半天书,果如所料,自己想要的武道方面消息是一点也没打听到。将将到了中午,只得无奈起身。想到昨天还相约郑德忠到饭庄吃酒。当即走出茶楼,向永和饭庄行去。

    走进饭庄,与刘掌柜笑谈了几句。得知郑德忠已在三楼等了有一会,他慌忙向三楼行去。

    还是昨天的雅间,郑烁再次拜谢了郑德忠昨天的引荐之事。

    两兄弟相对而坐,谈天说地笑声不断。郑烁两世为人,算是有些见识,也能勉强跟得上话。又感觉郑德忠性格豪爽就有心结交,随谈笑不羁,并说了上一世的一些奇闻异事,更是不停劝酒。

    郑德忠今天正好沐休,本就闲着无事,见兄弟热情也就放的开。不知不觉两人就有了七八分醉意。

    有了醉意,就说的有些多。其间郑德忠得知,郑烁将要成为永和饭庄的东家,吃了一大惊,又好生羡慕一通。

    酒足饭饱,两兄弟相互话别,又相约改天再聚,就散了酒席各自归家。

    其后几天,郑烁每天往来与茶楼酒肆之间,又在自家饭庄打听消息。

    不出所料,对于丰县这座相对安逸的小县城来说,武道消息着实匮乏。几乎没有打听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更是再没见到有那动武之人。除了一些道听途说的玄奇故事,再无所得。

    郑烁很是失望,好在每天不停蕴养飞针,使得飞针更加随心所欲,这才心情稍好。只是用尽了方法威力也不见增大,有些遗憾。

    间或找了郑德忠吃酒,谈天说地打听消息。郑德忠虽是对于武道所知甚少,但性格豪爽喜交朋友。一来二去,交往日久,郑烁又是用心结交,两人关系倒是愈加密切。

    郑家大院。

    这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谈笑用饭。

    见气氛颇好,方梅突然道:“新县付家老二来话,说是有海商临时要货,让咱家再送三车茶叶过去。算着时间,志商怕是还要几天才能回来。本来我安排了铺里老钟去送,但寻思着没个贴心人过去怕是不太合适。”

    新县也属河州管辖,紧邻丰县。出了县城,向南走几十里地就到了两县交界。再向南走个二十几里,就能到新县县城。套上牛车,若是走得快些,一天就能打个来回。

    新县付家以经营海货为主,和海商关系很硬。偶尔在郑家进些茶叶发往海外,每年量不小,也算是大客户。

    上首老太太听罢方梅这话,想了想笑道:“那就让烁哥儿去涨涨见识。看他最近气色越来越好,正该出门逛逛。”

    又道:“让前院王家老大跟着,路上也有个照应。”

    方梅笑着回道:“母亲说的是,眼瞅着烁哥儿也大了,出门涨涨本事,也好给他父亲做个帮手。”说着,笑嘻嘻的望着郑烁。

    郑烁听得心中欢喜,他早就有心出门见识一番,忙笑着应下。

    方梅见郑烁应了,就和老太太商定第二天就安排送货。

    次日,天气晴好。方梅起个大早,拉着郑烁是好一通交代,郑烁不迭声的应承着。

    吃过早饭,前院王忠套上牛车,等郑烁在身侧坐好就直奔永和街自家商铺。

    到自家茶铺时,门口已经停着两辆牛车,铺里老钟正带着四五个伙计把仓库里打包好的茶叶往车上装。

    伙计老钟,三四十岁年纪,中等身材。在郑家茶铺已有十多年,是个实在人。

    兼且此人能说会道脑子灵活,就做了茶铺的掌柜。因以前经常跟着主家走货,套路熟悉,新县付家也去过几次,所以这次方梅就安排了他带货。

    这时打远看到少东家坐着牛车过来,老钟忙迎上去,施礼笑道:“昨晚二娘子就托人交代了,知道今次是少东家跟车,又是第一次走货,不让急着赶路,好让少东家多走走看看,顺便也能散散心情。咱们今晚就在新县住下,明天再回来。呵呵,伙计们知道今次不用赶夜路,心里高兴,都打着劲,早早就赶过来装货。”

    说笑着,又道:“少东家放心,到新县这条路我老钟走的没有十回也有八回,从没出过事。路上一马平川,很是好走。”

    郑烁向着老钟抱拳回了一礼,笑道:“今次可是都指望钟叔了,我这第一次出门,啥也不懂,还请路上多多指点、多多担待。钟叔放心,我保证路上绝不瞎指挥。”

    说着,又呵呵笑着,施了一礼。

    老钟哈哈大笑,客气半天。连声说着:“少东家过谦了、过谦了。”

    等把郑烁让进店里喝茶,老钟就回身安排店里伙计向王忠牛车上装货。

    不一会,货物装完。老钟招呼郑烁坐在中间的牛车上,自己则坐上打头的牛车在前带路。

    每辆车上两个人,加上郑烁共是六个人,三辆车,就这样吱扭扭的上了路。

    虽是走的大道,但因不着急赶路就走得有些慢,赶到晌午也才走出三四十里。正好到了清华镇,众人下车,歇脚用餐。

    一路上,郑烁的身体里好像有盛不下的朝气和快乐。虽是深秋,也觉得满眼都是山清水秀、生机勃勃。他就好似脱了笼的鸟,只顾着欣赏路边风光。就是下了车用饭时眉目间还带着喜色,一脸新鲜。

    清华镇不大,餐馆饭菜也一般,但郑烁心情好,吃的就很是欢快。

    不一会,一行六人用罢饭。老钟道:“虽说不急,但咱们也别歇息了。再走七八里就是红叶林,红叶林这段路是条小路不大好走。到了红叶林,咱走慢点,好让少东家多看看沿路的景致。”

    又不好意思的笑道:“过了红叶林就过了县界,再走可就上大路了,一个时辰就能赶到新县。到时去付家卸了货,赶天黑前大伙儿也能在县城里逛逛。嘿嘿,少东家觉得这样安排如何?”

    这一路上老钟很是妥当,郑烁又啥也不懂,自是客气,随着老钟安排。

    一路安稳,不知不觉就到了红叶林。打远见到一大片茂密的林木,满眼红色,好似着了火一般。

    这红叶林不小,远近闻名也是一景。

    穿林而入,一条小道凹凸不平,确实不大好走。但道路两边红叶满目,风景不错。郑烁左右观瞧,心情颇好,倒不觉得路颠。

    因是晌午,路上并无行人。走了两三里,将将就要穿过红叶林。

    正在这时,路边‘哗啦啦’猛然窜出五条大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