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二维艺术家 » 【现实章 坍塌】

【现实章 坍塌】

    (建议本章以最小字号阅读)

    【坍塌将在1时37分28秒后开始】

    对坍塌的观测会在汉朝国家天文观测台进行,这个观测台位于太阳系的尽头,一颗由冰烷为主要构成的矮行星上。

    观测台的终端原本位于地球大洋洲的一个观测基地中,但受光速传播的限制,134340号小行星(冥王星行星代号)上的浑天仪量子望远镜的信号传到地球大概需要五个多小时。

    张衡大概率是不能忍受五个小时的空白等待的。

    在这位汉朝首席科学家的要求下,张衡提前一步飞跃四十多个天文单位,在坍塌现象之前赶到了冥王星之中。

    冥王星的条件比较简陋,但是驻星的工作人员还是给张衡腾出来了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观测厅兼操作室,为了防止冥王星的巨卫星的引力拖拽,观测厅被设计成了月牙状。

    在整个暗红色的矮行星中,银白色的观测厅仿佛是镶嵌在枯涸血潮之中的锡水烙印。

    而现在,就在这个月牙形的观测厅内,靠外侧的内面已经转换为一个弧形的巨型屏幕,像是三块不相干的液晶板拼在了一起,将整个大厅照的通亮。

    负责浑天仪的技术人员觉得大厅太亮了,他调暗了一些屏幕亮度。在这种温和的柔光下,这一个伟大时刻的气氛就好很多了。

    张衡走进了大厅。

    大厅里的凝固着的科学家们忽然就变活了,他们一齐热络的围了过来,要是还有什么比半径二百多亿光年的宇宙还值得敬畏的东西,那就只剩下眼前这个人了。

    张衡大步走向大厅的中心区,他身上甚至还穿着轻薄的太空服,有工作人员想要过来帮他换掉,张衡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

    科学家们原本热络的气氛为之一凝,但又摄于张衡的气场,他们保持着距离,亦步亦随的包围在张衡的周边向前挪动,像是围绕着原子核一圈圈运行的电子。

    强大的库仑力将电子们挤在一旁,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张衡逐步走向观测台。

    与科学家们面对“偶像”时的紧张不同,政客们的胆子显然大的多。

    汉朝驻冥王星郡太守(相当于高官),不顾观测厅厅长的阻拦,整了整袖口和衣领,步履从容的走向了张衡。

    “教授,在这一时刻的伟大开始之前,我们应当进行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剪彩仪式。

    汉联邦的274亿公民都在等待着这一伟大的时刻,远征西域的汉联邦舰队也在通过量子通讯频道等待着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我认为……”

    张衡依靠在观测台的支柱上,丝毫没有理会太守的意思,他将那一身银色的轻便宇航服从中间刨开,然后从里面掏出来了一根古老的烟斗。

    太守皱了皱眉头,但很快又和颜悦色起来。

    “呵呵,科学家总是不拘小节的,很显然我们的教授也不例外,哈哈……镜头凑近些。”

    太守又对着其他人朗然开口。

    “基于坍塌现象的预测以及可能诞生的伟大理论,在这个偏僻的地外行星上聚集了我们汉朝大多数的天体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这其中也包括咱们的张衡教授,很显然,这一伟大时刻的来临必须……”

    张衡又从怀里摸出了一撮撮烟丝,他将烟丝小心翼翼的塞进了烟斗里面,随后打断了太守的表演。

    “有火吗?”张衡轻飘飘的询问。

    大厅里面嘈杂的声音瞬间沉重的坠地,一时变得落针可闻。

    “哎呀,教授您可是一点不给我面子,现在谁还有火啊。”被打断演讲的太守苦笑一声。

    “谁有火。”张衡环视大厅,目光所到之处,大多数人都不自觉避开了那如炬的目光。

    “我有。”一个角落的小记者掏出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打火机,显然是收藏用的。

    “你继续吧。”

    张衡点燃烟斗,深吸一口又吐出一片陈年的老云,这烟雾呛得太守频频咳嗽。

    香烟被宣布为非法已经两个世纪了,大厅更是无处不见禁止明火的标识。

    但是。

    张衡是有资格做任何事情的。

    他创立的万物的终极——大一统场论公式,完成了三个世纪前爱因斯坦的遗梦。

    在张衡的理论下,宇宙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球,人类文明在地图全开的宇宙中得以肆意发展,旧理论支撑下的宇宙学理论分崩瓦解。迄今为止,张衡关于宏观宇宙的一切预测都被证明为正确。

    而现在,他又通过布置在柯伊伯带的浑天仪观测系统带来的观测数据预测了宇宙微观现象——坍塌的爆发。

    无论是正在咳嗽的太守,还是周围的科学家们,又或者四面八方的记者。他们都将相信,张衡教授又将创造一个新的奇迹。

    关于宇宙微观现象的“坍塌”的观察,将彻底驱除当代物理学大厦的最后一朵阴云。

    至此,人类文明将在物理学走到尽头,剩下的,就是一些应用物理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

    【坍塌将在17分16秒后开始】

    “咳咳,博士,害呀,您真是。”太守哭笑不得的开口,他招了招手,远处候着的观测厅厅长走了过来。

    “像您这样的科学家,将来是必定要载入史书的,还是要少抽一些烟,对身体不好。”走过来的厅长恭敬的对张衡说道。

    “……”张衡又深吸了一口烟,那浓郁的白雾从他的口鼻喷了出来,这些烟雾化作一个狰狞的不规则团,消散于密封的观测厅之中。

    几乎所有人都能闻到淡淡的烟味。

    见张衡仍然吧嗒吧嗒抽着烟,太守把话筒递给厅长,只见厅长激动的开口:“下面由张老为在座的大家,以及电视机前的公民们介绍一下坍塌的概念……”

    张衡继续抽着烟斗,又往里面塞了一点烟丝。

    太守对厅长使了使眼色,话筒被他自然的接了过去。

    “咱们的教授现在看起来不太方便,哈哈。这样吧,我先表达一下我对于坍塌的浅显理解,然后再请张老和在座的科学家们指正。”

    太守先是开了一个玩笑,随后又端正态度对着靠近了的摄像机缓缓开口。

    【三年前,漂泊在太阳系外围的浑天仪射电望远镜成功观测到了不同寻常的的脉冲信号,起先我们认为这是某些中子星转化为脉冲星的征兆,但很快我们就在已有的天文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比度出来了一个结论。

    众所周知,脉冲星一定是中子星,但是中子星却未必是脉冲星,而我们已观测点脉冲信号均来源于过去信息库当中确认的“稳定中子星”。

    也就是说,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一个稳定的中子星想要突变为脉冲中子星,这中间可能需要数亿年的演变。

    但在数个月的时间之内,位于柯伊伯带的浑天仪望远镜、新哈勃望远镜,以及位于木卫三和其他远地行星的超级望远镜均观测到了同一个方向大量的,密集的脉冲信号。

    但这些脉冲信号均来自于有记录的稳定中子星。

    而根据我们天文物理学家提出的“微观坍塌”理论认为,是来自微观尺度——这种微观尺度是在于目前还未证实的“弦论”上。正是在这种微观的“坍塌”下,引发了中子星们密集的脉冲爆发。

    而现在,科学界已经根据张老的大一统场论计算出了下次脉冲爆发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将直接观察宇宙围观尺度的“坍塌”现象,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都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张老,我说的对吗?】

    “精彩,像您这样对物理学有着深厚了解,同时还担任这一颗行星的最高执政官的官员真的太罕见了。”

    一旁的厅长恭维的鼓了鼓掌,这也带动了大厅里面工作人员和记者们的混乱的掌声。

    一时间浓厚的尘嚣再次从这个重力系数为0.06的白矮星上飞了起来。

    “你说的基本正确。”张衡慢慢的将烟斗里的黑灰磕到干净的地毯上,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灰尘打着旋飞了起来。

    “对对对,您看……”厅长急忙附和的说道。

    “正确的证明你的肤浅。”

    厅长眉飞色舞的神情骤然一僵,科学家那边传来了几声低低的笑。

    太守苦笑一声:“张老,我在从政之前,曾经也是物理系的学生,但现在我已经被尘劳锁住了身子,关于物理,我现在恐怕只记得牛顿三定律了。”

    “离理解它还差得远。”张衡将烟斗重新放满烟丝。

    太守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

    厅长赶来解围道:“张老,物理学那是独属于你们学者的伊甸园,但是我们这些俗人也不是不能过活了是不?冥王星郡虽然只是一个边陲小郡,但太守的工作仍然是很繁忙的,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蚂蚁般的二维世界,整日碌碌无为,但我们……”

    “哦,这个比喻很好,生活在二维世界的蚂蚁。”张衡打断了他。

    “你们算出的坍塌脉冲还有多久?”张衡眯着眼又问道。

    “十四分钟。”有科学家遥遥喊道。

    “别算了,我们很快就要变成蚂蚁了。”张衡忽轻轻说道,但整个大厅都回荡着他的声音。

    “这是什么意思?”厅长悄悄询问旁边的太守。

    科学家们大多也不明所以,他们互相望着,试图从另一个人的脸上得到答案。

    还是掏出打火机的那个小记者,他壮着胆子向中心询问。

    “张老!您的意思是,坍塌现象会影响到我们吗?”

    “哦,你,很不错,过来。”张衡向他招了招手。

    “你比他更像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张衡又指了指太守,后者只是宽容的笑笑。

    这里的科学家们并不笨,在张衡明示下,他们开始思索坍塌现象对于当下世界影响的可能性,一时间,大厅变得静悄悄的,唯有思想在碰撞中发出怒吼。

    张衡不急,他就静静的看着所有的人,尤其是那帮低头思索的同行们。

    【坍塌将在6分47秒后开始】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耐不住性子询问。

    “张老,我不懂您的意思,根据您的大统一公式下的计算,下一颗中子星的脉冲波要跨越七万多光年才能被我们捕捉,也就是说,坍塌早在七万多前就开始了,这几乎在银河系的另一端。

    像这种跨越两万多光年的宇宙微观现象,我实在想不通它会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您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了?总不可能是您的大一统公式有问题吧。”

    因为问的太过浅白,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这句话几乎是直落落的质询了,在场上的人几乎都知道,大一统场论方程是不可能出问题的,它代表着这个宇宙最基础的公理。

    …

    “大一统场论方程不适用坍塌后的世界,我从来没有创建出真正的的大一统论方程。”

    张衡是笑着说完这句话的,但是在场的人却感受到了一股独属于冥王星的寒冷,仿佛大厅的隔热层已经漏了一个洞出来。

    笑声戛然而止。

    【坍塌将在4分27秒后开始】

    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太守指了指地毯上那庞大的太阳系星图说道:“张老,您知道的,自第三技术时代也就是原子时代以来,创建大一统论方程便是爱因斯坦以及后续三个半世纪所有物理学家的终极目标。

    而现在,您已经亲手缔造了这个独属于人类文明的伟大科学理论,又何必去质疑它呢?无数的实践都证明,大一统论方程是正确的,它指引着人类文明科学发展,我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造就了如今强盛的太阳系人类文明。”

    “实践还不够多。”

    这次轮到张衡宽容的对他笑笑了。

    【坍塌将在2分19秒后开始】

    “等等,张老先生,您还是没回答我先前的问题,即使大一统场论方程真的无法适用于坍塌所在的世界,但整个宇宙遵循的光速不变定理总是正确的吧。

    无论坍塌在怎么影响,也不可能跨越七万光年,从银河系的彼端作用到我们这片荒芜的太阳系之中吧。”

    “遵循。”张衡吹出一口残存的烟气,剩下的气仿佛只进不出了似的。

    “七万年相对于宇宙的尺度和人类的未来来说,难道不是‘很快’吗?”

    这下所有的人都确定的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寒风,但他们不知道是保温失效了还是空调开低了。

    【坍塌将在47秒后开始】

    “你们期待已久的观测,谁愿意上去名留青史呀?如果还有青史的话。”张衡用烟杆敲了敲身后的观测台。

    “我来。”小记者自告奋勇的轻轻一蹬,脱离了磁力的模拟重力束缚,飞了上去。

    他本来就是一个业余的天文爱好者。

    太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面向太阳系的直播会搞成这个样子,好在冥王星距离地球的距离足够遥远,即使是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信号也要五个小时才能同步到人口最多的地球,应该有时间掐掉这段不合适的直播。

    【坍塌将在02秒后开始】

    “开始了!”小记者大喊道。

    “我看到了浑天仪观测系统的可视化光屏波动,我确信电磁脉冲波已经跨越七万光年来到了这里!”

    事实上早在五分钟前,环会议室超级屏幕上就已经同步了观测台的内容,但出于仪式感的考虑,大屏幕的信号传输要比观测台慢了一秒。

    也就是说,小记者是货真价实的首个即时观测到脉冲星激变的人类,也是首个观测到“微观坍塌”现象的人类。

    这个殊荣本来应该属于张衡的。

    所有人都看着屏幕中代表电磁信号的激荡,原本压抑了许久的会场爆发出一声低低的欢呼随后欢呼迅速蔓延,卷走了会议室那残存的烟草味。

    张衡又点上了新的烟丝。

    “我就说嘛,物理学的乌云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被驱散,我们已经闹过一次笑话了,这是第二次,希望不要有第三次。”

    张衡点着烟斗喃喃自语道。

    他要准备开喷了。

    …

    …

    在张衡凌厉的批评下,会场中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记者,都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根据张衡的说法,坍塌不可逆!

    有人询问难道七万年的人类技术进展不足以抵御以亚光速蔓延的“宇宙坍塌”现象吗?

    张衡的回答很简单。

    “除非人类的技术能够突破大统一场论。”

    这怎么可能?无论技术发展多少年,只要还在科学的范畴之内,就不可能突破大统一场论的束缚,技术怎么可能超脱理论本身?

    人们本以为大统一场论的创立为宇宙点燃了一座明灯,却不想照亮的却是一间密封的囚室。

    坍塌现象的不可逆催生出了新的宇宙理论模型,这种宇宙学模型被称为“天圆地方”。

    坍塌经过的地方被称为方形,没有坍塌后的地方被称为圆形。

    在后续观察中,人们发现坍塌存在的两种基本性质:

    一,坍塌速度为亚光速。

    二,坍塌后的空间不可逆。

    汉朝很快衍生出来了两种应对坍塌的方案。

    根据第一个基本性质的应对方案被称为“星舰派”,主张建立以光速飞船为主的文明舰队向背离坍塌的方向进行逃离,宇宙浩瀚无限,而宇宙的已知膨胀速度仍然大于光速。在“星舰派”眼中,此路虽然一路漂泊,但却是能够躲避坍塌的最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张衡直到死的时候也不愿意赞同“星舰派”的主张,这使得“星舰派”在一整个西汉时期备受打压,直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好转。

    根据第二个基本性质的应对方案被称为“抵御派”,主张主动建立防御体系,以后世强大的技术力量来阻拦或减缓坍塌的蔓延。“抵御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汉时期的诸葛亮(虚构)。

    这位继张衡之后的汉朝最伟大科学家自感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储备技术力量不够发达。便不断主动要求冬眠,最后居然成功苟活到东汉末年乃至分裂时代。

    四个世纪后。

    苏醒后的诸葛亮根据东汉遗留给蜀汉的残余技术,主持建造了“主动湮灭巨恒星,以实现人工黑洞洞铸造,并借此抵御宇宙坍塌。”的伟大工程。

    但蜀汉最终因制造黑洞过度消耗资源而逐渐衰亡,残余的蜀汉政府也逐渐被“星舰派”占据主流。

    最后的东汉政府以全部力量铸就了三支主力逃亡舰队之后便宣告灭亡。

    寥寥宇宙,独剩下七颗黑洞沉浮在无尽的虚空之中,彰显着过去人类文明的伟力。

    至于后来星舰派内部发生的自相残杀和黑暗战役,那就是另一本史书的故事了。

    但现在,历史还要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