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哲学小史

    壹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代才真正称得上哲学。虽是一家之言,但无论从文献的准确度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上,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代才真正形成两个思想重镇。在那个时代,老子给了自然规律一个名称“道”,并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提出了宇宙中每个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认为事物以“返者道之动”的规律不停地在矛盾的两极之间运动变化。这种辩证观点的提出在东方首创了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这种思想在道家的后继者庄周那里发展为一种极端的思想,庄周认为一切都在矛盾的两极之间来回变化,那么就根本没有必要对事物处在哪一个状态做出判断,这是齐物论的思想基础。庄周这种极端的辩证法,模糊了矛盾的两极,模糊了人们对事物对错的判断,在心灵得到自由的同时也陷入一种诡辩论的路子。

    贰

    和老子同时代,孔子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也开始登上哲学的舞台。作为贵族,孔子继承了上层社会的行为规范“礼”,并在自己的思想体系里将这种原属于上层社会的文化推广到整个社会,并以“仁”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仁”实际上就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行为标准,是实践中形成的是非判断能力(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利的行为,可判断为非,错误),就是后来的实践理性。作为贵族后裔,孔子骨子里有一种参与国家治理的愿望,但最终因为自己思想中的温和而不被重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曾子继承了他的思想。这个曾经以“忠恕之道”来回答孔子的弟子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的“忠恕之道”以具体的方法论解释了孔子的“仁”。但是与孔子不同,面对骚乱的社会,曾子为了守护自己的思想的纯洁性和人格的独立性,没有选择仕途,而是终生以家庭为中心实现着自己的“仁爱”思想。孔子的庶出孙子子思,曾经以“背柴人”自喻,立志继承儒家文化,他从曾子哪里学到了儒家思想,写了《中庸》这部书。对于人的认识活动,《中庸》提出了“诚”的概念,诚又分为外诚和内诚。所谓诚实际上就是知,外诚就是认识外在世界的道理,而内诚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在这种“诚”的思想的影响下,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行仁义之道,是因为人的内心中本来就有仁义的思想存在,教导人们行仁义之道只是让人们了解自己内心的仁义,也就是内诚。诚是思孟学派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哲学的基础,也是韩愈之后新儒学的核心部分,他们的著作形成了儒家核心经典格局——四书。

    叁

    从孔子到孟子实际上都主张仁,都认为人们学习社会规范的方法是通过心领神会,学习中注重内心体验来判断是非。后来的墨子虽然是儒家的反对派,但他也很可能是儒家最大的改革派。据说墨子早年受业于儒家,后来因为不同意儒家的观点而自立门户。这种异见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墨子对儒家心悟的治学方法的模糊性的反对。墨子主张学术观点应该是可以验证的,提出了验证观点是非的“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真假的一种标准。三表分别是: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他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分辨古书记载和众人见闻的真伪,也不能区别不同阶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不陷入经验论的错误。在这种实证思想的推动下,墨家学说最终成为一种唯物的科学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数学、科学、逻辑学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肆

    在这一时期,语言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公孙龙那些看似强词夺理的诡辩实际上是对不成熟的语言规则的攻击,促进了语言规则的完善。

    通过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法律这种讲究逻辑的社会规范的语言表达最终出现了。这是礼的完善,是社会规范理性化和清晰化的产物。法律是用来限制人们做错事的,施行法律的根本假设是荀子的人性恶,即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坏事。荀子的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法家的核心思想也依然是儒家的出世思想。

    伍

    之后,偶然,或者是必然,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儒家竟遭遇了焚书坑儒的灾祸。但这为后来汉代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诞生埋下了伏线。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国在灭楚的过程中使用了奸诈的诡计。灭楚的同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已经广为流传。秦末,楚国的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又经历了楚汉之争,最终刘邦的汉军取得胜利,并建立了汉王朝。一定意义上讲,汉王朝的建立是楚国复仇的结果。汉代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楚国文化。楚国文化作为不同于周王朝的南蛮文明带有很多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可以通过对比《楚辞》和北方形成的《诗经》证明。在楚辞里面,神话故事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在《诗经》中,神话的成分较少,多的是人间的世俗事物。

    在汉代,积极出仕的儒生为了迎合来自楚国的主子,逐渐在自己的学说中加入神仙、谶纬的成分,使自己的学说因为与无上的神灵相关而更具说服力。而因为秦的焚书,儒家的经典有了很多缺损,可供互证的材料太少,这种对残余的经典进行神秘化解读的潮流就愈演愈烈,最终形成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以及孟喜京房的谶纬理论,这种理论到东汉发展到顶峰。因为这个学派是今人对残余古书的现代解读,所以又被称为今文学派。

    陆

    凡事盛极则衰,也是在东汉,在对儒家残存经典越来越歪曲,越来越不理性的解读中,一种新的学术潮流开始出现。这种学术潮流不再单从残存的几部儒家经典入手解读他们,而是试图从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被秦火焚烧的著作中侧面解读儒家经典。这个学派又被称为古文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是创作《论衡》的王充,这是一位反迷信,反今文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东汉末年,这种学风被有识之士倡导,并不断发展。到了曹魏发展出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学。这个风气直接开启了以理性的研究道家经典为主的魏晋玄学。

    道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的。王充的理论中就提到了气和天道,气是物质的,因天道成物,体现着天道。西晋统治者的高压统治,以及汉代形成的“举孝廉”等以儒家倡导的伦理标准取士的制度,最终使儒家的伦理道德变成了一种意图为官的人的伪装,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被庸俗化。魏晋玄学所研究的道家正反对儒家的这些假道学。在这个时期,道家经典不仅给中国哲学注入了理性的元素。也因为它崇尚自然,追求人类天性,反对人为造作的思想而解放了被儒家道德伦理紧固的人性。

    柒

    这个时期的道家学说不仅对官方的儒家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从印度传入的佛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佛学作为一种帮助人类解除内心疾苦的学说,在人生虚幻的观点上与道家哲学有了很好的契合。鸠摩罗什在翻译佛学经典的过程中就借用了道家的一些观点。而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和道生又深入的发展了佛学,使佛学成为以“无”为最高义的哲学,成为解放人性,帮助人类解脱内心疾苦的工具。

    唐以后,通过魏晋玄学发展,重新获得理性的儒家思想逐渐与佛学相互渗透。禅宗的六祖慧能最终实现了儒佛的合流,实现了佛学的中国化。六祖认为佛教追求的“空”不应该是心中空虚的死寂,如果只是达到了死寂,人就跟死人没有区别了,不是佛家应该修行的方向。六祖认为,佛家的修行最终就是要发现人内心的那些本真的道德观念,发现人性中的善,也就是儒家哲学中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这种学派倡导,修行者在体会到这种本真的道德后,要坦然接受人生的苦厄,对生活保持不悲不喜的平和而积极态度。

    捌

    经过唐代整理,儒家的理性回复了很多。到了宋代,儒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张载提出了理和气的学说来解释宇宙,认为理是规律,气是物质,这与王充的学说很相似。张载的这种学说最终发展成注重“理”的研究的新儒学。新儒学因为研究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理学和心学。在宋代,理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心学以程颢陆九渊为代表。理学认为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需要从儒家经典和对外界的观察中学会“理”。虽然这种治学方法有对外界的观察,看起来像是科学理性的。但这种观察最终却是围绕着解释儒家经典的。这有点像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解释基督教教义。而心学不同于理学的读书学理,而是回到了早期儒家的用心去体验体会“理”。师傅在教授弟子的时候也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理”,而不是生硬地解释和灌输。

    玖

    到了明代,朱元璋用了他亲戚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来作为八股取士的知识范围,使程朱理学在明代更加僵化。正是在这个时期,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为明代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解放了被程朱理学过度束缚的人性。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认为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道德也存在于人的心中,人的思想具有自主性,不必受制于程朱理学中僵化的“理”。这种观点很像是慧能的学说,像是儒学向禅宗取了经。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之后的李贽、黄宗羲、王夫之无不倡导顺应人心的人***思想。

    到了明末,理学、心学几百年关于心与理的辩论导致了实务的荒废,心学甚至成了脱离实践,专求于心的玄虚之学。像是那句“我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人生”,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尝试通过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改造疏空的儒学。这种经世致用之学最终开启了清代以古书考据为特征的乾嘉之学。正是因为有了乾嘉这些鸿儒的考证,我们才能够很好的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

    拾

    清末,西学流入,站在经过乾嘉诸儒铺垫得极为厚实的儒学和来自西方的极为新鲜的学说的交汇口,谭嗣同尝试提出一种学说来贯通东西方哲学。在短暂的一生中,谭嗣同写作了自己的《仁学》,仁学企图以“仁”这种人类内心共通之处来融合东西方学,启发民智,倡导人们学习西学。这很像是佛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佛学的中国化正是禅宗将儒家的仁的思想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随着西学在中国推广发展,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思想为核心思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新文化运动打出“打倒孔家店,就出孔夫子”的口号,试图打倒业已腐化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浪潮中,一批对儒家思想还抱有信心的学者开创了一种新儒学。其中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这种思想明确点明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应该是理性思想,对儒家思想做出了现代解释,赋予了其现代意义,使其超越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