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因为事情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未知的未来在给我们无限希望的同时,也能给我们无限恐惧。

    我的整个高中和大学的一部分时间都处在一种焦虑之中,害怕自己犯错,甚至想象出一些其实不太可能发生的错误,以及想象这些错误会带来的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为我无法用一种严格的东西证明这些错误不会发生,比如证明自己永远不会犯大错,不会堕落,我无端地为自己的可能犯错担忧着(这大概是因为我太想做个好孩子了,以至于因为担心失去做个好人的资格而焦虑)。

    焦虑着,担心自己会犯错,向坏的方面发展,为自己以前和现在以及将来的过错愧疚担忧着,害怕这些错误使自己不完美,使自己永远脱离好的状态,失去希望。

    因为脑子里的完美主义和自己本身的不完美,我陷入一种严重的焦虑。在我大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逐渐觉得人生除了你自身的选择、努力,人生很多东西其实是你无法完全掌握的。

    我们可以使自己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去追求成功,但成功是由很多条件决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样都少不了,很大可能我们是不能给未来一个保证的,因为无法预知未来,无法保证未来的好坏,所以活在当下的我们是不必对未来负全部责任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做能够产生好的结果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失误、选择而后悔,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而这实际上是一种难以理喻的荒诞。

    因为即使当初你做了你现在认为是正确的选择,结果也不一定比现在更好,后面也完全可能发生别的事情改变结果,比如分秒之间的意外。

    对于发生了的事情,即使是错误,只要你意识到它是错的,并承担责任,积极弥补,我们也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对于犯过的错,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去弥补,而不能因为愧疚,因为对自己的失望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周处改过的故事,你不要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故事看,这实际上应该成为你的一种人生态度。

    永远不要觉得错误已无法挽回,佛家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你明白了道理,只要你“朝闻道”了,只要你做自己能做的好事了,即使“夕死”也不枉活过这一生。

    悔过,改过即是成功。

    所以对于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与其无端后悔,不如按照自然规律积极做自己现在能做的,去弥补错误,使事情向好的方向进展。你不完美,犯过错,但只要以后选择做有益的东西,依然很有意义。

    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抛下愧疚的重负,勇于承担责任,变包袱为责任,不是永远挂念着自己的错误文过饰非,而是承认错误,按照自然规律,做能够改善错误后果的事情。

    你要知道那些错误的产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掺杂一些外部的你不能决定的因素。

    而且即使你没犯那些错,也不一定就会好,也许你的小错还改变了事物发展的轨道。

    这样轻装上阵,你自然轻松许多,能够更加好地发挥自己,能够“君子坦荡荡”,更好地做事,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去发展自己。

    我越来越感觉到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的深刻。这个故事或许脱胎于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为了说明事物是复杂的,难以预料的,好坏可以相互转化。

    因为事物难以预料,我们积极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不必对自己的选择太过担忧,太过焦虑,以至于使我们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人生路上,不要太固执于自己一时定下的目标。

    比如你要考一所好大学,要干一番有益的事业,这当然是值得特别鼓励的。但这一路上你也许会遭遇失败、失望,会气馁,会抑郁。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世事难料,很难确定你制定的目标对你来说就一定是好的。比如你高考在尽力后没有考上目标中的大学,但这一定就是坏的吗,你理想的大学就真的是好的吗?其实大学里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同学,遇到什么样的事,这一切都会改变你,塑造你,使你向着或者好或者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你永远不必为了没有达到目标而对自己失望,自暴自弃,只要你曾经努力了,做了按自然规律能促进事物向好的结果发生的事情。

    世事难料,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的努力和积极的心态。在与理想妥协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与努力进取妥协,与实事求是妥协。

    只要保持积极向上、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路总是会有的,也只有保持积极向上、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路才会有。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才是人生真谛。

    跟很多人一样,我有些看不上成功学,这或许是因为对成功学的误解,或者是他们自己宣传的原因。

    我从来不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功”这件事。成功学所宣扬的“成功”应该是事业有成吧,但我感觉这个真的很难,甚至安全不可能。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因素太多,很难复制。但你仔细研究成功学著作的时候,又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在宣扬一些积极的行动和思想,这些行动和思想还是能帮助你前进的,虽然不一定成功。

    他们之所以要宣扬“成功”也许是出于营销的考虑吧,但也使他们烂俗了。

    所以成功学可以读,可以学,但不要迷信于读完后就能成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但每个人都可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一走,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讲到,“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

    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应该抱着‘无所为’的态度,只要做而不必在乎结果”。

    比如你只要认真学习,不必太在乎能不能考上自己目标中的大学,你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自然社会规律去改造世界,当然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可能会了解发现更多的规律,但这个也不是一定的,所以对于学习,你抱着“无所为”的态度,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就可以了,不必太在乎最后考到那个学校。你抱着这种态度去学习,学习的结果反而不会太差。

    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大学时期我虽然读了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但却没有被这一段震撼到。直到去年暑假,在家翻阅多年前学过的高中语文教材,才石破天惊的看到这一段话,遗憾为什么高中的时候老师没有讲这一段,让我的整个高中在骄傲、羡慕嫉妒恨的痛苦中度过。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只要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着,就不是落后、失败的,完全不用因为自己一时的落后,或某一方面的局限,失落失望。

    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有些是不可控的,在这种不可控之中,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己所能,向积极的方面努力。

    我们的学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延续宇宙和我们的存在,享受生活,而不是与谁攀比争个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