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口封

口封

    据说,黄鼠狼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找一个人,在他面前学人的样子,比如戴个帽子,站起来走路。如果这人看到此情此景,说“xx真像个人啊”,这修炼的动物功力便会大大长进,离修成正果之日也就越早,会报答这个说它像人的人。如果这人骂了它一顿,这修炼的动物功力便会大减,并因此伺机报复这个说错话的人。这一类的故事还有修炼多年的蟒蛇让人说它像龙,人若说它像龙它便褪去蛇身,化龙飞去。这种修炼的动物让人说它像人的故事被称为“讨口封”,其实想来也不过是寻求一个肯定。

    故事里是妖精向人“讨口封”,现实中的人在学业、事业上想要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又何尝不需要“讨口封”。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除详阅试卷外,主试官员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觉得考生名次。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或者与主试官关系密切的人,都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安史之乱以前,进士科录取人数很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被称为“行卷”,唐朝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便是一首行卷诗。诗中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借新媳妇在拜见公婆前问夫婿画眉是否得当的事,问张籍自己的诗文风格是否符合考官的阅读趣味。乐于提拔后辈的张籍看后,以《酬朱庆馀》一首回复,诗中以越女比喻来自越州的朱庆馀,以“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肯定了朱庆馀的诗文才华。想来那一次考试,朱庆馀定然榜上有名,这一次“作弊”不经意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如此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当年默默无名,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利出版,找到文坛领袖王世贞写序。康熙二十六年(1687),同样默默无名,“一生遭尽揶揄笑”的蒲松龄在自己坐馆授业的西铺毕家遇到了王士祯。蒲松龄是淄川人,王士祯是新城人(今桓台),两地今属ZB市,清代同属济南府。新城王家和西铺毕家是三代姻亲,这一年春天王士祯因看望刚遭遇父丧的毕世持来到西铺,毕家掌门人毕际有安排蒲松龄与王士祯见面。蒲松龄后来回忆这次相会“遥忆黑头已珥貂,相逢快语彻清宵”。朝廷贵官和穷秀才话语投机,不知不觉聊到深夜。两位文坛巨星相遇,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王士祯给《聊斋》题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两个故事,两本巨著,两个名字字音相近的人,想来也可惊叹!

    “讨口封”作为一个民间故事,长久流传,文人的佳话因为文人的成就而千年流传,二者一为传说,一为现实,其中道理又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