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春天的节日

春天的节日

    在《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先生写到,“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当节日一入春部,似乎也变的湿润起来,是清寒的湿润,像春天清晨的田野。朱自清先生在《春》里面写到,”山朗润起来了“,”朗润“二字,用得极好,春天就是湿润宜人的。《春》里面最让人难忘怀的也是那牛毛细雨织成的春日雨景,黄昏时候下着,晚上下着,美丽湿润,有生命萌发的清新可爱。春日宜人,在这宜人的春日里节日也多了起来。

    春节之后要用一个张灯结彩的元宵节送走春节,依依不舍地告别半个月来最闲暇温情的时光。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雪打灯”,因为打上了雪,元宵节的红灯似乎也湿润起来了。傍晚去田野里散灯的时候,土壤和空气是湿润微凉的。这一天不管南北人们都要吃元宵。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最饶这种微寒湿润的风致。

    过了元宵,正月里就没有节日了。也不应该再过节了,再过上一个节,整个正月都是在过节了,这似乎很不妥,有些过于贪欢了。但据说正月原来还是有节的。

    据说唐德宗李适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急于要庆祝一番,但二月无节,就在李泌的建议下废除以往正月晦日的节日,改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中和节,后来演变到农历二月初二。现在提到二月二总让人想到“龙抬头”,是憋了一个正月不敢理发的人终于可以理发的日子。二月二有些地方还有吃糖豆和用灶底的草木灰在天井、门口画出圆形的“囤”的习俗,也无非是祈祷丰收的意思。二月二有时候还会举行花朝节,花朝节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宋代史达祖的“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因为是写春雪,便也使挑菜节有了湿润的风致。那挑菜归来的女子篮子里盛着的应该是散发着清香的荠菜和马兰头吧。花朝节除了在二月二日举行,还会选在农历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二十五举行。

    过了中和节、花朝节,二月的节日就过完了。可不要紧,一入三月,飘着纷纷细雨的清明节就到了。和清明节挨上堆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自古是男女踏青相亲的节日。据说《诗经》中《郑风·溱洧》篇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情景。寒食清明据说源自晋文公的一把山火,也留下了寒食日不生火吃冷食,清明节插松枝柳枝的习俗。大概因为本身就有悼亡的意思,寒食清明后来成了祭祖扫墓的节日。在这飘着淡淡哀愁的日子里,多愁善感的诗人自不必说要有无数佳作。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已是妇孺皆知,“杏花村”几乎成了好酒的代称。宋代词人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也还是微寒湿润的风致,像祭祖时淡淡的哀愁。被王国维评价“言情体物,穷极工巧”的周邦彦也在寒食节留下了《应天长》和《琐窗寒》两首微凉的词。

    清明节南方有吃和用青团子、清明果祭祖的习俗。青团子、清明果都是用草的绿色汁液染青的糕点。我们那里有清明节煮蛋吃,并把用“鸭蛋络子”盛着煮熟的鸡蛋或鸭蛋给孩子玩的习俗。汪曾祺先生写到的高邮端午习俗在我们那是提前进行了。而我们那端午是用竹芽草,也即扁蓄,煮汤做荷包蛋吃,清绿的汤水,嫩白的荷包蛋,是难忘的风味。扁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想来是因为夏天的暑气来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过了清明谷雨,春天也就要结束了。清明也是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日,再后面的端午已经有夏天的闷热了,是大锅里刚煮出来的粽子,湿热清香,飘着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