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到一万年前后我成了神 » 15 防御工事

15 防御工事

    北方发生了什么?

    杨浅溪并不知道自己穿越到了一万年前,他只知道此时尚在春秋前。

    春秋前是什么?

    周,商,夏,可能还有传说中的虞,唐,三皇五帝,黄帝蚩尤。

    都是中原的庞然大物。

    前几天他一直下意识地以为北方和这里一样,还是一个一个部落。但是有没有可能,中原已经形成了国家,形成了王朝,而这次南下的几百人只是中原王朝的先头部队?

    中原文明早于江南地区。

    完全有可能!

    那么他该怎么办?

    杨浅溪默默盘算着,现在出去叫停村落防御工事的修建,显然不现实。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猜测无视人们的劳动。

    春秋以前的中原王朝,想要调大军攻击南方,准备时间非常长,可能要有个一年半载的。

    在这段时间,他能不能尝试着派出探子,渡江侦查,看看北方到底有没有强大的王朝,如果有,那就举族南迁。如果没有,或者只是国家的雏形,不具备大举进攻江南的实力,那么就最好了,可以留在原地安居乐业。

    “不管怎么说,现在先把防御工事建好就对了。到时候看看那三百人的装备,如果明显超过原始部落的生产力水平,那还是快点把搬迁提上日程吧。”

    想通了这些,杨浅溪就失去了意识,一觉睡到天亮。

    茅屋外已经开工干的热火朝天了。

    在杨浅溪看来,溯酋长的组织能力出乎意料的强。

    老猎手们负责制作标枪石铲,妇女儿童负责砍伐树枝树干和磨制标枪尖石铲头,青年劳力负责挖沟,两个酋长负责指挥。只留下江部落的几个懂医药的,负责照顾江部落里的几个伤得比较重的伤员。轻伤不影响干活的伤员也都在为防御工事的建筑而努力。

    分工明确,一切井井有条。

    杨浅溪站在工地上静静地看了一会,仔细思考有没有地方有遗漏。周围路过的人们有向他打招呼的,他也都只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就显得很高冷。

    “把壕沟外面一圈三十步以内的树全部砍了,不然影响标枪的杀伤力。”

    “没用的树枝树叶什么的不要扔,可以做成很多很多的柴火,铺在壕沟里,到时候点燃。还有,筑城墙的木头靠外侧一面的涂上一层泥,免得被烧了。这样烧的时候顺便把壕沟和城墙的土烤硬,如果能烧成陶就更好了。”

    杨浅溪想到了一些,就又向溯酋长提供了一些想法,酋长一听是好主意,马上就跑去落实了。

    按照最终方案,壕沟直径大约七八十米,两米宽,一米五深,壕沟内侧的城墙大约两米高,是半米到一米厚的梯形,土堆到一人高左右时,在上面横放上木头,防止在防御过程中泥土崩落。城墙后面有一个半米高左右的平台,让人站在平台上时城墙齐胸高,可以向外输出,又可以躲避投掷物。

    多出来的土待会填在标枪塔中。

    整个工程大约一千五百个土方左右的工程量。

    现代八小时工作制,一个人一天能挖四到五方的土。而这里虽然工具远不如现代,但是施工时长却是惨绝人寰的接近十六小时,所以一天干的活和现代的建筑工人并没有差太多。

    壕沟和城墙,总共只花了三天。

    从外出的探子带回有三百个敌人开始算起,第三天傍晚,壕沟,城墙和部落大门全部落成。

    建成以后,溯酋长还亲身试验了一番。从村落外面的开阔地,往壕沟冲。两米宽一米半深的壕沟,对面是两米高的墙,中间并没有落脚点。唯有奋力一跃以后,双手攀住城墙顶端,才能翻过去。但是这段时间,足够他死很多次了。

    溯又拿着武器试了几次,但是因为一只手要抓着武器,剩下一只单手无法完成翻越。

    溯酋长对已经建成的防御工事很满意。

    部落的大门留了两个,都建成了吊桥的样式,原木制成的厚实桥面拉起来以后正好能作为城墙,结实程度毫不逊色。

    仿佛固若金汤。

    但是杨浅溪知道,这远远不够。他见过太多城池攻防的例子了,了解过太多历史上的城池攻防战了。

    像溯部落的这种简陋的工事,要他攻,他有很多很多办法。他不能保证北边来的那群人想不出来。

    还要配上其他的守城手段。

    古代守城,守方能防御住十倍于自己的兵力,现在他未尝不能做到。

    标枪塔是他能想到的守城利器之一。这三天他并没有闲着。因为觉得箭塔这种东西他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会比较困难,所以他特地花了三天用小树枝做了一个箭塔的模型:一棵树干高(四五米)的四脚高台,中间填土,梯子上下,周围用篱笆做成一米左右高的挡板,可以蹲下躲避飞矛。

    标枪塔的理念灵感来自于古代的箭塔箭楼,设计灵感来自现代战争片里的哨兵台。

    其实就是一个站的高,射的远的台子,配上一定的防护而已。

    施工地灰头土脸的猎手们看到了溯酋长的几次尝试。看到他们建造的工事这么管用,一个个都热情高涨,马不停蹄地就要开始修建标枪塔。

    看着部落里的树干一根根减少,简陋的村落仅仅三天就已经拥有了军事要塞的雏形。

    杨浅溪想到了去看看这场将要到来的部落战争的另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标枪。

    和酋长一起去到制作标枪的茅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老人们已经相当熟练了,平均每人一天能制作五六杆标枪,但是因为制作的人数太少了,只有十几个老人在制作标枪,所以这三天下来,只制作了两百多杆标枪,加上之前试验做的四杆,一共也就让参战人员每人两杆罢了。

    杯水车薪,远远不够,至少要每人五杆啊。杨浅溪想道。

    更何况除了标枪,还有长矛,盾牌,需要制作。最好还要熬很多鱼油猪油,来烧毁对面架的桥。

    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而时间却不多了,短则三四天,长则六七天,北方人必定赶到这里。

    于是杨浅溪向老人们传授了流水线的制作方法,一人承包自己最熟练的一部分工作,这样效率就会极大的提升。

    这几天,杨浅溪点子频出,可谓是用尽浑身解数。这也彻彻底底地在两个部落的人们心中,坐实了他的神异。

    大人们忙得脚不沾地,而部落危亡之际,孩子们也没有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