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小人物的三国魂 » 第三十章 孔明片言断谋略 诸葛复议“隆中对”

第三十章 孔明片言断谋略 诸葛复议“隆中对”

    话说吴晨亲自来到南阳卧龙岗,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更令他高兴的是,诸葛亮此时就在屋子里面,而诸葛亮听闻吴晨到访的时候,更是亲自出来相迎,让吴晨心中无比感动。两人年纪相仿,又有共同的话题,吴晨本就带着清晰的目的前来,自然不免要试探诸葛亮一番,而当吴晨问道当今谁能够统一天下的时候,吴晨确定到了自己没有想到的答案——曹操。

    吴晨听到诸葛亮对于曹操的评价之后,不置可否,继续问道:“当今天下可有能与曹孟德争锋之人?”

    “江南孙氏,据险而守,且孙氏帐下将士勇猛,主公贤明,或可与之一战。”诸葛亮说道。

    “先生不知我本荆襄之人?此言是否过于刺耳!”吴晨听说诸葛亮觉得孙权可以和曹操抗衡,于是假装生气地问道。

    “此言差矣,曹操、孙权皆当时英雄,岂荆襄刘表可以相论?”诸葛亮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荆襄本用武之地,然主非主,臣非臣,曹操、孙权视表不过草芥耳,曹军若纳河北之地,略做休整,必直驱荆襄,以蔡瑁、文聘之辈不可敌也。刘表守境安民之辈,无雄才之略,手下之士莫非鸡鸣狗盗之徒,曹军携胜利之姿,岂可敌?曹孟德善兵,荀彧、郭嘉之辈善谋,曹氏、夏侯一族皆当世名将,荆襄之地何以抗之。若曹孟德以天子之命,引东吴众将为联合,荆襄之地顷刻易主,此非明理乎?先生今日至此,亮甚敢荣幸,然以先生之能,何愁无功于天下,却委身屈于荆襄之地,实乃先生之误也。”

    吴晨见诸葛亮如此直言,还替自己着想,心中倒是觉得一暖,并没有因为诸葛亮骂荆襄之人为鸡鸣狗盗的事而有所介怀。因为吴晨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判断没有问题,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的确已经扭转了曹氏与袁氏之间的力量对比,再加上袁氏内部的问题,曹操消灭袁氏也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更何况,诸葛亮提到曹操在军事上的确天赋出众,联合东吴一起攻打荆襄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刘表和孙权的杀父之仇是无法化解的。当世天子在曹氏的手中,曹操便可以借此指挥东吴的行动,而东吴奉命出兵,荆襄自然腹背受敌,而东吴若是不奉命,那么曹操就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也为日后跨江攻打东吴奠定了舆论基础。以吴晨此时的判断,若是曹操真的联合东吴一起进攻荆襄,东吴根本没有理由拒绝,因为东吴孙氏也是有野心的,而荆襄之地的战略意义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要曹操愿意联合东吴,那么东吴就自然会来抢夺荆襄这块肥肉。

    “先生之言,我亦心中思虑久亦,然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君子所为。昔日我从许昌一路逃难至此,落魄不得才入荆襄之地,得我主刘表不弃,甚感恩情,有意助我主复兴汉室,然而心思驽钝,苦思良策不得,心亦不甘矣。”吴晨摇头顿足,深感惋惜之情。

    诸葛亮似乎并没有因为吴晨如此情绪就受到感染,而是依旧保持着最开始的那一份冷静。“若此,先生岂非有负诚信二字。”诸葛亮说道。

    “先生何出此言?”吴晨很是惊讶,没有想到诸葛亮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先生心中已有谋略,又以此拙劣之情掩饰,岂非背诚信之事乎?”诸葛亮反问道。

    吴晨此时心中惊讶更甚,诸葛亮是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有规划?自己并未提及此事,甚至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都没有提到刘备这个人,诸葛亮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安排呢?难道说诸葛亮真的是神人?吴晨的心中不禁打起鼓来。

    “长沙之役,擒吴军太史慈,非杀非遣,以祸孙吴之矛,此事之始。”诸葛亮也没有在隐瞒的意思,直接说破了,“送刘皇叔守长沙,远离荆襄之危,一则保其性命,二则借鸡生蛋之法。然先生未弃新野之军,是其攻曹要冲之地,养精蓄锐,待时以击,附以西凉马腾、汉中张鲁之辈,则曹氏之许昌危矣。曹若弃河北之地,援军许昌,则袁氏得喘息之机,必与曹氏不共戴天,曹氏弃许昌于不顾,则大军直取许昌,救天子与危难之际,安敢不从?时刘皇叔代曹氏之位,俱天下之兵,灭曹之日近矣。此事之中矣。曹灭,则天下之危不复存,进可兴汉室,退亦皇权续于备身,天下一统,百姓归心,然矣。”说完诸葛亮看着吴晨笑了笑,“先生食荆襄之禄,行此悖逆之事,岂是君子所为?”

    此时吴晨的心里真的有些发凉,若不是因为吴晨对于诸葛亮十分敬佩,此时他真的想把眼前的人直接杀掉。因为对方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准备,还看破了自己未来的计划,可以说诸葛亮就像吴晨心里的蛔虫一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被别人看穿心思,而此时吴晨的感受就是如此。诸葛亮短短几句话就把自己来到荆襄之后做的战略部署全都覆盖进去了,甚至还包括未来的规划,吴晨怎么能不慌张,若此聪慧之人,如果不是自己身边可以信赖的人,那才是吴晨最大的危机。此刻吴晨突然理解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了,并不完全因为杨修的恃才傲物,而是曹操被人看破心思时,心中那种恐惧和危机感。

    吴晨是因为来自于另一个世界,对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十分了解,才有了之前和刘备一起做的规划,他才敢于做出这种看起来有些冒险的事情。可是诸葛亮,一个常年隐居在卧龙岗的闲人,就这么将自己的秘密说了出来,吴晨怎么能不吃惊,怎么能不心慌。若是诸葛亮投入到他人的账下,将自己的规划说出来,吴晨岂不是只有死路一条。

    诸葛亮看到吴晨此时的表情,也大概能够了解吴晨心中所想,他并没有因为吴晨那偶尔透露出来的杀意而感到害怕,依旧淡定如常,就像是自己说的那些话根本不重要一样。吴晨对于诸葛亮更是佩服,而佩服之余,他真的不知道此时自己应该说点什么。

    吴晨经过刚才的惊慌失措之后,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毕竟眼前的情况还没有那么恶劣,而诸葛亮此时还在卧龙岗,自己还是很有机会争取到他的帮助,只要自己能够争取到这位“神人”,那么自己的计划就不会落空,同时还可以让诸葛亮帮忙完善自己的规划。

    诸葛亮见吴晨并没有开口的意思,就继续说道:“然亮以为,先生之计并非完胜之策。”

    吴晨一听自己的规划有问题,便来了兴趣,“愿听一言。”

    “西凉,荒凉之地,先生若请马腾相助,以何为利驱之?亮以为刘皇叔密诏不足依也。然天子在曹为实,焉能奉备不奉曹?”诸葛亮继续说道,“汉中张鲁,封闭自足,心无他物,且汉中与西川相邻,若曹孟德以名仕入川说之,则汉中张鲁自顾不暇,安能想住?东吴久居江东之地,早生跨江之念,若曹以荆襄之利诱之,则刘表亦无力相助,仅以刘皇叔之兵攻曹,十战九败,自取灭亡之事也。”

    吴晨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心想确实如此,马腾虽然也曾加入“衣带诏”中,但是时间毕竟过去了这么久,刘备想要仅仅凭借这层关系让马腾出兵,并不是十分把握。至于张鲁,吴晨本就没有太大的指望,因此倒也无关紧要。可关键就是现在的东吴,吴晨很清楚,孙权的野心并不小,因此若是有机会的话,自然不会一直躲藏在江东之地,荆襄这块肥肉任谁看了都会流口水,如果其他的势力都不能如约前来的话,那么仅仅凭借刘备自己的兵力,还真的不一定能打到许昌。

    “依孔明之意,此事可有解法?”吴晨一看,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而诸葛亮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又比自己不差,甚至还比自己考虑的更多,不妨问一问诸葛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先生过于执着了,天下之大,诸侯之巨,焉可仅容曹操。荆襄本用武之地,何舍近而求远乎?荆襄地广民丰,兵精粮足,然刘表非明主,何不先择明主据之,得荆襄之地,北可望许昌伐曹,南可联吴安民,西可入川蜀为基,励精图治、养兵蓄锐,待时以荆襄、川蜀之兵齐心并立,则中原之地唾手可得,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微笑着说道。

    吴晨听完,心中有些失望,没有想到此时的诸葛亮就已经开始规划他的“隆中对”了,原本吴晨以为诸葛亮能够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听完诸葛亮的话,吴晨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倒是陷入了沉思,他此刻在思考的事情是若是刘备当时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拿下荆州的掌控权,是不是就能够有夺得天下的可能呢?尽管这种事情都是假设,但是吴晨也必须为这种可能去想一想,尽管吴晨要承认,这种战略的确可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吴晨想要经历的过程,若是按照诸葛亮所说,岂不是再重复一遍《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吗?只不过是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而已,当然是不是能够最终改变还无法确定,毕竟以刘备的性格,自己是否能够说服他拿下荆州呢?吴晨可是没有这样的自信。

    欲知吴晨与诸葛亮之后的事,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