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年帝国梦 » 25.(游)一个人若只能望这尘世一眼,这一眼应当给伊斯坦布尔(上)

25.(游)一个人若只能望这尘世一眼,这一眼应当给伊斯坦布尔(上)

    我对于伊斯坦布尔的认知,源于一本书,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汗.帕慕克于2005年出版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他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和这本书的内容色调类似的环境,那一年我飞行了十几个小时,远赴挪威进行一个重要项目的谈判。艰苦的谈判,不仅耗费智慧,也不断透支着体力,很多个夜晚,我和同事们通宵无眠,在挪威寒冷的风雪中往返于客户办公室和酒店之间。有几次,凌晨三四点钟,终于被客户放回了酒店,但是脑细胞的极度活跃却导致无法入睡。无奈之下,我到酒店大堂踱步,因为那里有让人感到温暖的壁炉和倔强燃烧的火苗。大堂有一排书架,就在这里,我遇到了这本书。当初吸引我的当然不是书的内容,因为还未曾阅读,而是它那泛着呼愁的封面和扉页的一句话:“Thebeautyofalandscaperesidesinitsmelancholy(美景之美,在其忧伤)”这是奥尔罕.帕慕克引用土耳其作家AhmetRasim的一句话。

    图1(略)

    因为前面的波斯故事写到了大流士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所以我们要在此小憩游览下这个蓝宝石镶嵌下的伊斯坦布尔。但是,提起笔,我犹豫了。犹豫要不要从我对伊斯坦布尔最初的印象说起,因为我怕我那时的忧郁会影响到读者,尤其是还未到过那里的人。最终,我想明白了,我们对一个城市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对美景的歌颂和肤浅的打卡照片上,就像奥尔罕.帕慕克写的:“只有不住在这里的人才会对伊斯坦布尔的美大加颂扬,而且不无内疚;因为一个以城市的废墟与忧伤为题的作家,永远会意识到幽灵般的光投射在他的生命之上。沉浸于城市与博斯普鲁斯之美,就等于想起自己悲惨的生活和往昔的风光两者差距甚远。”我分享我的认知和感受,不论色调如何,都是想给大家一个对这座城市的更深度理解。

    帕慕克作为地道的伊斯坦布尔居民,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故乡忧郁的灵魂”,他用土耳其语将这种忧郁称为“呼愁”。但是,从“忧郁”到“呼愁”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与内涵。“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书中,帕慕克结合当时的伊斯坦布尔,讲述了几组双重影像,说实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首先是帕慕克家族的衰败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帕慕克祖父富甲一方,父辈快速败落;而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不亚于我们讲到的波斯帝国,横跨三洲,但统治600年后于1923年灭亡。帕慕克将家族的失落归之于帝国的衰败:“虽然姗姗来迟,虽然迂回而至,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给伊斯坦布尔蒙上的那层阴影终于也席卷了我们的家”。第二组是帕慕克和哥哥之间的冲突,兄弟两个之间的打斗,其实是隐喻了当时的两种文化冲突,如他所说“在土耳其,60%的人保守,40%的人渴望西化,双方争论不下200年,至今未能和解。在东、西之间不断地徘徊,这就是土耳其的生命方式”。最后一组影像是两个帕慕克的,他在书的第一张就写到,他觉得在伊斯坦布尔的另一栋房子里,住着另一个帕慕克,长相相似,性格也相似。他庆幸有另一个帕慕克的存在,因为想象成为另一个帕慕克也是一种幸福,可以让他忘记忧愁的存在,“每当我不快乐,便想象去另一栋房子、另一个生活、另一个帕慕克的居处,而终究‘我’会说服自己或许我就是他,乐趣无穷地想象他是多么幸福。”这本书文字是忧愁的,书里的照片也都是黑白的,所以看完之后,我从景色的角度,对伊斯坦布尔印象并不好,有着深深的压抑和伤感。

    图2和3,4,5(略)

    然而,如果你看到这里,被我或者帕慕克带坏了对伊斯坦布尔的看法,那就有点亏了,你需要继续看下去,下面我会换一个滤镜和色调带你重新欣赏下这个城市。

    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号称世界之都的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两大洲的城市。它早些的时候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史上称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自此东罗马帝国灭亡,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终结。600年后的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天道轮回,伤亡重大的奥斯曼帝国被土耳其共和国所取代。之后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也是全球第六大城市。虽然伊斯坦布尔一般是被分为欧洲区和亚洲区两块,但是我还是习惯的把它划分为三个片区,首先是圣索菲亚教堂所在的老城区,然后是金角湾对面的塔克西姆广场区,第三个是海峡对面的亚洲区。

    图6,7(略)

    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住在欧洲区的洲际酒店,这里与老城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隔海相望,但不是望向亚洲区方向。这一块区域离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心脏塔克西姆广场很近,有很多不错的特色餐馆,还有步行购物街,对于商务出差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洲际酒店的背后就是热闹的塔克西姆广场,走出酒店左拐,只需步行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塔克西姆广场在土耳其很有名气,类似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它同时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主要交通枢纽,我曾经两次走过同一条经典路线,推荐给大家:从打卡点加拉达石塔下来,一路步行,沿着独立大街,直到塔克西姆广场结束,可以边吃边逛。广场上不时有怀旧电车沿大街行驶,这是世界上历史第二悠久的地铁线,仅次于伦敦地铁。

    图8,9,10(略)

    饱经沧桑的城市广场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广场上有一座著名的纪念碑-共和国纪念碑,矗立于1928年,以纪念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万千土耳其民众无比敬仰的国父凯莫尔。栩栩如生的青铜浮雕将这位国父当年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每到重大节庆日,总会有许多土耳其人自发送来花圈。塔克西姆广场也是各种集会的首选地点,不论是足球赛后发泄激动的球迷,还是为了争取利益而抗议的群众,都喜欢到这里来。

    图11,12,13(略)

    对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一顿晚餐,还是比较认真对待的,它会影响我对这里的印象,于是花了一番功夫寻找餐馆。在朋友的带领下,坐车经过很长一段剧烈起伏和多处急转的海边山路,我们来到了海边一个叫做“ParkFora”的海鲜餐馆,从菜品和附近的景色上来看,我们的选择十分值得推荐。餐馆的位置刚好在7月15日烈士大桥旁边,海峡的对面恰是土耳其最大的Camlica清真寺,雄伟且庄严。用餐完毕,站在餐馆的外面,吹着海风,眺望不远处的大桥和对面的清真寺,不禁让我想起大流士当年在此附近巡视的情景,坐在海角之上威严的俯视着壮观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天然的海峡像条玉带联通着黑海和马尔马拉海,而马尔马拉海又通过不远的达达尼尔海峡连接着美丽的爱琴海。大流士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修建了浮桥,让数十万大军顺利通行。春风得意的大流士让人在浮桥岸边树立了两根白色的大理石石柱,一根用希腊文,一根用亚述文,刻写上了军中所有民族的名字。这两根石柱据说被拜占庭人搬到城里修建神庙了,现在在哪,已无人所知。

    图14,15,16,17,18,19,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