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衙门 » 第九十一章 科长

第九十一章 科长

    PS:停了一晚上的电,这一更迟了两个小时。

    抱歉!

    *******************************

    马云随侍天子十余年,如何不明白皇帝的心思。他知道皇帝这几年春秋渐高,性子比起以前也温和了许多。他本是通过靖难登上帝位的,大概是看多了同室操戈,兄弟阂墙,却希望自己的子孙和睦相处。

    山西的事情再追究下去,又将是一场剧烈风波。如今的万岁爷精力已衰,只想维持这丰亨豫大局面,再不肯折腾了。

    太子这一关算是顺利度过,马云也长出了一口气,抹了抹眼角泪花:“万岁爷且放一万个心,老奴定能操办得红火热烈。”

    皇帝脸上还是带着落寞的表情:“也是,所谓天家其实同寻常百姓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房子大些,人多些罢了。”

    马云知道天子想念山东的儿子,按照朝廷的礼仪,每到春节,藩镇王都会进京朝觐。可汉王当年觊觎太子位,被勒令就藩,非诏不得入京。

    眼前这个老人既是万乘之君,也是父亲,说不想念儿子那也是假话。

    实际上,皇帝对汉王的喜爱程度还大过太子。但是,汉王的能量实在太大,若让其回到北京,靠着他的机巧灵便,未必不能说动皇帝让他留在京城。

    如此,麻烦就大了。

    马云心一横,索性以退为进:“万岁爷,要不……召汉王回来过年吧……”

    皇帝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算了,若让那孽障回来。只怕内阁和监察院都会说出一番义正词严的大道理,朕说又说不过他们,反被坏了心情,又何必去讨这个苦吃?别人家看朕这个天子,以为朕广有四海,一言九鼎。可又有谁知道做皇帝的苦处,很多事情不但做不得,提也不能提。”

    马云的一颗心总算落到实处,有心逗皇帝高兴,便笑道:“陛下此言说得是,前一阵子宫中新招了十几个小内侍,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这些娃娃什么时候见过天家气象,都被惊住了,好几日才醒过神来。便有小内侍问奴婢,马公公,这万岁爷每天都吃的什么呀,是不是一日三餐都是香油烙饼,下地干活的时候怎么着也得使金扁担吧!”

    皇帝“哈”一声暴笑起来,直笑得眼角都泛起泪花:“那就告诉他们,朕每顿都叫人烙两个烧饼,吃一个扔一个。哈哈,你这老狗,倒也会说笑话。”

    正笑得欢畅,一个中年官员昂首走了进来。

    此人正是内阁学士杨荣,他手中正抱着一大叠折子,见皇帝心情畅快,微笑道:“陛下,此乃这几日积下的折子和卷宗。马上就是春节,各大衙门人心都有些涣散,不断派人过来催办,想早些办妥,清清爽爽地过节。”

    皇帝:“他们倒想清闲了,却将事务压在朕肩上。臣工们的折子你都看过了,拟票没有?”票拟制刚实行没多长时间,并未形成一定之规。眼前的内阁也不过是一个秘书性质的部门,内阁学士只有阅读折子的权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没有决定权。

    马云忙将折子接了过去放在御案上面,眼观鼻,鼻观心地呆站在一边侍侯,目光丝毫不敢在折子上停留。可他还是竖起耳朵,暗自留心。

    这几日正是朝廷各大衙门的岁考,关系到一众外臣的升降徒徙。这两年太子监国,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东宫点头即可,皇帝也不太过问。

    其实,要紧部门的人事变动朝廷早早地就有了意向,所谓岁考也不过是走走走过场。

    眼见着永乐二十一年就要到了,太子那边也点了几个官员的名字,要安排到重要职位上。

    作为东宫耳目,由不得马云不留心。

    杨荣:“拟了,没有什么要紧事。”

    “那就好。”皇帝一边看着折子,一边提起朱笔在上面画圈,照例写“准”、“知道了”和“照办”字样。

    杨荣接着道:“只是,上次陛下征讨鞑靼,办了几个大臣,如今,几个衙门都缺人,需要补充。吏部开了一份名单过来。”

    “恩。”皇帝从里面寻出那份折子,仔细地看了起来,半天才道:“这些人也算得用,准了。”

    说着话,提起御笔沾了点朱砂,正要批红,突然,他“咦”一声,却将笔放下了:“让周行德出任刑科左给事中,你们内阁的意见是‘可堪使用’?他一个从九品的官员,又不是翰林出身,怎么突然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朕有些看不明白。此人是个理财好手,他的帐本朕也看过,作得那是一个花团锦簇,云遮雾蔚。这样的人去做税吏倒是得当,怎么反让他出任言官?你们内阁就是这么为朕参赞机要的?”

    皇帝脸色开始难看起来,两条眉毛紧紧地拧成一团,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杨荣,这个折子你和金阁老都看过,都商议过吗?”

    马云听到皇帝这番话,吓得几乎就要调头逃出门去。他这才明白,皇帝并不是看不懂自己方才交过来的帐本,不但如此,连这本假帐出自何人之手也是一清二楚。

    其实,让周行德出任刑科左给事中是太子的意思。

    所谓给事中,其实品秩并不高。都给事中也不过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从七品,在达官贵人如过江之鲫的京城,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可权力却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明朝政治体制有很大一部分继承至元朝,中央设置六部用于管理国家。为了监视六部,又设御吏台,御使的权力极大,可风闻奏事,督察百官,反正就是个找茬的主。

    可明朝政治讲究的是制衡,御吏台权力实在太大,没有人监视也不成。于是,太祖就在六部之外另设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可直接给天子上奏折。对六部的政务可随时检查督办,遇到他们心情不好时,二话不说,上折子告你黑状,就算是六部尚书也拿他们没辙。

    不但如此,给事中们如果觉得皇帝颁发到六部的圣旨中有不妥之处,也可直接驳回。

    正因为给事中这个职位如此重要,对官员的风骨和素质要求极高,所以,六科的科长们大多是翰林出身。

    周行德乃是恩荫的官儿,没有功名,这次突然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确实有些人让费解。

    可仔细一想,却也知道,这是储君在赏功,山西一事关系太大,如果不是周行德居中遮掩,只怕太子一系就要全军尽墨。如此奇功若不厚赏,如何服人?

    马云这一惊吓得够戗,忍不住抬头看着杨荣。

    杨荣还是那张死人脸,也没有任何表情,只回话:“陛下,臣和金阁老都看过了。”

    “说说这个周行德怎么回事?”皇帝重重地一巴掌拍在御案上,将那一堆折子拍得散开来。

    杨荣不动声色地将案上奏折合拢在一起,依旧平静地说:“臣的意见是,周行德堪当此大任。”

    “才堪大用?”皇帝冷笑:“你们不是口口声声说制度讲道理,朕这二十年被如此这般的话磨得耳朵都生老茧了。这个周行德好象不是进士出身吧,怎么就能做给事中?”

    杨荣:“陛下,周行德虽然出身资历不足,可却有大功于我朝,上次山西大捷,全仗此一人之力。”

    说着,他便将周行德如何同鞑靼血战,如何但骑喝退阿鲁台一事原原本本地同皇帝说得详细。

    皇帝并不知道此事,他又是马上天子,对沙场争战一事也有兴趣,听的津津有味。

    等杨荣说完,他忍不住叫了一声:“朕就说这一仗疑点颇多,却原来是这样。好,这个周行德有胆有识,确实是个可用之人。不对啊,当初在万全看捷报的时候,上面怎么没提到他的名字?”

    杨荣微微一笑,却不说话。

    永乐皇帝鼻子里哼了一声:“你杨荣什么时候变得吞吞吐吐了,有话尽管说。”

    杨荣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前线捷报传来之时,先得经过张国公之手,然后送金阁老,最后才能进呈御览。”

    皇帝瞪大了眼睛,一张脸黑得滴得出水来:“怎么回事,如此大功之人不赏,军心何服?以后国家若再有事,谁肯出力。张辅和金幼孜搞什么鬼?”

    杨荣:“这其中却有缘故,君子不言人之过,臣不好多说。”

    皇帝腾一声站起来:“说!”声音中充满威严。

    杨荣这才缓缓道:“……这个周行德却有些来历,他父亲原是陛下龙潜时的军汉,屡立战功。后因伤解甲归田,生活颇为困苦。上前年,周行德娶了张国公的侄女为妻,这才恩荫了个税课大使的差事,可惜,这桩婚事却酿出一桩风波来……因为写了休书,英国公府恨周行德入骨,自然不肯在捷报上写上他的名字……至于金阁楼为什么默许英国公如此作为,臣愚钝。”

    不得不说,杨荣的口才极好,一席话娓娓道来,有条有理不说,还分析得鞭辟入里。

    马云在旁边听得心中狂喜,这杨荣分明就是在替周行德说好话,给人一种旁观者清,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印象。偏偏里面夹枪带棍,招招直指张辅和金幼孜。

    文臣们对武人都抱有极大的警惕和极大恶意,这可以理解。但杨荣平日里对金阁老恭恭敬敬,一副以其马首是瞻模样,可一但动起手来,却毫不留情,话里话外暗指金学士与张国公往来密切,这恰恰是皇帝最忌讳的。

    这个杨荣一石二鸟,且又讨好了储君,果然好心思啊!

    杨荣:“不过,周行德回京待差之后,颇受排挤,若不是张鹤张大人念及袍泽之情,帮他谋了个从九品的司狱,只怕周行德已回老家种地去了。”

    “官员任命来是国之重器,如今有人却为一己私人恩怨将有功将士的功绩一笔抹杀,是不忍孰不可忍。”皇帝恼怒地在屋中大步走动着,怒啸道:“张辅、金幼孜太让朕失望了!”

    这个时候,马云看到杨荣的眼角有一丝笑容闪过,旋即又消失不见。

    皇帝走了几圈,才冷静下来,知道这些话在臣子面前说不太合适,便淡淡道:“杨荣,即便这周行德有天大冤情,可他是个知兵之人,放在军队中历练岂不更好,又为什么让他出任给事中一职?”

    杨荣:“陛下忘了,这周行德可是税课大使。”

    皇帝恍然,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这些年,因为靖难功臣们在储君一事上倾向于汉王,弄得他大为光火,也意识到将军们的势力已经庞大到一个令人警惕的程度。

    因此,皇帝他扶植文官集团。

    毕竟,国家官员任免自有制度,科举虽然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就目前来看,却最为公平,也是社会下层上进的唯一通道。

    若依武将们的意思采用征辟,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一个统治集团一旦不能主动的接纳新鲜血液,就意味着腐朽和崩坏,乃取亡之道也。

    到如今,文官集团已初具雏形,士子的地位也开始压武人一头,让一个文官转武职,简直荒天下之大谬。

    可文官系统也有其不尽如意的地方,这些人一个个自以为乃是天之骄子,以天下为己任,对皇权诸多限制,朕虽为九五之尊,却也行不了快意之事。

    尤其是六科的给事中们,更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山西一案周行德处理的光滑圆润是个干才,虽说胆大妄为,着实可恶,可却也识得大体,知道朕现在竭力维持的却是一个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让他在六科干几年历练历练,未必不能给六科带去一股新风。

    朕是天子,怎可让六科束缚了手脚。周行德出任这个给事中,也能让其他清流们知道做臣子的本分。

    皇帝沉吟片刻,突然笑了笑:“刑科好象不满员吧?”

    杨荣:“回陛下的话,刑科如今就孙令一人,左右给事中皆出缺。”

    皇帝:“孙令啊,一个迂夫子,也干不了几年了。就让周行德出任左给事中,右给事中暂时不补。如此,天下人也不会再说朕亏待有功之臣了。”他大步走回御案,提笔写了个“准”字。

    马云心中欢喜,刑部都给事中孙令老得已经糊涂了,周行德出任左给事中,加上右给事中又遇缺不补,这样一来,他已是刑科事实上的科长。周行德此人果敢勇决,又是个能勇于任事之人。有他坐镇刑科,刑部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太子一系眼中。

    马云心中突然有一种大胆的猜测:难道陛下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老了,为太子接位提前做准备。因此默许了山西一案就此轻轻揭过,默许太子不断在各衙门安插自己的班底。

    陛下啊!

    马云眼睛有些湿润。

    ……

    此刻,周行德正在为成亲一事烦恼,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做了刑科科长。

    做成山西那件大事,升官是肯定的了,怎么着也得弄个知县什么的快活快活吧。

    他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