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长生渡之独舟平行 » 第三十五章:和氏璧的秘密

第三十五章:和氏璧的秘密

    “秦昭王?”

    陈舟亢不明白胡軒忽然问这个干嘛?但陈舟亢怎么说也是阅过诸多书籍,走过许多不同文明国家的人,知识底蕴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老学究,对史记等文献记载也是略有涉读,秦昭王他自然是有所知晓的。

    “秦昭襄王赢稷,灭东周,征诸侯,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人,没有秦昭王,嬴政想要大一统估计有点悬……”

    “据史书记载,赵王得到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被秦昭王知晓,秦昭王便以愿出十五座城池代价为诱,与赵国交换和氏璧!但秦昭王没有履行承诺,后最终因蔺相如的机智成功夺回和氏璧,送回赵国。”

    这些事都有迹可循,大多数人都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陈舟亢自然也读过相关记载与民间故事。

    胡軒点了点头不置可否,然后将煮好的咖啡递给陈舟亢一杯,自己端着咖啡往沙发上一坐,品起咖啡。

    陈舟亢也只好在胡軒对面坐下,静等他开口,他知道胡軒问他这个问题,必然是有话要说。

    浅饮一口咖啡,胡軒将咖啡放在桌上看向陈舟亢笑着说道:“史记这东西看看就行,也就图一乐,不必太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胡軒的话陈舟亢自然晓得,史书虽为研究古史的重要依据,但许多记载不见得就是真相。

    当然,也不能说史记不真,毕竟大部分还是相当可信的!只是说,有一些东西是为了符合某些历史某个人物,而虚构改写添加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件。

    然后胡軒想了想,说道:“给你讲一个你没听过的故事吧……”

    ……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得知赵国赵惠文王得原楚国珍宝和氏璧,随派使者前往赵国,带昭襄王话,愿以秦十五座城池易换和氏璧……

    “襄王,区区一块和氏璧,值得以秦国割让疆域换取?”

    昭襄王寝宫后院,秦国大将白起躬身行君臣之礼向昭襄王询问,不明昭襄王此举何意?

    他可不信襄王真的会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换,向来不愿吃亏的主怎么会做损己利人的事?

    “此间只你我范卿三人,我便不隐瞒你了……”

    昭襄王脸挂笑意,看向白起与他身旁站着的另一个人,此人乃秦国相国范雎。

    “若得和氏璧,将来这天下说不得便要姓秦了!”

    昭襄王说这话时神情激昂,只是听在白起耳中他却皱眉不解这其中之意?难道这和氏璧还能助大秦一统天下?

    “楚人卞和,至荆山落凰坡而掘出珍宝,三次献宝方得以重视,后此宝便赐名和氏璧。”

    “然世人却不知,和氏璧真正珍贵之处,在于其潜藏着惊世之力!与传说中神女造人的等同之能!”

    昭襄王几近痴狂,而后又道:“若我秦国能得此宝,再诞出百万大军轻而易举,一举歼灭六国不过是时间长短罢了。”

    此言一出绕是南征北战多年,见识广泛的秦国杀神大将白起,也不免有些震惊!

    可造人之宝?活了这么多年他还从未听过有此等奇物?

    “王上是如何得知?倘若此宝真有如此神力?赵国又岂能拱手相送?”

    白起不明白这种事为何王上能知道,之前从未听过有此传言?但既然王上能知道,那赵惠文王是否亦有知晓?又怎能轻易奉上此宝?

    王上是不可能会真的割让十五座城池,白起都觉得不现实,赵惠王又怎会相信?如果真将和氏璧带来秦国,必是有来无回,赵国君主又岂会蠢到如此?

    昭襄王闻听白起此话,也不隐瞒,只笑问道:“将军可记得张仪?”

    白起拱手回道:“臣自然知晓,惠文公(秦)时,曾为我秦国国相。”

    昭襄王点头,而后说道:“张仪曾得到过和氏璧!只是后因离楚时不慎丢失,下落不明……”

    昭襄王说到此处眼中明光闪烁,道:“孤偶然翻阅过父王遗留下的一份手札,上面记述了张仪曾秘密与我父王聊过,那和氏璧还在他手中之时,曾发生过一件奇事……”

    秦昭王说,张仪受邀参加楚国上柱国,国相昭阳的酒宴,期间曾将和氏璧展出,然至散席时却不翼而飞?楚国国相昭阳的那些幕僚原本就瞧不上贫困潦倒的张仪,便觉得这种人的品德能好到哪去?是以纷纷诟陷其为盗玉之人。

    楚国相国昭阳也是不分青红皂白之人,气愤恼怒之下差人毒打一顿,但张仪并不承认偷玉,也未从他身上搜出和氏璧,这才作罢,然后将其赶出酒宴。

    张仪受辱,又奈何无可申辩,只得独自狼狈回归家中。

    刚一回到家中,其夫人便询问为何被打至这般模样?张仪倒也不想隐瞒,如是交代后夫人一顿唉声叹气,时不时轻骂两句,若是不做游说之事,又怎会受此委屈?

    张仪只是无奈一笑,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只要他们没割了我舌头就行。”

    张仪被打至内伤,此后两天里伤势逐渐加重连连吐血卧病在床,其妻子叫嚷着想要去找人说理,但被张仪阻拦,只因他们一无权势二无地位,无人会将他们当回事,张仪夫人才无奈作罢,只是整日以泪洗面,替自己夫君抱不平。

    这一日深夜,体态衰弱几近奄奄一息的张仪,在梦中梦见门外有一头青牛叫唤,睡梦中的张仪醒来独自走出门外,见那青牛对他叫唤了两声,然后抬了抬牛头转身而去,似是示意张仪跟过去?

    张仪也不知为何,就怔怔地跟着走,不知疲倦地一直跟着走到附近的一座山顶之上,那青牛才停了下来,然后便见到那青牛不知从何出变出一个包裹,用嘴咬着放到他面前。

    张仪不解,但还是解开包裹,赫然发现竟是前几日楚国大将上柱国昭阳,在酒宴上展出的珍宝和氏璧!

    “这?”

    张仪看向老牛十分震惊,为何会在一只牛这里?

    这时张仪脑中出现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张氏,今夜唤你来是给你赔罪!”

    “前几日我一时兴起拿走和氏璧,没想到却连累你遭此厄难,为表歉意,我将和氏璧赠予你,并告知你和氏璧所拥有的神力……”

    张仪见一只牛能说话,不由得惊吓出声,但听之所言方才恍然大悟,原是你盗取了和氏璧?还害我落得如此伤病!张仪不由气愤。

    可接着转念一想却又垂头叹气……

    自己如今这副模样,已然寿元将至命不久矣,生这怨气又有何用?

    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张仪释然苦笑道:“罢了罢了,注定是我张仪命有此劫!即便无你,也会有他人偷走和氏璧,终是我命途多舛……”

    那青牛见状便说道:“不必心死,为表歉意,我会为你增添五十年寿元。”

    那青牛的声音再一次在脑耳中响起,张仪不由瞪大眼睛,犹如抓住一颗救命稻草!若此话为真,他便能不用死了?

    青牛话落,只见其周身绽放碧色荧光,鼻间一股青烟白雾喷薄而出,吹向张仪,遮笼全身。

    此时张仪自觉浑身舒泰,血肉骨骼酥酥麻麻,一身伤痛之处也痒痒的,以肉眼可见地在恢复。

    张仪往日的精气神又再次回来,立刻欣喜郑重地对青牛行大礼:“多谢神灵施恩,不知神灵如何称谓?张仪愿为您立祠焚香,世代祭祀奉颂。”

    青牛光芒褪去,回归自然,一道声音自张仪脑耳中响起。

    “不必多礼,这是我欠你的,你我因果便算了清,往后无需再念。”

    而后青牛低头看向地上的和氏璧传音道:“和氏璧非凡物,此玉孕有五色,乃上古五尊神兽之血所凝,各自对应着金、木、水、火、土天地五行之力,若能找到阴阳之血,便能开启异域之镜轮回之门,投之一物可得双,人亦如是。”

    “天下神器之神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便是吾也观不尽透!需切记,善用者善终,天道自有其秩序,不可违也,不可执也!违者败之,执着失之。”

    张仪再次跪拜行礼,呼道:“谢神灵教导张仪,吾定遵之。”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与你有缘今日再赠你一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望好自为之……”

    山巅之上,青牛脚踏云风而去,只留阵阵余音贯耳,张仪抬首望送,天边夜云退去,朝阳露头,一抹红光逐渐快速盛耀,张仪以手遮眼,接着忽觉山体晃动站立不稳,耳边不时传来声声哭喊……

    “夫君夫君……你怎么了莫要吓我?”

    当张仪再次睁开眼时,桌上一盏明灯照着他夫人坐在榻前的身影,轻轻摇动着自己,眼中有泪闪烁,张仪躺在床榻之上左右环视一圈,而后苦笑道:“原是一场梦啊……”

    张仪不禁哑然失笑,暗腹这世间哪来什么神明?终究不过是他贪恋世间的执念痴妄而产生的臆想罢了……

    这般想着不禁捏了捏拳头,却忽然发现自己竟浑身有力,一身原本的疼痛感也没了?张仪愣了一下,而后扒开衣裳,连身上淤青都已消散无形,只余些许红薄的血痂!

    其夫人也发现异常不禁如见鬼魅,惊诧莫名?难不成神迹降临?

    张仪欢欣大笑,连连叫说着:“天不亡我张仪,天不亡我张仪啊!”

    随即扭头发现桌上有一包裹,与梦中所见一样?忙不迭起身打开,果真是和氏璧!

    而后似是想起什么?放下和氏璧转身走到门前,对着门外天地一拜。

    “张仪谢拜……”

    此后张仪便打算入秦施展一身所学,更想携和氏璧以献宝,得秦王重识,却不想一次赶路途中马车缁重翻倒,装着和氏璧的盒子掉落崖下河中,不见踪影。

    张仪拍腿懊悔不已,早知我便随身而带就是了!何至于有此一劫?然事已至此,寻回已然无望,只好作罢继续赶路。

    ……

    日上三竿,秦国王宫昭襄王于院内与白起范雎二人,讲述着张仪生前的这件奇闻轶事。

    听完昭襄王的话,身为武将的白起,许是性格使然,并不是很相信这种荒缪故事,直言道:“王上真的相信这种故事?保不准是那张仪胡编乱造。”

    “白将军,是觉得王上愚钝,无法辨别真假吗?”

    一旁范雎对昭襄王拱手,淡然与白起问道。

    “休要歪解吾意!一介草夫,不过巧言能辨之舌才混到这般地位,你又能懂个什么?”

    “你!”

    白起的回怼之语让范雎忍不住就要怒斥相驳。

    “够了……”

    昭襄王一声中气浑厚的轻斥,将手中酒爵放下,面带微笑着规劝宽慰道:“武安君与范卿皆是我秦国不可或缺之才,当互相扶持理解,共谋我未来秦国大业!孤,还要多多倚仗二位,可别为了小事而伤我秦国基业……”

    昭襄王虽话语谦和,却尾藏警告之意,你们闹归闹,但不要拿我秦国未来开玩笑!

    在我秦国大业面前,孰轻孰重你们自己要拿捏好分寸,若是因谁误我秦国一统天下,可就别怪本王不念君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