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长生渡之独舟平行 » 第三十六章:以杀试璧

第三十六章:以杀试璧

    “臣诺!”

    白起与范雎惶恐,双双躬身行礼。

    秦昭王笑着点点头,而后挥手让二人自行退去。

    半月后,赵国上卿蔺相如携和氏璧入秦,面见秦昭襄王。

    昭襄王在章台宫设宴接待蔺相如,而蔺相如也如约捧着和氏璧上前觐见。

    昭襄王望着眼前的和氏璧,眼中有光彩闪烁,手掌都有些微微抖动了一下。

    “这便是和氏璧……”

    秦昭王小心翼翼捧在手里,整块玉壁约有一尺两寸宽,厚有一寸半,虽叫玉壁却更像玉盘。

    玉质莹润无瑕,碧血青底羊脂黄玉,五色共生相融,惊艳绝伦却不觉华而艳俗。

    两面刻有谷蒲云雷纹,虽简却大气天成,即便是普通人拿在手里,仿佛也能感受到丝丝能量散发。

    越看秦昭王愈发爱不释手,甚至还让他的嫔妃侍妾等传阅观看。

    蔺相如见状,便知秦昭王压根没有想拿十五桌城池与赵国交换的意愿,故立即开口称,和氏璧其实有一处瑕疵!

    秦昭王闻听心中一紧,接过和氏璧上下翻看,并询问道:“瑕疵何处?”。

    “我来指与大王……”

    说着,蔺相如抖袖起身近前,作势要为他指出瑕疵在哪。

    然,谁都不曾想到,蔺相如的手指碰到和氏璧的一瞬间,竟快速出手将和氏璧抢过,连连后退至柱前,举起和氏璧,怒发冲冠地吼道:“尔等休要过来!若再上前一步,我便让和氏璧与我玉碎人亡!”

    说着抬起和氏璧歪着头便要撞向柱子,秦昭王见此立刻让其余人退开,生怕蔺相如真做出此举。

    见侍卫大臣等退后,蔺相如才开口言道:“大王派使臣携书信送与我赵都赵王,说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与众大臣商议,皆说秦国贪婪无信,定会依仗秦国强大,空口白话的占据和氏璧!所谓补偿给赵国的城池也定然不会作数……”

    “然吾以为,我等平民百姓间互通往来都要讲究诚信,更何况如秦国与赵国这般大国之间的往来?且若因一块和氏璧而惹怒强大的秦国,着实不该如此。”

    蔺相如摇头而叹,面显悲愤失望。

    接着又继续说道:“于是我赵国赵王便听我之言相信秦王,故正而视之,在斋戒五日后,才派遣我手捧和氏璧,要在那朝堂之上行叩拜之礼,携赵王文书亲手奉上,如此这般,为的便是对秦国威望表示最高的敬意!”

    “却不想……”

    蔺相如自嘲一笑,摇头道:“今日秦王这般戏弄于我,我看大王是真无意补偿,兑现给我赵国十五城!吾如今只能强取回和氏璧,若大王再逼我,我便与和氏璧一同撞毁此地!”

    越说蔺相如举着和氏璧就越靠近柱子。

    秦昭王赶忙劝慰并表示歉意,还让一个文臣取来地图,示意要划分哪些区域……他还真怕蔺相如这莽夫把这宝贝给摔碎,那就得不偿失。

    不过秦王此举反而让蔺相如更加确定,秦王只是装模作样,然后诱骗自己放松警惕,其实压根并未打算真的兑现承诺。

    于是蔺相如心中便启用了第二方案……

    “秦王,这和氏璧乃是天下公知的至宝!我赵王敬畏您,所以不敢不献宝……”

    “但我赵王送和氏璧离开赵国时,可是沐浴斋戒了五日,现在大王要接收和氏璧,也应当斋戒五日,还以九宾之礼,给予赵王应有的尊重!我才敢为秦王献上此宝。”

    秦昭王看蔺相如这样子,知道现在也无法硬夺了,只好勉强答应,便让人将蔺相如请下去,安置在秦王宫外的宾馆里。

    秦昭王却不知,当晚蔺相如便差遣随从,乔装打扮带着和氏璧稍稍从后门溜走,返回赵国。

    翌日秦昭王得知蔺相如原早已安排好人带走和氏璧,一时气愤不已,要对蔺相如行汤镬之刑!但及时被范雎拦了下来。

    “大王,如果您今日将蔺相如杀了,不但有损您的名望,也得不到和氏璧!以后各国君主都将无法信任您的品德,秦国亦无法再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我秦国就会变得孤立无援,届时各国若合纵抗秦,我秦国危矣!”

    “杀蔺相如虽一时痛快,但极有可能影响国策,还会交恶了赵国!若两国刀兵相见,我秦国虽兵强马壮不惧赵国,但必定会削弱国力,彼时若国力耗损过多,也就随了各国的愿。”

    “而且南边一直虎视眈眈的楚国,恐怕最是乐意见到这种局面,所以……大王三思啊!”

    范雎如此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秦昭王也恢复了理性,连夸范卿所言极是,想的周全点醒了寡人,于是秦昭王只得无奈作罢。

    不过仍以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并以该有的礼节相待接送他,而后便放他回赵。

    此后十数年秦昭王时不时的,只要一逮到机会便攻击赵国,想要以武制服。

    公元前二七七年,赵惠文王去世,在位三十三年。

    此时的赵国君主是由赵惠文王年幼之子赵丹继位执政,号为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上位时尚还年幼,由其母赵威后掌权执政。

    赵国一直兵弱秦国,赵威后怕秦国大举进攻,便想要与秦国求和。

    遂委派文臣使节,携数名赵女与许多财物珍宝送往秦国,其中便包含了和氏璧!

    秦王获得珍宝和氏璧后,果然停战止戈,然赵国却也只得了一年的平静期,只因……

    秦国王宫内……

    “如今孤王已得和氏璧,现在只差一步便可造就我大秦帝国了!哈哈哈……”

    秦昭王面前呈放的,正是是多年前差点得到手的和氏璧!

    如今和氏璧又落入手中,只差最后那张仪曾提到的阴阳之血了。

    可是一提到这个,不仅秦昭王犯难,就是谋臣范雎与武将白起亦不知其所然。

    何为阴阳之血?三人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秦昭王盯着和氏璧,脸上逐渐爬上丝丝凶戾,抬头看着范雎与白起,狰狞一笑。

    “那就杀!”

    “杀一人验一血,直到成功开启和氏璧为止!”

    秦昭王狠辣尽显,将和氏璧交与白起说道:“赵国羸弱不及我秦国,就先拿赵国试验!”

    此后数年大小战役不断,白起率领秦兵一路攻城拔寨,斩杀赵国士兵数万人,战后打扫战场时每每都会趁人不注意,偷偷在和氏璧上滴试人血,但却都无任何异常现象。

    白起虽为秦国之臣,但每次连降兵都不留活口,以绝后患地全部坑杀,也让他开始渐渐心生疑意与些许畏怯之意。

    武信军白起心中,对和氏璧描述的神奇之能他一直不是很相信!所以为了一件虚无缥缈的传闻而杀人取血试璧,即便是白起都觉得有些残忍。

    但为了秦国大业,白起并不过多放大这种思虑,毕竟战场之上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但在秦昭王这里却对白起的进度感到有些不满……

    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攻打赵国已连夺三城,如今更是以五十万大军直逼长平,将赵国四十五万赵兵围困长平。

    后在击溃赵国将士后,得秦王之命,将赵国四十五万人全部坑杀!

    此事一出震动各国,赵国人更是痛恨白起,杀神白起之名立时名扬诸侯国,这便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这一战不仅赵国死了四十五万,秦国也损伤二十万士兵!一路杀将过来,如此之多的人血,却始终没有出现所谓的阴阳之血?让和氏璧无法开启神迹。

    得知此结果让秦昭王甚为不满,就连白起请求乘胜追击,顺势灭了赵国的谏意也听不进去。

    一心只在和氏璧上的秦昭王,对白起的办事能力颇为不满,耳旁又有一个想要公报私仇的范雎在那蛊惑,煽风点火,秦昭王愈发觉得白起对自己所托之事并未尽心尽责,只是在敷衍了事!于是不久后白起便被调离前线。

    白起心中积郁,前线战事前景一片大好,只要再乘胜追击便能灭赵亡韩,但秦王不听劝,而是听从范雎的话,说秦兵疲劳不应再战,而且赵韩两国如今被打怕,愿意割让土地,献城求和,不打才是上策。

    但其实这些都是因范雎怕白起再打下去,若真的让他灭了赵国韩国,吞下两国疆域,那大秦便可称帝!

    那等功劳即便是秦国前几位大王加起来都未能所及,届时白起的地位必然在自己之上,这可不是范雎愿意看到的。

    秦昭王调离白起半年后,秦国又发兵赵国要攻打邯郸,却赶上白起生病,秦昭王便派王陵行军作战,然换来的却是秦国损失四万余众。

    白起大病未愈,秦昭王立刻便想派白起出征,但白起觉得如今秦国国力空虚,若在赵国内应战,其余诸侯在外策应的话,我秦国大军必将被破!所以不宜作战。

    但此时秦昭王对那和氏璧有些魔怔,只想获取大量的人血,找到阴阳之血!

    而白起不愿出战再造杀孽,便改派王龁带着和氏璧前去攻打邯郸,结果如白起所言,楚国派了数十万雄兵围攻秦军,致秦伤亡惨烈。

    白起是武将,没有范雎那等文臣的心思和阿谀奉承之嘴,在听到秦军失利的消息后,直接对秦昭王传书道:“当初王上若是能听白起一言,又何至于有此结果?”

    秦昭王见言自然心中大怒,强行命令白起带病出征,但白起只说重病未愈无法上阵,于是又拖了三个月,直到前方战事不断战败,秦昭王怒不可遏越发迁怒白起,没办法白起只能带病上路。

    白起一路勉行至杜you城时,另一边秦国王宫内,范雎不断吹风挑拨是非,说白起这人拥兵自重,恃才傲物妄自尊大,让秦昭王对白起拖拉不战的行为不满到极点。

    难道我偌大秦国,除了你白起就无人材可委以重用吗?于是便派人赐剑让其自刎。

    当白起收到秦王派人送来的剑时,满心苍凉苦怮,仰天悲叹:“我白起做错了什么?竟得如此结局!”

    而后似是想起什么,白起低头自嘲一笑:“是了,我本就该死……”

    “长平一战,赵国士卒降兵数十万,我用欺骗手段对付他们,将他们一一坑杀,就为了那一派胡言的和氏璧!这些罪孽难道还不够死吗?”

    自此一代杀神名将白起,自刎消陨。

    而至于那和氏璧……

    听说王龁归秦途中有只青牛挡道,在将其赶走后那和氏璧也跟着一同丢失。

    后世坊间传闻和氏璧并未丢失,一直为秦国所有,还被嬴政制成传国玉玺,一直流传到后唐五代时下落不明。

    真相到底为何,已经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