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津渡 » 第五十二章 杨宅端午2

第五十二章 杨宅端午2

    “借此机会,我多说两句。”杨先生显然是想给未来的女婿一次性把该交待的都交待清楚,他说,“一是将丁道萍同志的事情给杨柳说说,今后她难免不介入我们的工作,要让她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仅仅是儿女情长,地下工作的风险要有思想准备;二是只要情况允许,你要保持与丁道萍同志父母的联系,丁道萍也是独生子,你要为她的父母养老送终。必要的时候带着杨柳一起去看望二老。”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徐思鸿被确认了杨宅女婿的身份,心情自然愉悦,可是当天夜里他还是梦见了丁道萍。

    那年在上海,徐思鸿在新婚的当天接到第二天到南京执行任务的命令,新婚燕尔,劳燕分飞。徐思鸿没有想到这竟是永别,丁道萍从被捕到牺牲,他都是事后听组织上说的。

    早几天,杨正豪在杨柳的房间里看到了徐思鸿的“派克”笔,就知道这丫头真的恋爱了,他记得派克创始人乔治·派克先生的梦想,自言自语道:“永远致力于制造更好的笔”。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在努力追求“更好”,他含而不露地一笑,暂时不想惊动了姑娘,那就等着徐思鸿的主动“报告”吧。

    第二天晚上徐思鸿主动邀约鹏程晚上喝酒。“明天是端午节,今天我们就算提前过节了。”

    四人还没坐下,徐思鸿一边递上八个从东乡带回来的粽子,一边就切入主题,“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解释,纪念屈原是个不错的由头。”

    四人同时举杯,徐思鸿说:“为了我们的屈原!”

    “谢谢徐先生和杨小姐!我已经有若干年没有在国内过传统节日了,要不是在西津渡看到有卖粽子卖粽叶的,我早已没有端午的概念。”陈鹏程拿起一个粽子闻闻说:“香!还是热乎乎的。我和空音先尝一个?”

    “有妈妈的味道。”陈鹏程吃着粽子,眼框里已有热流涌动,神色怆然。他细嚼慢咽,一边吃,一边说:“屈原乃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记得。”

    徐思鸿说:“陈兄《离骚》信手拈来,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

    “没有,我就是从小跟着家父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而已。时间久了,只记得一些个名言警句。”陈鹏程歉歉身说。

    “那更是不简单的。父母双亲可好?”徐思鸿随口问道。

    “唉,杳无音信呢。”陈鹏程黯然神伤。

    “来,陈先生我先敬你!”徐思鸿说,“这是杨柳偷的她父亲的茅台。多喝点。”

    陈鹏程一笑说:“为你一个‘偷’字叫好,杨小姐一定有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祝福你,徐兄。我已经九年没有回家,没有见到父母了。”

    他的话是笑着说的,徐思鸿一时无法形容他的笑。真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是令他人难堪的笑,是让他人后悔提起刚才话题的笑。

    徐思鸿看得不舒服,估计寄人篱下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何况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如同自己站在主子身边,看着主子欺侮亲人,而自已不是狐假虎威,助纣为虐,就只能是忍气吞声,免开尊口。这叫什么事啊!他同情和怜悯油然而生。这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可以看出,陈鹏程应该不是落井下石狐假虎威拉大旗作虎皮的宵小之徒。思鸿这是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对他人格的肯定。

    思鸿还在掂量着如何对话,鹏程已经转换话题了:“‘茅台’自然是好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徐先生,我借花献佛,我连敬你三杯,只是这句流行在南宋民间,出自通俗读物《名贤集》的名句,我是否配得上?还是个问题。”他话中有话,站起来,连敬三盅。

    他知道要与徐先生搭上“知己”的关系,主动权在对方,自己只是一个“汉奸”,如果穿上日本军装的话,中国人唯恐避之不及呢。

    徐思鸿也站起来陪了三杯,说:“你说的名句出自南宋民间?我一直以为应该不是李太白,就是苏东坡呢。至于‘知己’二字,坦率地说,我也正朝这个方向努力呢。鹏程君,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