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腾飞 » 第五十三章 中央医院

第五十三章 中央医院

    神祖府医术的奥妙不少人都有体会,尤其是赵会元赵老板,第一个被神祖输血救活的人。

    一年多来,到神祖府求医问药的问不断增多,神祖府就那么点人手,忙不过来,于是李浩就在神祖府东面不远的澄清坊十王府旁边,建立一座大型的医院,叫做国立中央医院。召集了京城及周边全部的郎中。

    先用土坯盖了几十间的土坯房,用来当做临时的诊室和病房。楼房现在盖的比较慢,主要是在给学子们盖教室的时候用掉了大量的建材。现在京城周边的砖窑日夜不停的烧,就连保定府、甚至沧州一带的砖窑也在开足马力烧,用来供应京城大量的用砖需求。

    医生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一个牌牌,表示可以上岗瞧病了。不少的郎中都不愿意来,一来自己本来就能瞧病,干嘛还要去那个劳什子中央医院?二来听说医院里面瞧病吃药全部免费,那我一个郎中还怎么挣钱?有心不去,可在锦衣卫秀春刀的劝说下,服从大局,还是乖乖的来了。

    现在的中央医院已经集中了五十多位医生,擅长各科的都有,还有十几个稳婆,准备给孕妇接生。护士直接从各地流民中招募年轻机灵的女子,由春草等四个丫鬟培训,考核过关的就可以去当护士了。现在的护士也有五十多个。

    国立中央医院看病抓药都不要钱!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并迅速向外扩张。京城的医馆、药房好几个都关门歇业了,人家医院都不收钱,谁还来他这?

    各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当然大部分都是穷人,因为这里不收钱。郎中孙亮今天已经看了十几个患者,要在往常,看十个就该关门休息了。

    可在这不行,必须得等到下一个医生来接班。身边还有两个徒弟,是医院分配的。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在这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神祖说了,你教会的人越多,你的职位就越高,你的收入也就越多。教会一个人,会得到一个人的津贴,教会十个人,自己就能成为教员,教会五十个人以上自己就是教授,享受朝廷的特殊津贴。据说这一份特殊津贴足够他不吃不喝几年的收入,而且每年都有。

    大明朝医生的地位低下,向来不被人重视。所以学医和从事医生职业的人也很少,在京城,医生还算多一些,要在乡下,只能靠走方郎中了,而这有可能一两年都遇不到,因为乡下太穷,没有医生愿意去。生了病要么忍着,要么大老远去集镇或者县城、府城去求医问药。

    李浩估算,大明朝一亿左右的人口,从事医生的最多也就一两万人,而且分布及其不均衡。

    所以李浩提出一个十万医生计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十万左右的医生,朝廷给予补贴,分派到各地去行医,他们也可以再收徒,最后的结果是让大明朝每个村庄都能有一两个医生,让所有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的了病。

    这个计划跟后世共和国的乡村医生很相似。不要求他有多高的医术,只要懂得常见病的治疗即可。遇到疑难杂症,可以县府医院请求支援,县府医院会根据病情派出有相应专长的医生前往救治。县府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州府或者直接向京城汇报,再由京城派人诊治。

    这样的分级医疗体系,医生少了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所以李浩才提出十万医生计划,大规模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鼓励现在的医生多带徒弟,教会的徒弟越多,他的职级也就越高,待遇也就越高。

    不光是百姓需要医生,军队里面更是需要,目前军队里面只有京营里面建立了医护队,虽然正在大力培训,但是医护队只懂得一般的战场上的外伤救护,对于药理根本不知道。即便是这样对于庞大的大明军队来说,还是太少了,目前战场上的伤患,大部分还是听天由命,现有的医护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太多的伤患得不到救治,平白折损不少的优秀的百战老兵。

    李浩现在非常喜欢这个的时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民众最朴素的信条,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病人不花一文钱就看好了病,这比庙里的菩萨要管用的多。

    如果救命之恩你都不报,人们的吐沫星子就能淹死你,没人愿意跟你来往。有钱的留下点金银,没钱的也会想办法送来点粮食、野味之类的,表表心意。

    西山的猎户李三郎打猎时腿摔断了,被送到了中央医院,白吃白住三个多月,每天都有医生来询问病情,从未间断。李三郎感激的泪流满面,出院时跪在孙亮面前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没过几天,这家伙就带着两个儿子用车拉着两只老虎、一只豹子送到了医院,孙亮一看吓了一跳,老虎个头大不说,皮毛一点都没伤,都不知道他怎么抓到的,这可值老钱了。

    可孙亮见了不但不高兴,还劈头盖脸训斥李三郎:“不要命了!腿脚还没好利索,就又去打猎,咋就没让老虎把你吃了!”

    李三郎嘿嘿傻笑道:“草民承蒙孙郎中救命大恩,又在这白吃白住了三个月,天天还有人伺候,大恩大德,草民一天都不敢忘记,草民家穷,没有那些个金银财宝,只有上山打几样像样点的猎物,来报答一二,不然夜里都睡不着觉啊!”

    “这回能睡着了吧?能睡着了就滚回去,等腿好了再去打猎,都不要命了!”孙亮眼睛有些发酸,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现在的孙亮,腰杆子挺的很直,当医生从来就没有过这样被人尊敬过。

    进了医院,就扔掉你的身份,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贩夫走卒,到了医院都是病号,一视同仁,一律不准带仆从进来,这是李浩的规定,也是医院的第一条纪律。

    武定侯徐锡登的夫人要生孩子,本来府里有稳婆,可是听府里稳婆说中央医院的稳婆手段更好,都是受过神祖点化的,于是带着夫人来了医院。

    妇产科刚刚组建,加上武定侯夫人,目前就七八个孕妇待产,三个人一间病房,一个农民的媳妇和一个是流民的老婆跟武定侯夫人被分到一间病房,一间房里面三张病床,用帘子隔开。

    徐夫人开始非常不满,想让丫鬟进来照料,结果丫鬟被锦衣卫拦在门口,不让进来。而且屋里的另外两个都是下贱之人,堂堂的侯爵夫人怎么能跟贱民住在一起?有失体统。当下提出要把两个贱民赶出去。

    城外的流民夫家姓张,没有名字,称呼张氏;那个农妇夫家姓郑,同样没有名字,称呼郑氏。两家一看自己在这碍着了侯爷夫人,早就吓的够呛。那是侯爷,像自己这样的小民,就算被打死都没说理的地方!两家人赶紧给徐夫人磕头赔罪,然后收拾一下就要滚蛋。

    正好李浩正在医院发愁,医院初创,连个合适的院长都找不到。找个有名望的御医来当吧,又担心他们把宫里的那套规矩带过来,所以不敢用他们来管理,过来帮忙瞧病可以。实在找不到人,只好自己先兼着。

    徐夫人正要发怒赶人,有人就报告了李浩。李浩正在头大,听说有个侯爷夫人闹事,当下阴着连就过来了。先安抚了张氏和郑氏和他们的家属,然后问武定侯和他的夫人:“进医院前可有人给你们讲解这里的规矩?”

    “回神爷,在门口有锦衣卫讲了,还发了小册子。”武定侯赶紧回答。这是神祖爷爷,代太祖爷下凡的,皇帝都得听他的,自己一个小小的侯爵,给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扎刺儿。

    “讲了为什么不遵守?告诉你们,别说是你们,一个小小的侯爵,哪怕是皇后来了,也是这个待遇,绝不准有例外。在这里,医生就是天,皇帝来了也得听他们的。”李浩今天不太高兴,说话声音很大。吓的武定侯扑通一下就跪下了,赶紧赔罪。

    “起来,就安心在这住着一直到出生,孩子满月再走。这里都有人伺候,每人最多只能有一个家属陪床。每天有人送饭,家里也可以送些滋补品。”李浩缓和了一下语气。为什么要让他们住到满月呢?李浩主要是为了让医生们对观察记录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为以后增加经验。

    说来也巧,好像是天意安排,这三家结果在同一天生产,流民张氏第一个生了个女儿,徐夫人第二个生了个大胖小子,郑氏第三个生产,也是个儿子。

    张氏和郑氏生产比较顺利,可徐夫人就有些麻烦,差点难产。原因是孩子营养太好,个头太大,徐夫人又是第一次生孩子,平日在府里光静躺着养胎了,结果把胎儿养的太大,难产差点要了自己的小命儿。

    还是神祖府里的稳婆手段高超,咔的一剪刀,来了个侧切,才把孩子顺利的生下来。剪刀剪开的时候徐夫人差点没昏死过去,这还不算最难受的,生完孩子缝合的时候更是痛不欲生。麻药是不可能的,侧切即便是在后世那个医学发达的年代,都不用麻药,更不用说现在这个没有麻药的时代了。

    武定侯没有在医院等待,这个时代很迷信,男人见女人生孩子不祥。结果让李浩骂了一句没良心。那两家小民小户的男人都在外面等着,虽然不能进屋看,可隔着玻璃也能看见屋里的家人,见到母子平安,心里也都踏实了。

    崇祯皇帝来了,非常高兴,这事大明中央医院出生的第一批孩子,三个护士把孩子抱到外屋,崇祯三个小娃娃都抱了抱,这样亲民的举动可感动坏了这三户人家,我家娃娃当今万岁爷都抱过,哪怕家里再穷那也是金贵的身子。

    刚刚出满月,武定侯就和那流民张家定了娃娃亲,还让孩子跟郑家的儿子结拜为兄弟。许多人都非常的不解,你堂堂一个侯爵,门不当、户不对的,干嘛非要跟贱民定亲?

    “这你就不懂了吧?”武定侯徐锡登把嘴一撇。

    “自打太祖爷开国,大明朝建国二百七十年,你见过哪个皇帝抱过平民家的孩子?尤其郑家那个小子,还在万岁爷身上撒了一泡尿!敢在皇帝身上撒尿的,要在以前,他十八族的脑袋都不够砍的。万岁爷居然一点都不生气,这事为啥?这是神祖也在让万岁爷收拾民心!!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自打神祖爷下凡以来,陛下的性子随和多了吗?咱们都知道,‘得民心者的天下’自打崇祯朝以来,灾荒不断,兵祸连连,民心早丢的差不多了。陛下通过抱抱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要昭告天下,大明朝廷没有忘记他们,不会丢下他们不管的。

    我等身为勋贵,难道你就没有发现,太祖爷和神祖爷对我们勋贵非常不满吗?太祖爷显圣之时,当众斥责英国公,还下旨砍了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祯捐出所有家财,才算保住了性命,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如果还这样下去,我等勋贵还不能跟陛下一条心的话,灾祸也许就不远了!

    所以,我们要想长久,那就一定要和朝廷保持一体,多帮朝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武定侯的一番解释,直听得他那些狐朋狗友后背都发寒,刚才他们还取笑万岁爷呢,这还了得!!

    “我家闺女今年三岁,女大三,抱金砖!!老子就这找媒婆去郑家说亲!!!”泰宁侯陈延祚撒丫子就往家里跑。

    “我妹妹年方二八,也去跟郑家说亲!”武定侯徐锡一口茶喷的老远,武安侯郑之俊脸都不要了。你妹子都十六了,人家才是刚满月的娃娃,瞎凑什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