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的女帝日记手稿 » 第三十章 大贤良师

第三十章 大贤良师

    她沉默一会儿,打开脖间挂的小袋子,拿出一包东西,她伸爪子拍开帕子,里边有好多钱。又想起了心之海好久没有去看了。

    开始舒展身体,关上门确认无误后便进入心之海,在这个状态下是最虚弱的时候。

    刚进去就发现里边变了一个世界,极目远眺,一片葱葱郁郁,远处的山高耸入云。而她所在的这个山头,只是比有些树木高一点。

    人参和灵芝也不见了,麦子还在,然后不一会,出现了许多人,领头的是一个男人,带着她来到了山顶,黑色的石头砌成的房子,石头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在台子的中间,有一块白色的圆石,蒲团般大小。

    她一脸懵,完全不知道在做什么。她心想,这难道是在举行什么仪式,从他们神态来看,还是个很重要的仪式,不知道等会儿要面对什么。突然,一股气流从头顶冲下,她有些慌张,她看到许多异兽和飞禽。

    经询问才知道,自己那日离开后,心之海发生了巨大变故,那些人参有问题,通过修炼越来越强,竟然通过地,水,风,火重建了一方世界。

    她从这片空间退出去后,发现身上的疼痛好似过去了,只是体内的气流还在,似乎按照某种轨迹在运行着。心之海被强占了,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夺回来。

    已经两个月了,临近中午的时候他已收拾好包袱,另外还带了《礼记》、《春秋》、《诗》、《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左传》、《战国策》,他也很喜欢《易经》。平时爱读法家书目,诸葛亮还熟读《六韬》。

    诸葛家族,自西汉官员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世代为官,诗书传家,自然藏书甚丰。

    自从家族遭遇变故,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年幼丧父母,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诸葛亮自幼好学不倦,博闻强识,被当时人称为“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

    她又想到自己所知道的事。诸葛亮的父亲乃是袁术的豫章太守,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却在汉献帝登基后英年早逝,他和荆州牧刘表有旧,诸葛亮便去追随刘表以寻求庇护,现在跟随司马徽学习,学成以后才回来继续耕田种地。

    沐然有些疑惑“现在天下大乱,为什么不去寻个主公呢,以你的才华是可以寻得一个不错的主公,助他一统天下,你也能封侯拜相,为什么不去呢?”

    诸葛亮长叹道“不遇明主”

    其实,沐然都知道,他身高八尺,经常自己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但是当时的人都不这么认为。所以才会怀才不遇,哪里是不肯做官。

    诸葛亮丝毫没有注意到沐然的表情,只是自顾自的唱一首名叫梁父吟的歌“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沐然显然是听不懂的只是疑惑道“所以,唱歌有什么用?”

    诸葛亮仍是自顾自的说“走出齐国临淄城的城门,遥望城南的荡阴里(地名)。那里有三座坟墓,形状大小非常相似。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是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续的。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斩断地脉。不料他们一朝遭到谗言,两个桃子竟然杀死了三个勇士。谁能够想出这样的奇谋?他就是齐国的国相晏子。”

    “亮,心不在为官而在于民”

    沐然忽然想到一件事,诸葛亮三兄弟,后边一个跟了魏国,一个跟了吴国,一个跟了蜀国。

    见诸葛亮斗志昂扬也不再多说什么,心里想着再过几年刘备也该桃园结义了吧。

    沐然心里始终坎坷不安,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变故。这国师要是找到了她一定会斩草除根的。

    在这些家族藏书里,包含法家、名家、兵家、道家、史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

    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法典,从图阵兵法到诗文书论,从哲理算术到机械制作,从经济食货到抚乱安民之道,无不广泛阅读。

    他自跟随老师学习的两个月里,已能将《乐记》知晓个大概,再加上原本基础就好,所以不会太辛苦。老师对他很赞赏。

    因为快到夏至了,临近农忙,许多人都开始准备忙碌。家里只剩下一个弟弟和妹妹。尚且太小,做不了活,又不忍拖累叔父。起初老师是不同意的,听到他的说辞为之动容,许久才笑了起来,仰着原本低下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师徒二人互相望着彼此,老师对他说“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你的德行已经如此好了”接着道“回去的路上要多久小心,万不可与人冲突,倘遇到不相干的人莫要与之纠缠。”他恭敬地向老师告别。

    沿途发现很多人都在为农忙做准备,不由得急躁起来。到了家门口,正要推门,隐约听到陌生的声音从里边传来,进门后看到三个陌生的人,阎忠看到了他,因为素不相识又都互不认识,两人对视相望,阎忠先开口“你要找谁?”他刚要说话就听到有人喊他“孔明”,他朝着声音方向看去,是妹妹在喊他。

    此时一旁的司马孚依旧谨慎地朝沐然看去“孔明是谁?你们认识吗?”她高兴的抱住他,丝毫不理会一旁的司马孚。然后关心地问他一些家常“路途劳累,你一定饿了吧,我去为你备些饭菜。”

    “不用,我早在路上就已吃过饭菜”她有些焦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们是客人吗?既然是你的朋友,应当欢迎”

    她故作镇定,“是前几日认识的朋友,他们遇到困难流落至此”

    他非常欢迎客人的到来,紧接着为他一一介绍。

    在一起吃饭,他有些疑惑“公所因何事沦落至此?”司马孚先是叹息“因战乱流落他乡”一旁的沐然很相信他,她非常清楚司马孚没有说谎,司马孚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在当时号称“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接着是阎忠,“天下安定后,我为皇甫嵩献计,皇甫嵩不采纳我的建议,便愤然离开皇甫嵩,谁知路上惨遭追杀,才落难此地。”

    饭后就去田地里拔草,所用的工具是耨,干了半天才终于将杂草清理干净。她在树下睡觉,忽然想到以后该怎么生活,当时的读书人,年幼的时候,学习《孝经》和《论语》,年长之后学习《五经》。可这没有一个职业是能养家糊口的,倒是可以去学医学,如果资质有限,在读儒学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学一些杂学技能,比如医学,至少也是一种出路。

    除了医学,汉朝还出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养猪的书籍,汉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生产的书籍,这一类知识,私塾教授的比较多。实在不行也可以去养猪。

    不过许多书籍都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汉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书籍被破坏,再来一次焚书事件,就向民间征集书籍,然后让官府雇人抄写,以增加书籍的流传,所以导致许多珍贵古书都被烧了。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虽然经过了处理,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受潮,所以每到七月份,就有读书人晒书,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一种习俗。

    抄写的书籍一多,书店也出现了,汉朝书店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书籍被官府雇人抄写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汉朝民众对书籍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求。

    在举孝廉制度的刺激下,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地读书,以期望被人举孝廉,进入朝堂。因此,书店成为了门客络绎不绝之地,加上书店可以免费看书,让很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流连忘返。

    回到家后,休息了一下午,到了晚上,只有司马孚的灯还亮着,书翻了一本又一本,孔明见他还在挑灯苦读,过去一问才得知他也酷爱读书,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随即来了兴致,便要和他讨论些问题,“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一直谈论至深夜才睡觉。

    在睡觉的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以往所提到的黄巾军,她想到自己以前在现代的时候,非常爱看历史,对历史非常热爱。除了正史,还有一些野史,据野史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名叫张角的人,某年月从一位仙人手中得到一本名为《太平道术》的书。野史记载的非常详细,在一年的农忙,张角下地干活,快到傍晚时遇到了一位老翁,他仔细打量一番,老翁头发苍白,阳光下像银丝一样,身着麻布衣,不像是富贵人家,头缠一条黑布,穿着草鞋,倒是像穷苦人家。看上去慈眉善目,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躺在地上,双手沾满泥土。

    张角见他这般模样,甚是可怜。本想转身离去,又发觉老翁还有气息。左右两难,见丢他一人在此,此乃不义,不合乎为人的规矩,良心受到了谴责。心生可怜,不忍离去。稍作准备,试图唤醒老翁“老人家,快些醒来”紧接着见嘴唇微裂,便猜测是因为口渴,所以才没有力气起来,也是饿了一天吧!他从腰间将缠在身上的一壶水灌给老翁,见老翁缓缓喝下,这才放心。已将水喝了大半,逐渐有了意识。“老人家,你是哪里人啊?又为什么会晕倒在路上呢?”“记不清了,天色不早了,你也快些回家吧。”他有些迟疑。

    见老翁躺在地上也不是办法,只好将其带回家中,暂且先过上一夜,明日再送他回家。

    第二天一早老翁就醒了,因是借宿一晚,又被照顾。觉得很惭愧,就这样走了,实属忘恩负义。临走时为张角推荐了一处隐世的名师。“我听闻南山有一位隐居避世的名师,学识渊博,你不妨去学些本领,日后也好谋个出路。”谢过后就离开了。

    他起初是不在意的,至少家贫了些,但是衣食住行也是有保障的。有一次他在田地中和其他人一起种地,他开始吹嘘自己,因为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出身平民,所以才没有人会真正相信他所说的话。有人嘲笑他,但是他并不在意。依旧幻想他那鸿鹄之志,田地中谈论着理想,没有人理解他,他笑了,大家也都跟着一起笑。只是大家在笑他的自大与不切实际的吹嘘。久而久之,他不愿一直是农民,自从察举制落第以后就一直意难平,有奈何不被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夜里,他睡不着,一直想着老翁说的话,南山有位名师。他打算明天就去南山,他再也等不及了,准备了足够的口粮,就开始出远门了。

    将近走了一个月的路,到了一处江河大湖,前方已经无路可走,没有船是过不了河的。取出水壶装满水,沿途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船,只好绕开另寻他路。湖水幽深混浊,层层鳞浪随风而起,淼淼碧波,层层水浪,湖四周被群山包围,山上树木多且杂草丛生。

    继续赶路,在路上从路人口中得知有一位行侠仗义的少年。他的羌人好友来到中原探望他,当时他的父亲离职在家,家庭并不富裕,便将家里用来耕种的牛宰掉用来招待他的好友。他的羌族朋友也十分重义气。见自己的朋友这么重情重义的招待自己,他们非常的感动,在回到自己部落以后,那些羌人首领开始东拼西凑,很快给董卓送来了各种牲畜,足足有上千头。他还依仗自家富足的资产,经常跟羌族部落酋长交往。长期来往于胡汉之间,他身材魁梧、健壮有力,练就一身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张角有些不敢相信,世间竟有如此英雄。

    在路上遇到两次山贼,运气好才侥幸逃脱,之后便很少走小道。一个月后,到达了离南山不远的黑森林。据说,九州以前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自黄帝与炎帝部落相争,三战而胜,又举兵攻伐蚩尤,九战九败,在天人的帮助下反败为胜,蚩尤被斩杀。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顓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而留在江淮荆州的那支九黎后裔,则被称之为荆蛮。也就是后来的楚国,战国七雄之一。而另一分支逃到了湘西、黔东。后来巫蛊盛行,被驱逐出去的九黎族人便逃到了黑森林。传说,九州第一方士就藏在里边。凶险异常,但这也是去往南山的必经之路,绕开这里要走上两千里。

    只好硬着头皮走,只希望早日绕过去。不知走了多久,天已经是昏黑,透着夜色,使得愈加的可怖,皎洁的月光,照亮树木与四周,草显得更加的绿,躺在石头上睡觉。附近荒郊野岭,无人问津,百里不见一户人家。

    清晨太阳升起,林中明亮了许多,他走进林中,走了将近五里就

    准备休息,在他休息的时候,从林中钻出一只狼,紧接着是一群狼,他从背后取出剑和狼死斗,他将其中两只白狼杀死,他因此受伤昏迷,再次醒来时就被捆绑在一个陌生的营帐里,那些狼也消失不见,只剩下许多穿着狼毛衣的男人,边是一个红衣子和一个穿黑袍的人,当张角感到绝望时,穿黑袍的人先是问他叫什么名,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张角一一交代,知道来龙去脉后,便放了他,饭菜招待过后,告诉他直往前走,不要往后看,五日就能走出这片森林,最后嘱托他不要将这里看到的说出去。

    再之后到了一个村子,刚到这个村子时,众乡里闻有外人来,纷纷争相备酒菜招待,饭后有人问起家常,他发现这里的人穿的衣裳是都百年前的,自汉武以后的事都浑然不知,在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匈奴进犯,常年掠夺村中,自汉高祖以来就时常横行一方郡县,这方郡县饱受摧残,又逢大旱,这才不得不逃难,匈奴又常来这一方郡县烧杀抢掠。使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北方的边疆犹如人间炼狱,生灵涂炭。

    逃亡途中发现一处山洞本想进去暂住一宿,却发现里边有一条通道,走到尽头时有光,顺着光找到一处平原。

    知道来由后,张角告诉他们匈奴已经不敢南下了。一个名为霍去病的人将匈奴赶至长城外,退匈奴七百余里,封狼居胥,封冠军候,征讨全国,战无不胜,帝遣卫青治国,大汉一片强盛繁荣。

    一众村民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封狼居胥。他为其作了解释,所谓封狼居胥,发生在元狩四年,即前119年的漠北之战,这一年,霍去病仅仅22岁。然而,仅仅两年后元狩六年,即前117年,霍去病便忽然去世,享年24岁。

    村中人皆掩面而泣,纷纷感到可惜,随即又问道后来怎么样了,张角将配所知到的一一道出,村中以无不为指去病英年早逝感到伤心,可惜。

    从汉文帝一直讲到百年后外戚王莽篡汉,关于王莽来路背景,民间的说法是当时刘邦身为泗水亭亭长,要带着囚犯去骊山。但是囚犯人多,中途跑了不少,刘邦认为去到骊山也会因此受到惩罚,所以就遣散囚徒,自己喝闷酒去了。这时候有囚徒去而复返,说有白蛇堵住道路,不能通过,刘邦就接着酒劲高声喊到“壮士行,何畏”持剑斩杀了白蛇。当天晚上,有人发现有老妇人痛哭,询问缘由,老妇人说我因为儿子被杀而哭,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白蛇,今却被赤帝之子斩杀。于是人们都认为刘邦是赤帝之子,人们纷纷归附,刘邦也凭借这些人开启了反秦建汉之路。刘邦斩白蛇时,白蛇说,你斩我的头,我就籑你的头,你斩我的尾,我就籑你的尾。刘邦大怒道,我斩你中间,后来白蛇转世成了王莽,灭亡了西汉成立了新朝,刘秀又建立了东汉,西汉东汉刚好把汉朝分成了一半。接着又讲解了白蛇的身份背景,据《周礼》记载,古时候人们都祭拜五方上帝,他们分别是东方青帝(为木德);南方赤帝(为火德);西方白帝(为金德);北方玄帝/黑帝(为水德);中央黄帝(为土德)。

    这个白帝,就是五方上帝中的西方白帝。而秦国在春秋初期,刚刚成为诸侯国的时候,秦襄公就曾祭祀白帝。

    秦文公继位后,更是专门建立了城邑用来祭祀白帝,可以说秦国的历代国君都是以白帝之子自居的。

    民间有方士夜观天象,窥得天机便传闻刘邦要杀死秦国皇帝,并且以赤帝火德推翻白帝金德,从而改朝换代。《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有人说“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但是这个说法是在秦朝建立以后,秦王为了声明其正统性,表明王朝更替传承有序,自身承接在周代以后,所以主张秦为水德。在那时候人的眼里,秦人就是金德,属西方白帝。所以刘邦先是声称自己是赤帝之子,为火德,取火克金之意,以此来推翻秦朝。汉高帝入关,得秦始皇白玉玺,佩之,曰传国玺,与斩蛇剑俱为乘舆之宝。后来,到了汉文帝时期,鲁儒生公孙臣对汉文帝说: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

    丞相却不承认他这个说法。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隄,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

    后来,黄龙出现在成纪,关于黄龙没有任何记载,他的身份也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汉文帝信了公孙臣的说法,张苍败了。

    村民听到这个说辞感既万千,每家年户争相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他们对百年以后的事情感到好奇,想要了解这些年外边都发生了什么,在其中一户家中吃过饭后,借宿一晚,之后的几天里都是如此。向村民告别后,离开了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没有向官府告密,这几日被盛情招待,因受人之恩,才不愿拿村民来换取钱财,辜负了村民们的一番好意。

    又过了两年,到了往南山的最后一座高山,在林中发现许多野兔子。

    穿过了树林以后发现山坡上十分荒芜,长满了各种花草,感到有些累,想要休息片刻再赶路,看了下四周发现很安全后,便在荒芜的布满杂草的山谷中睡着了。

    山野中住着精怪,魈常藏身深林,出时起大雾,山川逐鹿,群狼窥视。

    魈发现了这位陌生人,上一次见到人还是很久以前。自己生来就是神,拥有很长的寿命。那时候的律法还是象以典刑,象刑。

    更早以前,两个及以上的氏族组成胞族,若干胞族联合成部落,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

    虽然还未出现“国家”,但仍然有原始社会规范,逐步而缓慢地、自发地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则。

    明确的规则主要包括原始禁忌(食物禁忌、性禁忌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习俗(血族复仇、血亲复仇、同态复仇等)。兼具习俗性、宗教性和道德性,它们主要依靠传统力量和首领的权威来维持。

    后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的产生,因此出现了交换。金属工具的应用,使个体劳动逐步取代集体劳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开始取代氏族,生产和劳动也逐渐地从氏族共有向家庭私有转变。

    于是灾难诞生了,氏族首领利用公权力大肆谋取私利,再加之不同家庭积累财富的程度不同,由此分化出了富人与穷人。人们的野心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钱,他们发动战争,抢夺土地,金钱、牲畜和人。

    他们不再劳作,战俘替他们劳作,战俘被当作奴隶分配给氏族内的各个家庭,后来还有一部分穷人因无法偿还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

    久而久之氏族成员之间原本亲密的关系转变成了对抗的利益争夺关系。氏族的首领也不再参与共同劳动,而是对氏族成员进行专职管理。

    为了控制这些首领不断的利益冲突,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冲突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这种力量便是“国家”,国家对一部分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原始社会规范赋予其法律的性质,成为习惯法,而后依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制定新法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

    地上出现了法。各方力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混战,战争得到了平息。帝被推举为天地共主。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这么久,张角也注意到了她,猛的睁开眼睛却看到一副绝美的脸。

    肤如凝脂,明眸皓齿,娇艳欲滴,勾人夺魄。纯洁清澈的眼睛,翘卷迷人的睫毛,不时地颤动着。如丝绸般柔顺、长及部的秀发下面,还露出的一段的脖颈,白如脂玉一般。

    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呆滞住“你是谁?”

    “吾名山魈”

    张角没有靠近,他不确定这个人会不会对他造成威胁。

    这样想着,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阳光参差斑驳地撒到一片清澈的潭水上,上接一堵光滑的的山壁,山壁上细小的缝隙间有些许水流滑下来,落到潭水里,下接山涧的小溪。

    他走到潭水边,蹲下身,用手触碰水面,明镜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