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菩提忘川 » (五十八)黑夜

(五十八)黑夜

    “公子是昨夜里自己跳湖的,自从老爷死了,他不吃不喝好几天,嘴里一直念叨着是自己害死了老爷,是自己不孝。也是,若是那天他没有约花朝姑娘,老爷也没有去过湖边...不过现在啊,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故事听完了,可是云安在小厮讲完故事之前就已经没有了听故事的心情。

    她心里就只有一个声音,为什么要骗她?

    溟羽,千山,花朝,琉璃,他们都在骗她。

    为什么,为什么要骗她?

    云安失魂落魄的从魏府出来,随着人群漫无目的地移动,直到她身边没有了人。

    眼见最后一丝亮光从她指缝中溜走,她彻底失去了方向。

    虽然夜很黑,但是她心里无比清楚一件事情:她迷路了。

    她孤身一人立于这漫漫无际的黑夜之中,不知身在何处。

    没有引路掌灯者,她有些害怕。

    她还有些想念在九重天,那里是她的家。

    她拜托玄幽给父帝送的信,为何至今都没有回音。

    父帝严厉,慈爱,但绝不会对她不闻不问。

    不会的,对吗?她问自己。其实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愿意相信。

    漆黑的夜中,她听见了流水在她脚下和风而歌。

    她是在水边,可是她根本就看不见流水,一丝一毫都看不见。

    她抬头,也看不见云。

    像是有一块黑色的布蒙住了她的眼睛。

    云安第一次见如此怪异的景象,她有些不知所措。

    她试探着往前走了几步,却还是一脚踏空。

    许久之后,云安才从溟羽口中得知花朝和琉璃说谎的真相,可是那个时候,她几乎已经忘记了,她们曾骗过她。

    而现在,她在水流中挣扎,不知道自己会飘向何处。

    除了经停驿站换马间的隙,昼夜不歇,满身疲惫的空景在听到寺院的晨钟声后勒马停驻。

    他感受到了这段旅途中未曾获得过的安宁和轻松。

    许伯岐告诉他,他们已经到了京城的近郊,前面不远处,就是大通寺。

    这也意味着,这段急躁的旅途将要彻底结束。

    马儿也在享受着,将路边沾着露水的青草吞下肚,摇头晃脑。

    空景和许伯岐都在安静得等待马儿吃饱,此时此刻,他们难得的有了默契。

    马儿吃饱之后,驮着他们慢慢踱步,临近寺院,空景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山门,而是沐浴在晨光中的七层佛塔。

    “大通寺的白玉琉璃佛塔,这是它一天中最美的时候。”

    白玉与琉璃在阳光中各自生辉,又交相辉映,真真光彩夺目。

    抑佛兴农的皇帝在京城近郊建造了一座如此耀眼的佛寺,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十八年前,流民猖獗,朝廷深受其扰。一位郡守上书,说:山川灵泽,得天独厚,奈何地广人稀,多时荒芜。今可用修佛寺之名,招抚流民,使其在荒芜之地开垦良田,安居乐业。”

    “可若是采纳,就有违抑佛兴农之策。”

    “当时,抑佛兴农声势浩大,虽说陛下旨意中是说以三月为期,让各地摧毁寺塔,将土地分发百姓,强令僧人还俗以事农桑。对于违抗者,可加以惩戒。可是事情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啊。为了如期完成陛下的旨意,不少地方官屠杀僧人,更有甚者屠杀笃信佛教的庶民,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奏折中说,陛下抑佛,并非灭佛。并详实罗列了数条计策。陛下当年看完这道奏折之后,拍案叫绝。就是在那时,陛下下令修缮大通寺,建造佛塔。这座佛寺,是为安抚人心,让新的诏令实行顺畅。

    而上书者也被召入京任右仆射,一年之后,又出任扬州刺史。在扬州,他享尽了荣华奢靡。”

    短短几句话,只是让空景明晰了前因后果。而那些计策,确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

    “确为良策。魏大人也是个有为之官吧。”

    空景见过春风楼的奢华,若是清正廉洁,怕是十年都盖不了一层。

    “有为?”许伯岐讥诮道:“魏世行才学平庸,当年那计策,绝不是他想出来的。若是他有这智慧,知天命之年还是小小县令?”

    “不是魏大人?”空景惊异之后,猜测道:“是千山道长?”

    “不过可惜了,那人无意纷争。魏世行曾连续十八年请他出山,恳切之言不知写了多少。最后竟不如一张寿帖好用。”

    空景静静看着许伯岐,说:

    “为何你此言叹惋,却有庆幸之意?”

    空景平静和缓的话语,让许伯岐手中缰绳一紧,马儿发出一声嘶鸣。

    许伯岐没有回答空景的话。

    不远处,一行人策马向他们所在的地方奔来。

    “走吧,我们要见的人来了。”

    许伯岐说。

    后来,在中书省的陈年公文中,空景看到到了奏折的全部内容,其上不仅有朱批“安民之策”四字,还有皇帝的夸奖:卿之谋略,安国定邦,可为国相。

    可惜,献策之人并非魏世行,或许,魏世行也知道以自己的才能,不应肖想丞相之位。所以,他才在扬州刺史之位空缺时毛遂自荐,离开了京城。

    才不配位,或许,魏世行在京城那一年,也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