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宝玉再生之开挂人生 » 第50章 如此甚好

第50章 如此甚好

    话说怡康王再次细细地看了一遍《扬子论坛》,按耐着内心的激动,把自己要挑的几个毛病在心里捋一捋,只待宝玉醒来好质问一番。

    再看宝玉,睡得正香,不时地栽下头,微张着嘴,一丝口水随着嘴角流到衣襟上。

    怡康王微微一笑,打量着宝玉,暗自思忖道:世上聪慧之人多心思复杂,难得他有这份赤子之心,可大用。

    正想着,宝玉打个哈欠醒来,伸个懒腰,一低头发觉前襟一片湿凉,忙用手背抹下嘴角口水,偷眼看下怡康王,见怡康王低头仍在看那册子,似乎并没发觉自己的丑态,这才掏出帕子,在胸前胡乱擦几下。

    怡康王早把宝玉的小动作收之眼底,心里憋着笑,假意不知。及至宝玉开口问:“姐夫,如何?”

    怡康王方抬起头来,说道:“这《论坛》二字似为不妥。”

    宝玉忙点头附和道:“我也觉得不妥,只是除这二字,再想不到别的了。姐夫可有妙字?”

    怡康王翻翻手上的册子,说道:“这里面内容庞杂,不如就叫《扬子杂报》?”

    宝玉点头,笑道:“确实比论坛二字妥贴。”

    怡康王又道:“我堂堂十七王爷做这个扬子书院的山长,岂不让人笑话?”

    宝玉拍着大腿,说道:“姐夫哎,我的好姐夫!对您而言,让人笑话不是最好的吗?这个山长非您莫属!”

    怡康王拿起手中的册子,照头给宝玉一下,笑道:“拜你所赐。这盘磨也非你来拉不可。”

    宝玉一笑:“给自己姐夫拉偏套,分内之事。”

    怡康王遂派人去请贾政、如海、贾琏等人过府议事。宝玉也打发秋纹回府告知老太太,王爷留饭,吃罢再回府。

    不多时,贾政、如海等人来至王府,商议“耕读”具体事宜。

    贾政、如海,十分赞成扬子书院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为目的。

    书院将实用人才的培养分两类:第一类是“经世”人才,要走仕途,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这类人才既要懂治国治民之术,也要了解百姓疾苦,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二类是“百职”人才,即各种专门的人才。有一技之长,能各专一事,可称为贤才。

    扬子书院倡导以“六府”、“三事”、“三物”为实学内容,分斋而教。

    设立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等。

    书院强调“习行”,提倡躬行实践。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要学用结合,讲练结合。

    贾政手捻胡须,说道:“我非科举出身,才识亦有限,这山长之职实不相配,不如做个监学的好。”

    宝玉击掌称赞,笑道:“老爷贵有自知之明!儿子佩服!”

    贾政瞪宝玉一眼,呵斥道:“你这个孽障!既知不妥,为何还要虚以委蛇?我看皆因平日里太纵着你了!”

    宝玉一缩脖子,一脸委屈地申辩道:“老爷可是冤枉儿子了。这书院乃是我贾府以祖业承办,老爷做这个山长再合适不过。儿子是没想到老爷如此谦逊,心中实在敬佩得紧,并非觉得老爷任山长不妥。”

    贾政说道:“这么多话,还说不是纵的。”

    宝玉伸手轻拍一下自己嘴巴,说道:“是!谁叫你多嘴!”

    众人皆笑,贾政胡须抖着,不知是生气还是憋着笑。

    怡康王看着,心里又叹又慕。叹人间烟火情最暖人心;慕贾政、宝玉父子关系如此和谐。想自己虽得圣上青睐,但哪一时哪一刻不得小心翼翼,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如海笑着说道:“我看也不必设三位山长,就由王爷一人担任山长之职足矣。”

    怡康王回过神来,笑着对如海说道:“自己府里,姑父何至如此见外?何不如岳父一般,叫我一声云鹤即可。”

    如海见他说得恳切,遂笑道:“恭敬不如从命。那往后我就视云鹤如珠儿、琏儿、宝玉一般。”

    “正当如此!”

    贾政捻须思忖道:“虽说云鹤才名在外,毕竟年轻,他一人挑起山长重任,若无名望大儒辅佐压阵,恐被人诟病。”

    宝玉笑道:“姐夫不怕人诟病,就怕没人诟病。扬子书院与寻常学院不同,讲究学以致用,若是请大儒坐镇,怕是很多事情都难以变通。”

    怡康王点头,笑道:“我本一闲散王爷,随性惯了,既然要做新式书院,那就敞开了去干,若岳父不肯担任山长,那就更无需请个太爷来添堵了。”

    如海笑道:“正是这个理。”

    贾政闻言,便不再多言。

    众人虽然赞同新耕读,只是要实施下去,怕是不易。

    宝玉道:“万事开头难。只要上下一心,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说完,看着怡康王道:“姐夫怕是要回京一趟请尚方宝剑了。”

    怡康王说道:“尚方宝剑易得,只是如何获得众人支持?”

    宝玉拍拍册子,笑道:“宣讲啊!既然于国于民有利,就要大力宣讲,让众人知晓这个利益所在。”

    “如何宣讲?百姓多不识字,难不成还要养个戏班子不成?”贾琏问道。

    宝玉摇头,说道:“宁养千军,不养一戏。可以和各戏班合作,让他们去宣讲。做得好,长期合作。做不好,踢出去。”

    “再则,我们书院遵从圣训:有教无类,乞丐、孤儿、贫苦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志成才,我们一律招收,不拘一格降人才!仅此举措,还怕打不出名气?还怕老百姓不支持?”

    “这一举一动都得银两开路,这银子的来处,册子里讲得不甚明白。”贾琏翻看着,说道:“宝兄弟不妨讲解讲解。”

    宝玉笑道:“琏二哥,你就专心举业,等待金榜题名即可。莫让这黄白之物的铜臭气熏染了你的书墨香。给你浪费口舌不如讲给凤姐姐听,她可是招财进宝的能人。”

    贾琏前世是个“油锅里的钱还要捞出来花”的主,今儿听宝玉如是打趣他,便冲上来和宝玉嘻嘻哈哈扭打一处。

    如海道:“如此甚好!”

    怡康王亦道:“如此甚好!”

    贾政微笑,闭目不语。

    如海想一想,又说道:“这个《扬子杂报》改为《扬子杂谈》如何?”

    怡康王一听,笑道:“还是得姑父这个探花郎一锤定音才最妥贴!”

    众人又讨论一番,及至吃了晚饭,方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