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咸鱼暴君 » 第二十六章 朝堂,斗奸臣,其乐无穷(二)

第二十六章 朝堂,斗奸臣,其乐无穷(二)

    在周奎带动下,多个朝臣也开始哭喊。

    “老臣家中也被洗劫个精光,过两日,便无钱买米了,陛下开恩呐。”

    “陛下啊,老臣也惨遭侵害,家中上有九十岁老母,下有一十八个儿孙,中有一妻五妾,还有家丁、丫鬟五十一口,现如今,积累俸银祖产皆被劫掠一空,受伤的家人也无钱医治,日后……日后一家老小无法活了呀,呜呜呜……”

    “臣家中,以及臣胞弟家中也都损失惨重……”

    十几个朝臣抹泪哭泣,语声哽咽,语气悲伤痛苦,像是惨到极致。

    一个个又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把惨状描述得真是淋漓尽致。

    台词经典之外,也情绪饱满,表情到位,配合得恰到好处。

    啜泣声渲染中,朝堂上好似升起一片凄风惨雾。

    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王承恩听着听着,也不免眼眶湿润了。

    崇祯开始佩服他们。

    个个是戏精啊。

    真特么会演。

    表面是在哭财产损失。

    潜台词全是在提醒皇帝:快把我们的家财还给我们!

    演戏谁不会?

    老子配合你们表演一次!

    崇祯摆出怜悯群臣的安慰姿态。

    “众爱卿受苦了,放心,朕会帮你们。老王,他们各自损失多少,都记下来,没时间具体对照了,都折合银两,估个数目吧。”

    “陛下仁慈,老奴领旨。”

    王承恩对于崇祯改变对他的称呼,渐渐习惯,叫“老王”感觉更显亲热。

    他领着几个内侍,拿了笔和纸,走到朝堂中间,让朝臣报过来,一个个记下大致的损失。

    群臣心内欢喜。

    纷纷又是一波歌功颂德,牵扯一下尧舜禹汤。

    他们觉得,皇帝即便没有全数弥补他们损失,也会按比例补偿一部分。

    毕竟现在国库有两千多万两,充盈的很。

    而且,皇帝脸上保持笑容,好像心情很不错的样子。

    于是,许多人踊跃报出损失财富。

    个别人还多报一些,反正具体损失多少,皇帝也无从查起,国库有两千多万两,能多拿点是一点,后面各部上疏要要银子也容易,到时候从中还能捞。

    以崇祯皇帝过往表现来看,手中有银子时,一向都很慷慨。

    也不敢轻易得罪士绅阶层代表的文官集团,只要群臣合力,即便是指鹿为马,皇帝也是法不责众,只能退让。

    好几回皇帝气得暴跳如雷,但面对文官们的偕同合作与太极推手,皆是毫无办法。

    何况,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皇帝更要倚重百官办事。

    应该是要笼络一番人心。

    他们猜对了一半。

    崇祯是要笼络人心,但绝对不是他们这些黑心。

    崇祯嘴巴叼着烟斗,翘着二郎腿,又说一句。

    “是了,朕已拨款一千万两,作为赈灾款,一千万两,作为军饷粮草。”

    群臣无不动容。

    一下出去两千万两,极大手笔啊。

    在贪官眼里,则是超级大的肥肉!

    你看看,崇祯皇帝手中一有钱,果然慷慨之极啊。

    许多刚才忍着不诉苦哭穷的

    首辅魏藻德忙问道:“陛下,如此国之重事,准备交给谁去办?”

    群臣竖起耳朵。

    包括正在报家财损失的陈演、周奎等。

    “已经安排好了。”崇祯慢条斯理道。

    李自成、李邦华、范景文等进来又出去,百官看在眼里。

    “这……”魏藻德眉头大皱,转头与杨士聪等互望,眼神交流。

    杨士聪会意,道:“陛下,赈灾与军饷粮草,事关重大,况且是两千万巨资,影响国势。”

    “李邦华、范景文等是有才能,但毕竟年老体弱。”

    “而镇西王李自成又曾是反叛之人,不可全信,请陛下三思。”

    魏学濂接过话茬:“杨检讨所言极是,这等大事应从长计议,依惯例,也当与魏首辅商议,再做决定。”

    “据臣观察,李自成麾下的那些降将,多是山野农夫出身,不懂儒道,不知学问,连秀才都不如,陛下切不可重用此类下等贱民。”

    言外之意,做官必须是读儒家圣贤书,最好有举人、进士的功名,否则就不是办事的料。

    说的是李自成手下,其实把李自成也捎带进去,意在离间,用心险恶。

    “臣附议。”

    “臣附议。”

    多名朝臣加码力道,给皇帝施压。

    一唱一搭,甚是默契。

    崇祯似笑非笑道:“山野农夫就是下等贱民?呵,不对吧,没有农夫种粮,你们早饿死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你们这些文人还不如山野农夫,凭什么用下等贱民这种话,来侮辱朕的子民?”

    百官脸色剧变。

    王承恩也吓了一大跳。

    皇爷这句话,是要把天下文人得罪啊。

    关系闹僵,即便是皇帝,

    王承恩张了张嘴唇,但没有说话,只能心里干着急。

    在大明,太监不允许干政,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朝堂上。

    果然。

    朝堂一寂。

    多个文官愤然开口上言。

    “陛下,您,您这是对天下文人的不尊重。”

    “也是对古圣贤的不尊重,对太祖的不尊重。”

    “我儒家圣贤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千百年来,人分成三六九等,读书的文人都是最高一等,这是天下共识。”

    “太祖皇帝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中华衣冠,也延用科举取士,证明我辈文人的崇高地位。”

    “所言甚是,那山野农夫岂能与我辈文人相提并论,这是对鸿儒的亵渎。”

    魏藻德道:“启禀陛下,魏学濂所言的确有失公允,不过陛下的言论,也有悖祖训。”

    “臣等皆剖心析胆,只为大明社稷考虑,为陛下您考虑啊,望陛下三思。”

    又是套路。

    朝官上演的套路。

    几名品阶一般的朝官,先跳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对皇帝施压,一个个帽子扣过去,一柄柄软刀子飞过去。

    然后,朝堂大佬一言定调,以退为进。

    这是一种厉害的心理战术。

    对许多大明皇帝,包括以前的崇祯,屡试不爽。

    但此崇祯,非彼崇祯。

    他冷冷一笑。

    “好一个为大明社稷考虑,为我考虑!说得好听,但你们做了什么?”

    “朕无钱赈灾时,向你们借钱,你们做了什么?”

    “京师危亡之际,昨日朕在景阳宫敲钟召集百官,你们在哪里?做了什么?”

    “朕于万寿山杀出,与众将士舍生忘死,血战长街时,你们又做了什么!?”

    皇帝一连三问,群臣顿时汗颜。

    他们噤若寒蝉,无言以对。

    当国库枯竭,皇帝极度缺钱,有意向大臣们借钱,但周奎、陈演、魏藻德之流全都在一个劲哭穷,就怕影响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崇高形象,崇祯筹借的钱,寥寥无几。

    京城攻破,崇祯敲钟召集百官,他们没有来皇宫,一些人是在守城,脱不开身,但大多人则是贪生怕死躲在家里,或在铺后路,准备投效新主子。

    听说皇帝率军反杀回去,他们根本不相信,有的朝官就算亲眼看见皇帝穿着染血龙袍爆冲向贼军,也不敢出去,怕送了老命。直到崇祯皇帝亲自打败并降服李自成,顺军全体投降归顺之后,他们才急急忙忙去皇宫求见。

    然后,你们回来在这唧唧歪歪说教?

    显然,崇祯没有那么健忘。

    也没有被大胜与巨额财富冲昏头脑。

    朝臣们习惯了,情绪到了那个点,就按老套路进行,一时兴起,忘了皇帝昨日在尸山血海中杀了一个来回。

    这个时候。

    王承恩把遭劫损失财产的名单,呈上来。

    崇祯扫了眼,面色愈加冷峻。

    “你们不是都说两袖清风,家中清贫吗?为何家中会有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金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