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咸鱼暴君 » 第五十九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内

第五十九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内

    众人心中一震,没想到崇祯直接说破。

    崇祯肃然道:“朕那时气昏头了,又受人蛊惑,没能冷静思量而将孙爱卿赐死,朕铸下大错,但悔之晚矣。”

    议事厅突然间安静下来。

    呼吸声都停止了。

    皇帝诚恳认错?

    这怎么可能。

    再昏庸的皇帝面前,从来只有臣子错,皇帝肯定是圣明,至少口头上都这样说。

    毕懋康历经三朝皇帝,也从未见过皇帝诚恳认错。

    孙和鼎惊愕道:“这……不不,不是陛下的错,草民只怪那些胡乱陷害弹劾的奸臣……”

    毕懋康等跪下大呼:“臣,惶恐。”

    崇祯想笑。

    皇帝认个错,都能引起这么大的情绪波动。

    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深深烙印在人们的骨子里。

    不过在大明,也就见君王下跪,平民见官员勋贵,无需下跪。

    这是太祖定的规矩,老朱家曾经就是最底层平民。大明开国时,平民税赋也减免很多,是后来一层一层加上去。

    “好了,都起来坐下,动不动就跪下耽误正事,朕赐你们,今后见朕不跪。”

    这样一直跪来跪去,浪费时间,没必要的俗礼,能免则免。

    自己是追求实干的皇帝。

    崇祯这样一说,挺很有效。

    众人赶紧站起来,老老实实的坐着。

    崇祯颔首道:“孙和鼎,叫你来,第一件事,朕要为你父亲平反昭雪,撤销所有罪名,恢复名誉与官身,追赠一品荣禄大夫,赐一等子爵,世袭罔替。”

    “啊!”

    孙和鼎惊喜得差点跳起来。

    案件尘埃落定,这是皇帝御览决定的罪名。

    想翻案,意味着要证明皇帝是错的,这谁敢。

    没想到今日,皇帝不仅诚恳承认错误,也金口玉言直接为父亲平反昭雪,追赠文官最高的称号,还追赐了世袭罔替的勋爵。

    自从父亲死后,由于孙和鼎太有心结,不想靠父亲关系,也不想考科举出仕,又不善经营,家道渐渐中落。

    他从官宦家庭,变成普通平民家庭,快要靠变卖家产过活。

    有了世袭罔替的一等子爵,孙和鼎正好可以继承爵位,重振家族。

    也就是说,他从一介平民,一跃踏入受人仰望的勋贵阶层。

    “还不快谢恩。”毕懋康笑着提醒道。

    孙和鼎正要跪下。

    崇祯拦住道:“不必谢,朕做的这些,不足以弥补孙爱卿之死,只是,你如今可愿为朕办事了?”

    孙和鼎轰然跪下:“草民永世效忠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看着孙和鼎忠诚度从62,飞窜到89,祯满意的把孙和鼎扶起来。

    朕,就喜欢这样的耿直人。

    毕懋康虽说七十多岁的人,性格也是耿直。

    皇帝对他好一点,热情马上调动起来,这在他们看来,是无上的荣耀。

    毕懋康已经告老还乡,这次被拉回来,崇祯要让他发挥余热,主要希望他主持设立皇家研究院,第一个主项目,自然是火器。

    不过,这是回京师后的事。

    眼下,最关键的是山海关现有火炮与火铳的问题。

    前些天首战告捷,但有一门大将军炮和七杆火铳炸膛。

    炸膛导致三名兵士死亡,十一名兵士受伤。

    幸好首战大胜,士气不受影响。

    这还不是高强度作战,就有如此高的炸膛率,崇祯知道后,心情不快。

    他下了一道密旨,叫留守京城的锦衣卫,彻查火药局,兵杖局。

    把所有主事官,以及他们家人,都抓进诏狱审讯,再去他们家里抄一抄。

    山海关这么重要的地方,也敢分派劣质火器,简直死有余辜。

    宣召毕懋康、孙和鼎等火器专家和大匠师,来到山海关,首要任务是对现有火器进行整改、调校,剔除劣质。

    然后,才是商量研发制造新式火器的事。

    众人见皇帝如此厚待孙和鼎,心里的疑虑全部消除。

    气氛欢乐轻松起来,各抒己见。

    崇祯对众人各有奖赏勉励。

    当天,他们便开始着手检查山海关的火器,干劲十足。

    这天夜晚。

    崇祯找来汪雄,学着易容,穿着便装,视察了军营一圈。

    以皇帝身份前呼后拥的视察,更多的是形式,看不到实际情况。

    崇祯微服私访中,听到将士们议论的话题,大多是关于自己这个皇帝。

    称谓多是用“我大明神皇”。

    他们都觉得,能与“我大明神皇”并肩作战,是一种荣幸,能为“我大明神皇”死,是一种天大的荣耀。

    死后还能名列京师忠烈祠,与大明所有烈士作伴,也不寂寞。

    他们磨刀霍霍,做好与清军的战斗准备,战意空前高涨。

    “我把他们洗脑成这样了?”

    “简直是对神一样的盲目崇拜啊。”

    “不过在战争年代,这种盲目崇拜有利于凝聚力和战力发挥,战争上用处挺大。”

    十里外的清军营寨,依然毫无动静。

    崇祯也按兵不动,致力于整顿与研究。

    援军的到来,增加了所有人的信心,却需要整合与统一训练。

    打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好在有李自成、林忠陪等人帮忙整顿,积极练兵。

    周云辰渐渐也能独当一面,几人分工合作,各尽其才,成效提高数倍。

    接下来两天,崇祯主要是专注在研究大炮上。

    他记得后世有位铁血宰相说的一句话: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内,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言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这句话,也适合眼下这个时代。

    大明想重新崛起,只能用铁和血。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内。

    以后决定胜败的,更多取决于大炮与枪械。

    冷兵器时代,一个优秀的精锐战兵,都是要从小开始熬炼身体,学习战斗技巧,入伍后还要训练很久,再战场磨砺厮杀多次,出死入生,才能蜕变为一个勇猛的精锐战兵。

    但如果是炮兵团与火枪军,则大大节省训练时间。

    炮兵与火枪兵,不一定要从小熬练身体。

    就算是瘦弱书生,训练一两个月,熟练枪炮操作,瞄得准,服从命令,指哪打哪,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杀敌无数的优秀战兵。

    当然,如果再加上身强体壮、胆气过人的优势,那就更强了。

    这是崇祯对不久以后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