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石见银山,这大概是中国这一片地区里,所有国家统治者类型的穿越者,都会去试图控制的存在吧。

    大明的财政坦白来说,是处于一个极度不健康的状态的,弘治年间,由于没有怎么折腾,加上弘治皇帝虽然能力不算顶尖,但也是及格水平,十几年下来,也算是积累了不少底蕴。

    可这些底蕴在司羿的工业化,军改,土改,税制改革,体制改革外带海外殖民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式的发展下,不能说是略有不足,也能说是杯水车薪了。

    之前也提及过,庞大的农村行政成本和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几乎拖垮了大明的财政。这也是为什么司羿冒着被士绅们所反对的风险改革了税制的原因……不改就真的没钱了。

    现在,大明搞建设的财政,很大一部分都是司羿在透支未来的收入,然后通过贸易和工业还清前面的债,并透支更多的收入,投入建设,获取收入,还债,加大透支……

    这样的循环不停重复,大明几乎无力主动停下,因为一旦停下,不光是朝廷,整个大明社会的财政恐怕都会崩溃。市场上的信用货币已经远超实体货币的发行量,在账面上,大明一年至少有超过七千万白银在市场上流通,而实际上,市场中只是四千万的实体白银,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在不断的交易中产生的信用货币而已。

    运气好的话,大明最终的下场大概是在二到三十年后发生经济危机,财政崩溃。但由于工业化已经完成了初期建设的缘故,中国不会有灭亡的危机,大明也许还能花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恢复元气,再撑几百年。

    而运气不好的,也就是财政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崩溃,工业化没有完成,大明也灭亡了,过去十几年的成果将作为中国还能延续下去的代价逐渐的丢失,中国大概还能延续,但统治这片地区的王朝或许就不是大明了。

    如果可以的话,司羿还不想经济危机那么早爆发,目前大明的劳动力和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上限,加上整个朝贡圈的统合,在他的理想里,大明会有经济危机的苗头,至少也该五十年以后了,那时候,他已经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工业建设。

    可现实要是都按照计划来就好了。

    系统的突然离去让行政成本开始骤然上升,如果不尽快想办法节流开源的话,这个雷大概会被司羿想象中爆炸的更早。

    节流方面,行政成本代表着这个时代,在有限的科技水平下,大明能够维持对边缘地区和基层的控制力,想要降低很难,因此司羿主要想从军队方面下手。

    他早就看卫所制度不爽了,这种东西,要民兵不民兵,要职业不职业的,还白白浪费他一大笔开销,借此机会,司羿想要将卫所制度做一次彻底的改革。

    坦白而言,司羿是想要直接裁除所有卫所的,只是这样涉及范围太大,而且不同于在同一游戏规则里玩,至少还讲点规矩的文官们,十几万,几十万的卫所兵要是被裁除了,大概社会治安成本又得提高不少。

    司羿的打算是把卫所迁移到新的土地上去,以土地代替军饷,这样大概会给上百年后的后人们带来不少麻烦,但等工业化完成了,司羿相信这点麻烦也不会多严重。

    满洲,蒙古,吐蕃都得迁移卫所上前,以后西域收复了,也得迁不少卫所走。毕竟也不是所有卫所都富裕的,那些西北边境上的卫所,大多本身就是艰难维持的,比起待在原地等死,不如离开家乡以获取土地。

    农部那边还在实验新型的种子,多半都是之前海外探索时带回来的,不过这种食物种子也不是随便放在土里就可以开始种的,都需要经过农部漫长的培育,实验,确定其可种植范围和土壤适应能力,并培育出其中优秀的,适合东亚这片地区的种子。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也是无法忽略的过程,毕竟,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司羿哪怕搞到了马铃薯,也曾经爆发过类似于爱尔兰大饥荒的事件,所幸当时马铃薯只是实验性的小规模种植,没有闹出太大的事情。

    要是真的跟爱尔兰大饥荒一样,大概大明也撑不到十七世纪了,十六世纪就得完蛋。

    除去节流以外,就是开源了。

    正巧也碰上了司羿制定出海棠叶计划,本质上,海棠叶计划就是一个军事扩张计划,核心理念是帝国主义和国社主义,玩军事扩张刺激经济,土地资源回馈国内,缓解内部压力那一套的。

    这套玩得好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联合王国,打遍天下,到处抢夺市场和资源,从全世界赚钱,哪怕衰落了能靠着曾经的遗产过上不错的日子。

    玩的不好嘛……某位美术生大概会亲切的谈谈失败经验。

    司羿暂时还不想搞军事扩张,穷兵黩武到牺牲中国,征服世界。所以,军事扩张的目的性必须要明确。

    除了海棠叶范围内的‘本土’以外,剩下的目标,必须是征服后,能在短时间内收益大于支出的,哪怕无法达到这一点,也是长远来看收益极大的,例如现在正在慢慢迁移移民的澳洲。

    澳洲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意义其实不大,其最主要的价值是向国内提供肉类,但量也不算大。但司羿仍然在将一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部分贫民迁移过去,为的是这片土地在几百年后的资源产出。

    而如果说,什么地方是一旦征服,立刻就能获得大量收入,填平指出的,那么套有一句话就是:有矿的地方。

    铁矿,铜矿,银矿,金矿,甚至煤矿。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但相对比大明如今的八千万人口,以后只会随着工业化后的人口爆炸而指数型增长的人口而言,这点资源实在太不够用了。特别是在一些矿产上,中国甚至属于缺乏了。

    例如高质量的铁,又例如银。

    大明缺银,虽然大明市场上流通的银是最多的,但大明的的确确缺银。

    而石见银山,这座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鼎盛时期,最大产量甚至占据了全球银产量三分之一的银矿山,就这样摆放在大明的面前。

    仿佛伸伸手就能得到。

    实际上也的的确确是伸伸手就能得到的,大明水师如今分为两支,北洋和南洋。其中南洋常年在南方各朝贡国之间穿梭,负责南方的贸易航线护航,打击海贼。可仅仅只凭借北洋水师,大明也足以轻易的封锁日本沿海。

    北洋水师总计拥有三层甲板的大型战舰五艘,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八艘,及一层甲板的小型战舰十四艘。总计二十七艘战舰。其中除了作为旗舰的大型战舰以外,大型,中型和小型战舰基本上是按照四十门,二十四门,十门的顺序搭载火炮的。

    光是这二十七艘战舰上的大小火炮,加起来就超过了七百门,基本上是整个新军的火炮总和。

    碰巧日本作为朝贡国,实在是有点不是那么听说了,天朝一直要去日本天皇,自去帝号,改称日本王,但迟迟没有得到答复,而琉球,朝鲜都经常被日本大名袭掠,来往于琉球,大明,朝鲜的商船也时常有被日本海贼掠夺的情况下。

    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战争借口。

    至于日本作为十五不征之国的祖训……司羿都不知道违背多少祖训了,海禁他都没在乎,直接公然组建商队贸易,而不征之国的祖训?

    司羿相信,只要将石见银山的利益分给那帮文官一点,那些文官们会帮他找出一万个理由绕开祖训的。

    而唯一的问题就剩下了,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