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在这个时代,兵与匪的差距似乎并不大,或者说,其实就是类似的存在。

    因此,无论是什么地方,对于大规模的军队进入,都维持着相当的抗拒心理。

    李贶生能够感觉到周围的百姓对他的畏惧和厌恶感。

    这对他来说倒是以外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感受,在他的家乡,他们曾经也是这么看待那些旧军兵卒的,那时候他也认为,兵与匪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参军后这种感受就开始逐渐变淡了,在新军的驻地时,他们这帮新兵得在训练日抽空去帮百姓耕种,收割,偶尔要去救灾,还要被强迫进行学习,搞得他都快忘了,在天朝绝大部分地方上,他这种兵,是受排斥的。

    “应天的人其实态度都算好了,毕竟是常驻的几个集结中心之一,几个兵团也经常在这帮集结,他们至少知道,新军和旧军的确不太一样。”

    “那为什么......”

    李贶生询问到。

    跟在他身旁的,是以一名老兵为首的新兵队伍。在兵团抵达应天之后,教导员遵守了他的承诺,为兵团争取到了假期,他们每人都有一天的假期,三天内分批次放假。

    李贶生幸运的派到了第一批,而为了让他们这帮新兵不要搞出什么乱子,兵团还特意派了老兵跟着他们。

    老兵是四年兵,也就是打满了三年战,正在打第四年的,这种兵在兵团里已经相当精锐了,毕竟五年兵就会开始考虑退伍还是继续留在军队的事情,而无论是退伍还是继续留在军队,他们都多半会被安排进行更针对的训练。

    例如打算退伍的,部队会特意安排其到炊事班一类的地方,一边协助带部队,一边利用炊事员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学习。而打算留在部队的,也大多会开始工兵,骑兵或者炮兵的训练,毕竟五年兵都是精锐了,部队对他们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据这位四年老兵本人说,他来过一次应天,只不过当时是江淮兵团的兵员补充没有跟上,他跟着一支小部队临时支援而已。

    按照老兵所说,他对于应天这边的看法其实并不好。

    准确来说,是对于应天这边的文官看法不好。

    “其实你也别看应天的百姓很害怕我们的样子,他们已经很收敛而且很理智了。应天这边是大明唯二的工业中心,而与顺天那边不一样,顺天那边好歹是天子脚下,做事不敢太明显。在应天这边,这帮文官为了捞功绩简直不把人当人,当他妈畜生,牛马用。

    江淮兵团的同袍和我说过,最巅峰的时候,应天一年爆发过七次起义,苏州那边最多,一年的巅峰纪录是二十一次,至今没人打破,松江最多的一年是十三次,扬州十一次,杭州十四次,宁波九次......

    那帮文官为了把这些事情压下去,找来了还残留的旧军,你们这帮新兵应该也知道,军改之后,那帮旧军很难捞钱和拿战功了,就靠着这种事情维持地位,十年下来,这帮旧军据说出动了有上千次,在两江这一带杀死了无数起义的百姓。那少的是几十人,几百人的杀,多得甚至一次杀了上万人。

    现在你该知道,这帮百姓的态度为什么不好了吧,说实话,他们现在这样,我都得说他们高尚了。”

    老兵带着显而易见的怨恨和愤怒说到,李贶生也懒得惊讶了,在新军,对于平民起义叛乱一类事情的支持和同情几乎是公开的,就连新军内的文化课上,在教授历史部分是,教导员传递的思维也是对于历史上种种平民起义的正面观点和对于当时王朝的斥责。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新军老兵在退伍后总是容易和地方官员起冲突的原因之一吧,对于新军老兵而言,老子们在军队里都没有被这么约束过,起义叛乱随便说,现在你一个小小官员倒是规矩一大堆。

    “总之,理解理解吧,这里的人也苦,说不定我们周围这些避开我们的百姓里,就有谁的家人是被旧军杀了的。”

    叹了口气,发现新兵队伍的氛围稍稍有些僵硬的老兵想了想,然后又说到:

    “唉,今天是你们假期,本来也不该和你们说这些的。算了,不要太在意,我们接下来会去内城,那里面现在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和服侍他们的人,你们也见不到这些百姓了,放松点。”

    应天府的规模随着工业化越来越发,过往的城区已经无法容纳如今的规模,因此,应天府也被简单的分化为了内城和外城,区分倒也简单,就和以前一样,城墙内的就是内城,城墙外的就是外城。

    接受了拦在城门口的旧军检查,李贶生看见那些对着入城做工的百姓在旧军的戏弄和羞辱下只能忍受,少数有点钱的会缴纳一笔钱财。而对于自己这一帮表明了新军身份的人,又立刻低声下气的样子,忍不住感觉到了疑惑。

    内城很繁荣,内城才更像是李贶生印象之中的应天,街道上数不清的行人,两旁的店铺,打扮华丽的贵妇和身旁清秀的小厮,偶尔有昂首挺胸的士子牵着马走过,青楼女子百般无聊的依靠在窗边,引起了一些好事之人的围观。

    而那些入城做工的工人们则穿着破旧的衣服,低着头在繁华的阴影之下穿梭。

    他们做出了华丽的衣裳,却穿在了青楼女子的身上,他们自己穿着破旧的衣裳匆匆走过,而人们的目光则被那些女子所吸引。

    他们搭建了高大漂亮的房屋,自己却只能住在外城的狭窄小屋里,每天忍受着兵卒的羞辱和勒索,入城做工。

    他们耕种了粮食,在匆忙收割后送入城中贩卖,而获得的钱财却要经过各种行霸的手,如果不交给这些行霸一部分钱财,接下来,就会有无数的地痞流氓来找他们的麻烦,而城门口的守卫在第二天,也绝不会让他们轻易入城贩卖菜和肉。

    这本是李贶生无比熟悉,甚至习以为常的一幕。但在新军里待了半年多之后,再一次见到类似的景象,李贶生却觉得有种下意识的违和感。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但他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不能把旧军全部裁除了吗?全部换成我们新军,新军的话,守城的肯定不会骚扰百姓,也不会私自收钱,而且我们还能消灭那些地痞流氓,让百姓免于被行霸剥削。”

    “然后呢?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呢?如果这里还不能让你满意该怎么办?接下来难道你还要做更多的事情?清理完地痞流氓后,是不是要清理不良商人了?然后是什么?腐败官员?既然都做到这个地步了,那么,那些违法乱法的人是不是也该清理掉?最后是不是新军就接手这座城市了?

    贶生,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当年我进新军时,脑子没你灵活,但两年后我也差不多有了同样的想法——我们新军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不让我们来?

    这不是什么不好的想法,只是,贶生,我们不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还没有那么强,文官们不会允许我们插手他们的权利领域,如果我们现在这么做,只会让那些文官想方设法的消灭我们。

    到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去日本。”

    老兵回头,看了眼李贶生,以及站在李贶生身旁的,诸多有着类似的疑惑,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的新兵们,说到:

    “教导员和我说过,你们对去日本似乎还有着一些疑虑,而反正我们只剩下九天待在天朝了,所以,我就在这里和你们说明白了吧。我们必须去日本,因为我们有只有我们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会在日本,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而等待我们回到天朝的时候,就是这帮文官消失的时候。”

    现在是四月二十一日,距离新军征讨日本,还剩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