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的第二十八年,我失去了系统 » 第三十四章(补)

第三十四章(补)

    公卿和武士们都警惕的看着来自明国的使者。

    就他们看来,这位使者不像是使者,反而像是什么战士。

    但明国的使者一贯如此。

    明国在日本理论上是有一块土地的,那是正德六年,明国在剿灭海贼时,与九州那边的大名发生了一些冲突,随后明国对萨摩和肥后各进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登陆,再派出了一支舰队北上,逼迫当时的足利幕府重新朝贡,并第一次提出了要去日本去帝号的要求。

    在那场微型战争中,明国只出动了不到一千人,而日本方面也只是出动了两千多人,双方打了不到两个月,死了五十多人就结束了战争。之后,日本开始恢复朝贡,但本意只是想要参与进越发繁盛的朝贡圈贸易而已。帝号仍然未去,日本自认为与明国结为兄弟,侍奉天朝为兄长,而非父子。

    明国当时在搞工业化和北伐,也没空搭理日本,于是在京都搞了一片土地当使馆,然后也就草草了事。

    使馆不大,大约也只有一百多人驻扎,其中大部分是武官,使者五人,两名正使三名副使,剩下的都是些是使馆里的勤务人员。

    正使之所以有两名,是因为一名是朝廷派遣的,而另一名,则属于新军,副使则代表着朝廷内部杂七杂八的利益集团。

    而此时,代表朝廷文官的那名正使,则收到了来自国内的消息,让他不要妨碍新军方面的正使行动。

    文书里当然不会写得多么详细,但正使也是从官场里混出来的,看着隐晦的词句,他立刻做出了判断。

    多半是国内天子和文官们又做了一次交易,用什么东西换来了新军在日本的自由活动。

    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交易。

    文官正使没有拒绝的打算,他本身就是家族的弃子,被丢在日本这种地方来,就是他和家族里的交易。他的儿子会被家族重点培养,而作为代价,他将牺牲自己的官场前途,把自己最有精力的一段时间消耗在日本。

    既然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团和家族都给出了致使,那就让那帮当兵的自己去做事吧。

    新军方面的正使也不含糊,根据他收到的文书,征讨日本的兵团会在五月一日完成作战的一切准备,并开始向日本进军,现在已经是四月二十七日,还剩下三天,他需要立刻前去递交宣战文书。

    这是天朝的规矩,天朝是持剑守序之国,管理着东亚如此庞大的地区,并作为这片地区最高秩序的制定者,天朝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则来限制诸多的朝贡国,并且自己也必须遵守。

    其中,宣战通告就是一点。

    按照天朝的律令,宣战必须在军队跨越国境前三天递交敌国,同时,若是朝贡国之间交战,还必须同时递交给天朝一份文书,阐述自己为何发动战争,如果天朝不认可理由,双方就必须立刻停止战争,在天朝的主导下谈判。

    当然,天朝不会轻易下场,因为这样太浪费军力和物力了,通常天朝只有三种情况会勒令停战:因国君私人恩怨而起兵的,因宗教祭祀等原因而起兵的,因国内天灾人祸所导致的贫乏而起兵征讨它国的。

    这一套秩序的维护需要耗费天朝相当庞大的精力,但与之对应的,是秩序稳定下来后,战争频率的减少使得商贸兴盛,再加上天朝通过经济不断加深对于朝贡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虽然从账面上来看仍然是亏本买卖,但其它方面的价值也足以让天朝尽力维系。

    但作为代价的便是,天朝自己不能破坏这一秩序。

    秩序的构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天朝花了十年,勉强在朝贡圈构建了这套秩序的雏形,可破坏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之相比却低了不少。

    一次错误的判断,一次稍稍逾矩的行为,都可能使得整个秩序开始崩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因此,天朝懒得玩先开战,后宣战那一套,反正就这个时代的通讯技术,三天或许够一些小国反应过来完成准备,但对于大国来说,三天的时间连命令都传不到边境去。

    这三天,本质上只是让双方互相都提前知道,有个底。说白了就是:打仗归打仗,打完了我们还得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什么贸易还得做,又不是打灭国之战,大家互相留一线,以后也好说话。

    日本虽然因为其内部的种种原因,已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以国家层面参与到天朝构建的秩序中去了,但他们仍然知道这个规矩。

    公卿的面色难看,纷纷用扇子遮住了自己的脸。使者没有管这帮人,他只是直视着坐在主位上的天皇本人。

    当然,按照天朝的要求,这位的名号应该更改为日本王。

    被近乎于无礼的直视,使得日本的公卿和武士们感到不满,虽然天皇的权威在此时的日本不能说是没有,也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但天皇至少也是日本的象征,这样的举动,基本上也是在藐视他们的身份。

    可没有人敢动,本来他们就没有什么权利,日本的权利一直都是被足利幕府所掌控着的,但足利幕府如今的局面......可能不是很好,否则幕府那帮人也不会把问题丢到天皇这边来。

    本来,日本的掌权势力应该是幕府,只是如今幕府势微,面对天朝的宣战基本上就是进退两难,进一步和天朝打吧,且不提日本有没有这个实力,那些地方上的大名也不会听幕府的调遣,真要打起来,足利家可能只能拿自己那可怜的一点点军队去和天朝的使馆卫队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了。

    退一步也不行,足利家可不是天皇,就算是天皇,地位也没有尊崇到可以连仗都不打就割土,一旦这么做了,大概足利幕府的崩溃也就成了定局了。

    这种情况下,足利家倒也有不傻的,果断将问题丢给了天皇,声称幕府不过只是代天皇行事的机构,日本真正的统治者仍然是天皇,宣战文书应该递交给天皇才是。

    使者才懒得管这等破事,反正他需要尽到的责任是通过日本方面战争的情况,如果日本愿意退让,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愿意,使者也无所谓。至于日本本身内部情况导致的效率低下,与他无关。

    使者是新军出身,他当年当兵的时候,新军还不是如今威震四方的样子,当年的新军,比卫所兵唯一强的一点,就是他们敢向蒙古人主动发起进攻——然后惨败。

    新军不是一开始就天下无敌的,如今让天朝的敌人感到畏惧的线列战术,放到当年甚至不需要骑兵冲击,步兵一靠近他们自己就崩溃了。如今一个兵团几百门大炮,靠着火炮轰就能把一支大军给打崩,但当年,火炮就那么几门,还没有合格的炮兵,兵团里就几个葡萄牙人滥竽充数,炮兵训练时还是陛下亲自上场演示的。

    新军走到这一步,不是光靠着牺牲和勇气的,而是他们选择了能够胜利的那条路,并为之付出了代价。

    这样的认知塑造了使者在自己的同僚口中‘冷酷刻薄’的形象,而比起他这样的人,那些异国人也更喜欢找上更加‘温和有礼’的同僚们。

    使者不在乎这一点,这帮人愿意在旧时代的虚假言语里麻痹自己就任他们去吧,自己跑到异国他乡可不是为了这种事情的。

    命令已经下达,那么,新军的所有人,都会沿着那条他们认可的,唯一能通向胜利的道路,一往无前。

    “上国这样做,是否有失威仪。”

    听见了所谓的‘天皇鹤音’后,使者终于有了反应,他看着眼前这位靠着外在的装饰试图表示自己是个皇帝的家伙,想了想,然后说到:

    “这是我国内政,贵方无权干涉,贵方只需告知我方,是接受此条约,避免战争,还是拒绝。”

    唯心主义者们总是认为自己便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的想法可以影响到现实,而使者则连回应这种妄想的闲心都没有。

    “兹事体大,朕......需要考虑。”

    “无妨,尔等有三天的时间可以考虑,不过我建议尔等尽快做出决定,方便我将消息传回国内,终止战争。”

    话音落下,使者感觉到自己再留在这里大抵也就是无意义的扯淡,于是果断在公卿和武士们的怒视下选择了离开。

    至于日本方面的回应?

    使者根本不在乎,揣测他人的想法是效率最低的事情之一,无论日本方面是否答应,新军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控制九州,四国及西国三块地区。

    三天后,日本方面给出了回应。

    他们选择了拒绝。

    战争要来了。